![]() 一、有多少人知道“厚德載物”共計二十五徳:
一、口德
二、掌德
三、面德
四、 信任德
五、方便德
六、禮節德
七、謙讓德
八、理解德
九.尊重德
十、幫助德
十一、誠信德
十二、實惠德
十三、虛心德
十四、欣賞德
十五、感恩德
十六、援助德
十七、激情德
十八、形象德
十九、愛心
二十、笑臉德
二十一、寬容德
二十二、合作德
二十三、善良德 沒有人不想與善者為伍為鄰為友:1.為善者可服人;2.勿以善小而不為;3.善待每一顆心;4.美德,生命中最閃光的部分
二十四、傾聽德多看多聽,少開口:1.會傾聽者得人心;2.傾聽是最好的恭維
二十五、寬恕德
![]() 二、勿多言,多言多敗;勿多事,多事多患!
● 心美,看什么都順眼。 ● 福,來自一顆懂得布施的心。 ● 講話要溫和輕柔,態度要謙誠親切。 ● 孝順要及時,行善也要及時。 ●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 ● 多原諒別人,多得福,把量放大,福氣大。 ● 心中有愛,才會人見人愛。 ● 幸福不在得到多,而在計較少。 ● 把握當下,就是用心。 ●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步,在人生道中就會活得很快樂。 ●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覺”,和“覺他”的德行。 ● 佛性,最講一個“善”字; 禪境,最講一個“淡”字。 ● 用佛待人,自己即佛; 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 ● 善心,點亮心燈; 慧心; 使心燈長明。 ● 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兇化吉; 覺慧的人,經常可以化險為夷。 ● 社會,向善的人越多就越幸福; 人生,感恩的心越多就越美好。 ● 不說他人是非,不念他人恩怨,是善心; 時刻誠心待人,晝夜專心做事,是懿行。 ● 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動人; 心里滿足的人,生活一定快樂。 ● 貪欲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樂之源。 ● 待人要有同等心,對已要有平常心。 ● 積善可以得福,積德可以增壽。 ● 大慈緣于大善,大善緣于大愛,大愛緣于大德。 ● 只有忘記對別人的善行,才會持續不斷的為別人施善。 ● 人的威看不可能一天樹立起來,人的聲看更要用畢生的德行來養護。 ● 點火者明,近火者熱,玩火者焚。 ● 惡性,往往認賊作父; 善心,則可以化敵為友。 ● 心如水,而性則可能是鹽、是糖、是茶、是咖啡...這樣,心境不同時,心性也會異樣。 佛性則是人性的慧根。 ● 心氣要高,姿態要低,低成就高;心胸要寬,心態要平,平自然寬。 ● 情是一種心靈感覺,情中自有妙趣;淡是一種心靈味覺,淡里自有佳境。 ● 和為貴,所以才要和睦、和善、和平;忍為高,所以才需忍讓、忍耐、啞忍。 ● 忍,有時要讓,有時要耐,有時要隱。所以,忍實在是另一種形式“韌”。 ● 福臨心享,禍至神傷;祈福避禍,人自安康。 ● 一切順其自然,一切隨遇而安,乃心性之至境。 ● 千眼,意在觀世,千手,意在濟世;人間福音,無過如此。 ● 存私者進俗,往私者新生,無私者才是慧覺。 ● 進世者聰,出世者慧,以出世精神做進世志業者覺。 ● 人生悟道,在聰明的臺階上只能仰視,只能在聰明的峰頂才會鳥瞰。 ● 心性須要修養,就像生命需要滋潤一樣;心靈需要修繕,就像容貌需要美容一樣。 ● 修德要身體力行,養性要心無雜念。 ● 修養,要知羞而學,知錯而改,知恥而思。 ● 修形養性和施善積德,既要點滴做起更要日積月累。 ● 自愛是一已之愛,博愛是眾生之愛;不棄自愛,弘揚博愛,才是真愛。 ● 一已之愛,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眾生之愛,有益于社會的和諧。 ● 一顆愛心便是一縷東風,一片陽光,便是一生快樂,一世美好。 ● 愛可以擴展,愛可以延伸...故大愛可以無過; 愛要銘刻愛要珍藏...故真愛永恒。 ● 趕路要趁早,修身重戒律,養性貴有恒。 ● 養身必先養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 ● 人的本能是愛自己,人的本性是不傷害他人。 ● 愛人先自愛,自愛先自覺,自覺先自省,自省先自悟。 ● 生命有限,愛心無窮; 無窮的愛可以把有限的愛延長。 ● 愛無所求,被愛無所累,便是真正的安閑和幸福。 ● 一已之光只是一點明亮,只有點亮大眾之光,才會燃成一片光明。 ● 賜福別人,就是造福自己; 寬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首先是被別人需要,然后是被別人欣賞,最后才是被別人贊譽。 ● 人生難得解脫,難求瀟灑; 解脫只是自救,瀟灑才是安閑。 ● 無論教化,還是感化,終極的效果當是心靈的靈魂的凈化。 ● 面對非議,無愧則心安; 身遭誣陷,無愧則定神。 ● 要得到別人贊嘆,就得先贊嘆別人。 ● 最有氣力的菩薩,就是我們的手腦。 ● 不斷發揮生命功能,才是活著的人生。 ● 聽到好話,要如海綿遇水.牢牢吸住。 ● 不要總是要求別人給我什么,要想我能為別人做什么。 ● 幫助別人,實在就是在幫助自己。 ● 不要只看到別人外在的污點,卻看不到自己內心的垃圾。 ● 生活有朝氣,活得暢暢快快,工作講求效率,做得腳踏實地。 ● 以愛心待人,以磊落的心胸接物,則人生到處布滿了真善美。 ● 稻穗結得越飽滿,越往下垂,一個人越有成就,越虛懷若谷。 ![]() 三、真善的種類
1、真善—有益于人(雖打人罵人)是善。
假善—有益于己(雖敬人禮人)是惡。(引中峰國師語錄)
2、直善—從良知出發,不計較名聞利養,不貪欲樂果報。 邪善—抄襲別人,或追求物質,愛好名利,或期望未來的果報。
3、端善—行善完全出于濟世、愛人、敬人之心。 曲善—行善夾帶媚世、玩世、侮弄之心。
4、陰善—為善而不被人知曉。 陽善—為善而為人所知。
△ 朱柏盧治家格言說:‘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做善希望別人知道最要不得,因為你做了一件善事被人知道,便會被人嫉妒或稱贊。被人嫉妒,你就可能會招到毀謗,惹來離奇的災禍。萬一被人稱贊,你做的福報就會報銷了一大部分,將來所結的善果就很少。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諸君便會明白其中的道理。譬如,你把果樹種在很明顯的地方,這棵果樹將來的收獲量一定大大減少。因為不但許多過路的人會順手摘去果實,也有些頑皮的小孩喜歡爬樹摘果子亂丟。所以做善事被越多的人知道,我們的福就損失越大。難道你還不覺悟? 做惡可就不同了。作了惡業讓越多的人知道越好,因為你做惡讓別人知道了,別人就會責罵你、批評你。有許多人評擊你、責備你,你的惡業無形中就減輕了,將來結惡果時不致于那么可怕,那么重!所以說做了惡事讓越多人知道,我們將來所受的禍害就減輕,因為你已經讓惡業報掉了一大部份了。 5、是善—有些善惡,不可單從眼前的利害去決定,需要從長遠的流弊來判斷。譬如,子路救了溺水的人,那人就送了一頭牛道謝,子路收下來,孔子聽到了說:‘從此以后魯國人都會樂于拯救溺水的人了。’因為救人和感謝會造成風氣。 非善—只考慮到現在和某一個人,沒有考慮到久遠的影響。譬如:魯國的法例規定,如果有人肯出錢去贖回被鄰國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給一筆獎金,作為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很富有,贖人卻不愿接受獎金。孔子知道了就罵他說:‘你錯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風易俗,成為大眾的規范,怎么可以只為了自己高興,為了博得虛榮,就隨意去作呢?現在魯國人少,大都是窮人。你這樣無形中創下了惡例,使大家都認為贖人接受賞金是一件丟臉的事,以后還有誰贖得起人,從此以后贖人回國的好風氣,將慢慢消失了。’ 在一般人的眼光,大都會以為子貢做善不領賞金是廉潔的好事,子路接受贈牛是不高尚的事,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反而稱贊子路、責備子貢。這是孔子十分高明的地方。 所以判斷善事不可以根據表面的行為,而要考慮它的流弊;不可只看現在,要看將來的結果;不可只看個人的得失,需看對大眾的影響。非善的其他例子多得很,例如:不應該的寬恕,過份稱贊別人,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成大患……等。(了凡四訓語譯) 6、偏善:以惡心來行善事,叫做‘正中偏’。例如:明朝的宰相呂文懿公辭職返鄉后,鄉民都很尊重他。有一天一個鄉民酒醉后卻罵他一頓。當時他認為那鄉民講酒話因此不去計較。沒想到一年后,這人愈變愈壞,終于犯上了死刑罪。呂公才后悔地說:‘當初我的寬宏大量害了他,假如稍微給他教訓一下,也許那醉漢今天不效于犯了大惡。’ 正善—以善心來行惡事,叫‘偏中正’。例如某地有次饑荒,暴民白天公然搶糧。富家告到官府,官府卻一概不理,于是暴民便愈放肆,變本加厲,那富家逼不得已,只好私自懲治暴民,鄉里才平靜下來,不教演成大亂。 7、半善—沒盡心盡力行善,又著善相。 滿善—全心全力行善,不著善相。
譬如,從前有一位女子,到廟里去燒香,想施舍家境又困難,找遍身上只發現兩文錢。她就把這兩文錢全部捐獻,但是廟里面的住持高僧還親自替她誦經懺悔祈福,后來她被皇帝選入皇宮。她富貴以后就帶了數千金來原先那個廟里捐獻,主持高僧只派徒弟替她祈福回向。因此她就問這是為什么。那高僧說:‘以前你的施舍雖然小,但心意真切,非老僧親勞不足以報答。今天你捐獻的雖多,卻不如從前真誠,所以有人代勞就行了。’ 8、大善—利在天下,雖少而大。 小善—利在自己,雖多而小。
9、難善—以多年的積蓄施給可憐的窮人。 易善—送小禮物給親朋好友。
10、急善—濟人危急,放生救命。 緩善—撿路邊的小紙屑。
11、悲善—雪中送炭,憐憫貧苦病人。 敬善—恭敬父母尊長,良師圣賢。
平等善—隨緣行善,不論對象的貧富愚智。
12、常善—時常行善,精勤不懈。 間善—心血來潮,偶而行善,忽勤忽怠。
△ 我們的善行或可稍停,善念則必定不可間斷。這道理還盼望諸君深思! △ 每天都以十塊錢行善,其功德勝過每個月月底花三百塊錢行善。因為前者比較能夠養成習慣。 13、歪善—行善時我見未泯,善相不忘。 圓善—行善時人我平等,不著名相。
14、下善—關懷自己的子女或親友,本應如此。 中善—關懷陌生人,勉強可以。
上善—關照自己怨仇,難能可貴。
請注意:對父母師長圣賢不敬是大惡。對陌生人不敬是中惡。對怨仇不敬是小惡。 15、凈善—沒有造作和企求的是凈善。 染善—有所造作和企求的是染善。
△ 染善心里有煩惱,功德福報少。凈善心里沒有負擔,功德福報無量無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