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背景點題,是現場寫實攝影作品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技術手段。優秀的攝影師在決定要拍攝某個形象或事件的時候,并不忙于按下快門。除了稍縱即逝的突發瞬間要及時捕捉之外,他一定會四處觀察,去尋找能夠有效地提示讀者,豐富畫面內涵的輔助背景。不少優秀的攝影師對我說過,他們花在尋找背景(包括陪體)上的精力,要遠多于主體。
背景的選擇一定是和主題緊密相連的。攝影者的思想越豐富,越深刻,主題體現得也就越深刻,越有力。真正能夠傳世的寫實攝影作品,其價值永遠是體現在主題的品質上,而不在于畫面是否精彩或難得一見。早期紀實攝影的攝影師常常是臨時去發現某些背景,拍攝成功后再回來想標題(隨機定主題)。很難說這種方式是否值得提倡,起碼在學習時我們應該強調,你有義務掌握好根據自己的意圖控制主題的基本技能。否則怎樣區別是你在創作,還是拍攝過程中的偶然在替你創作?大多數情況下,由于拍攝時沒有明確的主見,該用的東西沒有用好,該等的時機沒有等到位,該避開的東西沒有避開等,照片上一定會留下許多遺憾,可能一幅驚世之作,就是因為這種拍攝的無意識而失之交臂。這話一點也不多余,看海外同行那些精彩的作品,特別是從我們身邊拍到的精彩作品,你一定會有大呼遺憾的沖動。
小女孩站在千瘡百孔的墻面前的照片是利用背景最精彩的例子。精彩在于它不僅強調了墻上彈孔和臉上瘡疤的直接呼應,這種呼應使主題被控制得毫不含糊。更重要的是這種比喻非常恰當,也非常深刻,直接體現出“戰爭給人類帶來災難,呼吁人們停止戰爭”,這一讓攝影記者甘冒生命危險跑去,而要實現的最大主題。
廣告牌是最容易利用的背景之一。特別在西方,街頭廣告非常夸張的情況下,利用廣告牌揭示主題非常普遍,也非常容易出效果。需要注意的,這種效果不應該僅僅是趣味。即使是趣味,也應該有足夠的精力考慮到這種趣味的檔次和品味。這種利用的檔次、水平如何,其實直接體現的是攝影者的品味和智慧。由于這種廣告牌經常是非常夸張的,或非常大(整個樓面),或非常奇怪,故意讓他與環境或路人形成某種巧妙的關系,所以經常反客為主而變成照片的主體。
當然在主體與背景之間,絕大多數情況下,主體仍然是主要的,否則就不叫主體了。在背景選擇到位以后,主體與背景如何呼應,可能是攝影者最需要關注的事情。許多時候,當背景選定之后,整個作品的主題也會隨之被提升,這時,原來確定的主體也許需要重新考量,并重新結構它的形態瞬間。這種瞬間在與背景相互呼應的關系方面處理如何,會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質量,影響到主題是否能夠進一步提升。

圖一
路透社記者Gadi Kabalo 2004年5月9日拍攝自加沙南部最大的猶太人定居點古什卡蒂夫一條街道上的鏡頭。巴勒斯坦武裝組織突然發起襲擊,大部分人趴在汽車后面躲避,一個猶太移民抱著孩子沖向安全地帶。這位男子生動的行為和表情,正是在這種交待得非常明確的背景襯托下,才體現出非凡的意義。

圖二
洛杉磯時報記者 Carolyn Cole 2004年3月8日攝自海地太子港。頭天晚上在經過一個關卡時,中間這位男子因為沒有及時將車停下來,致使他的兄弟Micial Thelusma被值勤的美軍當場擊斃。正是由于攝影者將有關此事件的核心畫面十分突出地拍攝到畫面上,才與主人公悲痛的表情緊密結合,清楚地交待出主題。

圖三
路透社記者Sherwin Crasto 2003年6月16日拍攝自印度GOA一個農田里的畫面。連續幾天的大雨,終于緩解了印度南部的旱情,這位農民正在抓緊時間耕種。作品的標題叫“準備好新的生長(Ready for new growth)”,背景是一塊有關禿頭的廣告牌。注意最后一個禿頭上的紅斑變成了一個吻印。這個廣告是在宣傳什么我說不準,但它與前景中的主人公相互呼應,卻使作品產生出某種較強的暗示,從而大大增強了人們對作品的關注。照片處理網(http://www.)

圖四
法新社記者 Eitan Hess-Ashkenazi 2003年8月27日拍攝自約旦河西岸一個小鎮的畫面。以色列士兵正在拆除一個猶太人居住地,一個巴勒斯坦男孩兒正在附近觀看。此畫面的背景使用有些特殊。
應該說,在此畫面中,拆除居住地的情節仍是做背景使用的,它交待的是一個事件;而前景中的小男孩兒仍是主體,他交待的是一種態度,主題是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人這一拆除事件的態度。但一般情況下,人們寧肯把比較具體的內容看做主體,因而,小男孩兒的表情便退化成了一種表意語匯。怎樣看才對?我說無所謂。特別在以敘述為主的新聞類攝影中,人們往往習慣于抽象(主觀)的東西越少越好,以使作品顯得更客觀。但有一點我們是應該明確的,盡管小男孩兒的態度(表情)并非與這一事件有直接的關系,但仍然是有關系的。做為矛盾另一方的旁觀者幾乎一定會持這種態度,因此畫面反映出的思想、感受內容并沒有失真。其實,類似的感受性的東西在其它新聞攝影作品中大量存在,這個表情只不過使用得極端了一些而已,性質比較純粹,而且體現出攝影者的睿智。不難看出,表意的東西只要不扭曲新聞的客觀性,同樣可以放心使用。

圖五
美聯社記者 Emilio Morenatti 齋月第一天(10月15日)拍攝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幾個工人正在重建被戰爭毀壞的房屋,背景是藍色清真寺( Blue Mosque)巨大的圓頂。清真寺的圓頂和遞磚小工的動作巧妙地相互映襯,使這幅本來很普通的建筑施工畫面,顯得如此神奇和壯觀。

圖六
美國哥倫比亞每日論壇記者Ed Pfueller 2004年7月14日攝于美國密蘇里州哥倫比亞一座基督教堂的畫面。由三個基督教徒捐助的一個25英尺高的鋁制教堂塔尖,正在被吊裝到教堂的頂上。攝影師有意回避了正常的施工現場,甚至回避了吊車,從而使畫面顯得莫名其妙,幾乎完全無法說明這是怎么回事。這幅作品由于攝影師的奇特拍法而體現出相當的魅力,但對我們來說,也側面地證明了背景在敘述方面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