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瘟神
本期內容【音 樂】夢里水鄉 春天的黃昏請你陪我到夢中的水鄉,那揮動的手在薄霧中飄蕩,不要驚醒楊柳岸那些纏綿的往事,化作一縷輕煙已消失在遠方。 【解 說】 上海青浦,江南水鄉。從唐代詩歌“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到如今的流行歌曲《夢里水鄉》,江南的秀美、水鄉的靈性,是說不盡,唱不完的。然而這片夢里水鄉對這里的人們來說,卻曾經是一場噩夢。千百年來在中國南方的水網地區,一直流行著一種血吸蟲病。而青浦當時是全國血吸蟲病十大嚴重流行縣之一,金澤鎮的任屯村也曾經為世人所矚目。 【同期聲】徐福洲 原青浦報社記者 這個血吸蟲病把村莊都毀滅掉了,真的很凄慘。有個日本人講,二十年以后,任屯村在地球上沒有了。 【解 說】 這個可怕的預言其實并非夸大其辭,那時的任屯村就是因為肆虐的血吸蟲病而破敗不堪。這張血吸蟲病的病人集體照,就是1951年在村里拍攝的,照片上的所有患者都是任屯村的村民,晚期病人都是骨瘦如柴、腹脹如鼓。 【同期聲】徐福洲 原青浦報社記者 臉像黃瓜,肚子像冬瓜,手臂像生瓜,脖子像絲瓜,那個腳非常小,叫五瓜人。 【解 說】 而這種“五瓜人”的病容,剛好與舊中國外國列強對中國人的侮辱性稱呼——東亞病夫相吻合,因此血吸蟲病人的外觀,也就成了舊中國的國家病容。 當年那張記錄著血吸蟲病人病容的集體照,是在一座破廟前拍攝的,當時在青浦報社做記者的徐福洲老人,清楚地記得他第一次來到這里采訪的情形。 【同期聲】徐福洲 原青浦報社記者 第一次到任屯村1956年來的,當時我來的時候這里確實是破破爛爛,就像毛主席詩里面講的,“萬戶蕭疏鬼唱歌”,我住在那個破廟里,出來一看都是大肚子,那個時候我還算年紀輕,嚇得不得了,那個大肚子不可想象,真不可想象。 【解 說】 如今,當時的破廟已經變成一座關于血吸蟲病防治的陳列館,里邊記載著那個年代的人們,同血吸蟲病作斗爭的真實歷史,而陳列館的女講解員吳金林阿姨,已經在這里工作了近四十年。 【同期聲】吳林金 原青浦血防陳列館講解員 我現在退休了還在這里工作,我自己是蠻開心的,一生當中一直在做這個工作,血防工作,他們都來了,說“小姑娘到老太婆了 ”。 【解 說】 在陳列館外的墻上,鐫刻著毛主席的著名詩篇《送瘟神》。1958年正在杭州視察工作的毛澤東,看到關于江西省余江縣消滅血吸蟲病的長篇報后,他夜不能寐,浮想聯翩,遙望南天,欣然命筆,寫下了《送瘟神》兩首七律詩。為什么小小的血吸蟲會引起大國領袖的如此關注? 【字 幕】 尋找苦妹子 【解 說】 1961年,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拍攝了一部電影《枯木逢春》,這部電影反映的就是一處江南水鄉的村民和血吸蟲病魔抗爭的故事,影片中身患血吸蟲病的苦妹子的命運,牽動著廣大觀眾的心。 【同期聲】 醫生,我的病能治么?看你說的,怎么不能治呢?能治的!一定要治的,人有了這個病想飛都飛不起來。把心放寬了,農業綱要四十條,那不是寫的很清楚嗎?一定要消滅這個病。 【解 說】 聽說任屯村就曾是電影《枯木逢春》的外景地之一,當時電影的編劇和演員都曾經在任屯村里深入體驗生活。那么電影中苦妹子的人物原形,會不會就是任屯村的一個村民呢?我們準備在村里打聽和尋找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苦妹子”。 【同期聲】 聽說他們當年就在這里。 【同期聲】王其良 任屯村村民 他們來這里的時候我是知道的,來體驗生活。海巖電影制片廠,主要演員是上官云珠,到過這里,還有尤嘉等。 【同期聲】李龍珍 任屯村村民 他們拍了部電影,說起來是體驗生活,就是做布鞋,用草來做草鞋,全部自己來穿。 【解 說】 電影《枯木逢春》里的主角叫做“苦妹子”,而李龍珍的母親李杏寶,當時村子里的人都叫她“苦丫頭”,她也患過血吸蟲病,后來成為了血防工作中的專職干部,還曾經被毛主席接見過。 【同期聲】王其良 任屯村村民 她是代表血防去的,場面大得不得了,當時是十月一號國慶觀禮,全縣去七個人。 【解 說】 任屯村里的這個苦丫頭,并不一定是電影中苦妹子的人物原形,電影編劇是根據江南農村里很多血吸蟲病患者的命運故事,而提煉創作出了一個苦妹子的電影人物。 【同期聲】王其良 任屯村村民 洪站長,你們一定要給我治,一定要給我治,我不能躺在家里等死,我這一輩子,靠山山崩,靠水水流,好不容易才盼到今天,別人都歡天喜地地向社會主義奔,可我,我也有兩只手,我不能老吃政府的救濟糧阿。我,我要活著,我要干活,我也要社會主義啊。 【解 說】 其實,在任屯村里幾乎人人都有和苦妹子、苦丫頭相似的命運。 【同期聲】吳林金 原青浦血防陳列館講解員 就在二十年間,奪去生命的要有499人,活下來的有461人,有97%的人都得了血吸蟲病,當時死絕的有121戶,死剩一人的有28戶,田里荒蕪了一半多。 【同期聲】徐福洲 原青浦報社記者 血吸蟲雖然很小,只有一條蟲,但是在人身上破壞性也很大,死了很多人,總共是我書里寫的九百多個人,到我們來這里只有四百多人,死了一半,一半活著的人97%生血吸蟲病。 【解 說】 從任屯村血防陳列館的歷史照片,我們看到了曾經被血吸蟲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任屯村村民,村子周圍田地荒蕪,村里哭聲不絕。 【同期聲】徐福洲 原青浦報社記者 就一個院子里擺了13只靈臺,這個慘的不得了。 【解 說】 那么,血吸蟲病究竟是怎樣可怕的一種瘟神呢?其實它的流傳歷史十分久遠,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長沙出土的漢馬王堆女尸中就發現了血吸蟲卵,這表明血吸蟲病在江南農村的流行和肆虐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兒童患病會影響發育,甚至長成侏儒,婦女得病多不生育,青壯年患病就會喪失勞動力,而晚期病人則腹漲如鼓,以至死亡。 【字 幕】 求救信寫給毛主席 【解 說】 1949年5月,任屯村解放了,但血吸蟲病卻讓任屯村的人們飽受折磨。徐福洲老人記得,剛解放的時候任屯村的村民就向毛主席寫信,請毛主席快來拯救任屯村。 【同期聲】徐福洲 原青浦報社記者 我們這里最早寫信是1949年,這是事實,但是我們沒有拿到原稿,1949年的7,8月份。縣委寫給松江體委,再寫給毛主席,當然毛主席收到沒收到是不知道了。 【解 說】 時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地方病防治科負責人的趙揮老人,也記得當年任屯村百姓寫信給毛主席的事情。 【同期聲】趙 揮 任屯村啊,這個我們是最先去的。任屯村的老百姓寫封信給毛主席。我想想看查不到,我講這種東西怎么查得到呢?上層我們也不好去(調查),肯定有這個信的。 【解 說】 當時任屯村的村民不是把信直接寄到中南海,而是想通過縣里的領導一級級地上報給毛主席。而另有一個人是把信直接寫給毛主席的,他就是當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沈鈞儒。1953年他在太湖療養期間,發現血吸蟲病在附近農村里流行猖獗,于9月16日寫信給毛主席反映,11天后毛主席就回信指出,“血吸蟲病危害甚大,必須著重防治”。 【同期聲】袁鴻昌 原上海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毛主席親自提出來要消滅血吸蟲病,因為解放大軍解放了全中國,那么這時候正好在長江這一帶練兵,河邊上那個尾蚴很多的。那么得到感染,十萬大軍里頭有三萬人都感染。 【解 說】 這種嚴重的非戰斗性減員,引起了解放軍高層領導的高度關注。袁鴻昌教授的老師蘇德隆教授,是中國流行病學的重要奠基人,他曾寫信給第三野戰軍的首長,報告解放軍官兵感染血吸蟲病的情況。 【同期聲】袁鴻昌 原上海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蘇教授看到這個情況,因為他是搞預防的了,很敏感,發現這么多的解放軍戰士感染,還有當地流行情況也很嚴重,他就寫信寫給當時的三野九兵團司令員叫宋時輪將軍。宋時輪將軍是坐鎮上海這個地區的,那么他說這個情況很嚴重。然后宋時輪將軍接到他反應的這個情況,就請他,會見他,他說誰來研究啊?你來搞這個可以嗎?那么蘇教授他就改變他的研究方向。他就投入第一線。 【同期聲】趙 揮 上海一千多個醫務工作者去進行這個治療,突擊治療,到部隊醫務工作者一起,大部分都治好了,這個部隊大部分都去抗美援朝,二十七軍,二十軍,二十四軍,都到朝鮮去了,而且都是在朝鮮都立過大功。 【解 說】 就在1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的時候,上海青浦防治血吸蟲病的戰役也打響了,在中國南方各省市也先后展開了血防工作。新生的共和國實際上在打兩場戰爭:一場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軍事戰爭,還有一場是和血吸蟲這樣的瘟神宣戰,保衛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字 幕】 領袖與專家的談話 【解 說】 1957年7月8日,在毛主席接見上海市文教工商界人士的座談會上,毛主席和蘇德隆教授有過一次關于消滅血吸蟲病的談話。 【同期聲】俞順章 原上海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當時毛主席在中蘇友好大廈大廳里一個一個坐著談下來,談到蘇德隆教授他就坐下來了,坐下來就介紹他是我們上海搞血防工作的專家,那么毛主席那時候很快就問他,因為毛主席對血吸蟲病很關心,你看看血吸蟲病三、五年能不能消滅嗎?蘇教授當時就搖搖頭,說不行,五年那么六年怎么樣?五、六年還是不行,兩個不行。旁邊的人就戳戳他提示他要注意這個話了,那么毛主席又問,八、九年怎么樣了?那時候蘇教授就講了一句話,就試試看,那我們試試看吧。 【解 說】 作為醫學家的蘇德隆秉持著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而作為共和國主席的毛澤東,對消滅血吸蟲病卻是有著一種只爭朝夕的緊迫感。血吸蟲病在中國南方地區傳播蔓延已有兩千多年,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無奈小蟲何”。在任屯村的血防陳列館里,我們看到一份1947年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文件,上面對于青浦上報血吸蟲病的批復,寫的是“暫緩辦理”四個字,而新中國的領袖對于這種寄生蟲卻下達了必殺令。 【同期聲】袁鴻昌 原上海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我1985年到美國的時候,洛克菲勒基金會有個叫瓦倫博士,和蘇教授合作搞科研的,他是紐約的這個洛克菲勒基金大廈里頭,他一個人有兩個辦公室,那么我一去,到他辦公室里頭,掛毛主席的那個《送瘟神》詩詞兩首,因為他搞血吸蟲的。他說,這個全世界這個搞政治領袖能關心一個病的,還沒有呢。 【解 說】 毛澤東是農民的兒子,他對農民的感情是深厚的;毛澤東又是大國的領袖,他意識到了這種小小的蟲子正在危害著共和國的基石。 【同期聲】袁鴻昌 原上海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病人要1300多萬,受危害人口是1億人口就是長江的這個南北,一共12個省市,380多個縣都有血吸蟲病流行,上千萬的病人。 【解 說】 病情嚴重的長江流域省市,都是中國重要的農業省份和經濟命脈地區,如果讓這種疾病肆虐猖獗,不但會死很多人,而且又有誰來建設新生的共和國呢?新中國的國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生命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 【同期聲】袁鴻昌 原上海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那是就是把人民放在心上,解放了以后解放區人民分了土地,應該翻身得解放,生活要是富裕起來啊,窮到這種程度,那么貧病交加,你就是生活好了,又要生病的話,這個用費就馬上花費很多。 【解 說】 1956年2月,毛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出了“全黨動員,全民動員,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一場消滅血吸蟲病的戰斗,在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同期聲】袁鴻昌 原上海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真是千軍萬馬送瘟神,人人都盡一份力量,過去你看《枯木逢春》的電影,你看那個場面,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 【字 幕】 換了人間 【解 說】 電影《枯木逢春》不僅講述了主人公苦妹子的命運波折,同時也藝術地再現了消滅血吸蟲病的群眾運動和人民戰爭。要消滅血吸蟲病,其實道理并不復雜,血吸蟲病通過糞便傳播,而釘螺是唯一的中間寄主。 【同期聲】俞順章 原上海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一個釘螺一生可以釋放出十萬條尾蚴,所以這個是不得了的,這個尾蚴出來再感染人,感染動物,動物呢再排出蟲卵,蟲卵孵化毛蚴,毛蚴再鉆到這個釘螺的這個體內,這是一個環,這個環等于車輪一樣,車輪轉得快,那么病情就是越來越嚴重。 【解 說】 就在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中國南方的十二個省市就擺開了與血吸蟲和釘螺決戰的戰場,大批城市里的醫生被派往農村,救治病人。蘇德隆教授帶領著二十幾位醫學院的研究生,深入青浦的田間地頭,和血吸蟲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戰斗。而打這場硬仗,靠的就是全民動員。 【同期聲】顧云麟 原青浦衛生局 全黨動員,全民動身,是這個口號,這個血防是在那個年代就是通過這種途徑來認識,號召,人人參與,現在五六十歲的人都是參加過血防。 【同期聲】陳常英 任屯村鄉村醫生 我們小學里,都是一年級兩年級三年級亮了天就是滅釘螺,那時候就是一個人撿了釘螺交到老師那里,交到老師那里老師有獎品的,橡皮、鉛筆、小刀。最小的就是橡皮,第二名鉛筆,第三名小刀。要撿到一千只螺就是一塊橡皮,兩千只螺就是一支鉛筆,三千只螺就是一把小刀。 【解 說】 血吸蟲病的傳播,其實跟中國鄉村的衛生條件和農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消滅血吸蟲病不僅是改天換地,而且要改變的是延續了幾千年的不科學不文明的生活方式,當時全國掀起了愛國衛生運動的高潮,后來毛主席又提出要把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同期聲】俞順章 原上海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回頭一看呢,覺得上海這個,一個領導很重視,一個下面群眾很支持,再加上我們有一批科研力量下去密切結合了,真正深入實際了,這是一個很有利很有利的一個條件,你要現在做科研,你在上面想一套東西,那永遠做不出東西來的,所以中國有中國自己的一條道路在那里。 【解 說】 中國自己的路就是走群眾路線,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去戰勝任何困難。毛主席曾經用自己一句詩來表達對新中國的定義,那就是“換了人間”。對于在那場送瘟神的斗爭中幸存下來的馬四英老人來說,他就是活在新人間里的幸運兒。 【同期聲】馬四英 任屯村村民 我馬四英有一口氣,共產黨、毛主席救了一批老百姓,我馬四英不簡單的,很光榮,任屯村老百姓都光榮。現在有一家人家,養兩個兒子,現在孫女、重孫女,還有個孫子,門頭蠻大的,生活過的很好。 【解 說】 枯木終于逢春,這是領袖毛澤東和詩人毛澤東所憧憬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的那個春天。青浦終于在1983年消滅了血吸蟲病,中國南方的12個省市也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內基本消滅了血吸蟲病,危害中國人生命的血吸蟲病再也不會繼續地危害中國人了。任屯村并沒有像那位日本醫學家所預言的從地球上消失,而是“換了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