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一列(此為臺灣馬光亞老中醫驗案)。 吳某,38歲,臺灣彰化縣人。吳某患艾滋病已二年,已進三期,癥狀,關節疼痛,腹中自覺積糞甚多,堅如石粒,排出夾有菜葉未消化物,口中潰爛,背上紅斑甚多。脈沉弦,重按無力,舌質淡嫩,苔白濕。分析為風寒之邪外束,脾胃虛寒,消化機能衰竭至極,HIV病毒呈現外使然,擬升陽益胃湯減黃連,另服自制蟾穌丸。 處方:人參、黃芪、白術、陳皮、甘草、柴胡、羌活、獨活、防風、半夏、茯苓、白芍、澤瀉、上方服七劑。關節痛好轉,但消化未能改善。 二診改用附子理中湯為主合(千金)內托散為輔,再增益氣活血解毒之藥,以溫脾經之寒,和內托散解HIV外現之紅斑和瘡瘍。 處方:附子、人參、白術、炮姜、肉桂、白芷、防風、黃芪、當歸、白芍、桔梗、木香、山楂、厚樸加用灸法,每次炙“身柱穴”三柱,功效更顯。 至七月初背發帶狀皰疹,醫院認為難過此關。馬老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處方:膽草、柴胡、黃芩、梔子、木通、澤瀉、甘草、半夏、蒼術、砂仁,三劑,再進三劑而愈。認為免疫功能已恢復。 后往榮民醫院求驗,結果反復檢驗HIV呈陰性反應,患者心上如解開了枷鎖。如此突出的療效殊難令人置信。但臺灣最大的醫院重復化驗應該不錯。況患者消化正常,紅斑消退,潰瘍收斂。身體漸復正常,體重增加,斯為鐵的事實。 按:馬老用附子理中湯為主補其虛,溫其寒,起衰沉,振機能,為治其本。如用苦寒芩、連,銀之輩,必加重脾虛而腹瀉不止,促其死亡。而參芪、肉桂、當歸、溫補之力甚強,令患者元氣得以振起充實,病毒不在故也。此法為中醫數千年傳下之捷法。 艾滋病已例為傳染病,歸西醫治療,中醫接治的機會極少,今錄馬老驗案(原方無劑量)以說明中醫藥是能戰勝世界難題艾滋病的。另據報載昆明植物研究所羅士德教授由5味中藥組成的復方SH抗艾病毒,在泰國完成一、二期臨床試驗,泰國衛生部疾控中心也重復驗證同樣取效。進一步說明中醫藥博大精深。
帕金森氏綜合癥。 浙江金華市,董某某,女,53歲,06年7月25日初診,患帕金森氏綜合癥5年余,曾在金華市、上海多家醫院住院治療, 一直靠服美多巴治療,開始療效顯著,但藥量逐年增加,近2年來深感乏力、出冷汗,全身冰冷,夜尿頻,行走搖晃加重,多處求醫服中藥300多劑無效。今由他人介紹專車來龍求治,見整個臉部發紫,自汗淋漓,背部、四肢冰冷,頸后見一皮球大小的腫塊,舌紫暗,齒痕多,脈沉細,重按無力。擬當歸補血,四逆,麻附細加味。 處方:黃芪125克,生曬參30克,當歸30克,干姜30克,制附片45克,麻黃5克,遼細辛45克,補骨脂30克,枸杞子30克,甘草30克,肉桂粉2克沖服。五劑。 二診:基本情況同上,自覺精神好轉,夜尿減少,腹瀉水樣便日2-3次,汗尿極臭。仍有冷汗,四肢、背部仍冷。擬上方附子增加至90克,再進五劑。 三診:一般情況好轉,頸后腫塊消失,臉已不紅。 處方:黃芪250克,生曬參30克,當歸30克,干姜30克,制附片120克,遼細辛45克,補骨脂30克,枸杞子30克,甘草60克,肉桂6克,煎服。 四診:上方出入附子增加到180克,開始口舌發麻約10分鐘左右消失,再擬附子減至160克一劑,鞏固服用近三個月,臉潮紅消失,腫塊消失,冷汗止,背、四肢轉溫,西藥美多巴減去1/3量。病情至今穩定。 按目前為止美多巴仍為治帕金森氏綜合癥特效藥,但只有5-8年的藥效,且毒副作用大,中醫藥以益氣血補肝腎對保護臟器減毒排毒作用明顯,但還不能完全代替美多巴尚需進一步研究觀察
徐某某,女,49歲,住金華市,07年10月20初診。 閉經半年,時有煩躁,舌淡紫,少苔,脈弦,尺沉弱,擬以溫經湯主之。 處方:吳茱萸20克,當歸15克,川芎12克,白芍45克,黨參30克,阿膠20克,桂枝45克,生姜5片,甘草10克,半夏6克,丹皮12克,麥冬6克。七劑。 患者第三天來電訴:服第二劑月經已來,可否續服,囑續服。如月經量少,第二個月可續服七劑。患者近日來電訴:自從服上方后月經已恢復正常。 按該方為金匱溫經湯原方,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促進性腺激素的分泌,促進排卵,改善子宮血液循環,調整內分泌等功能。重復驗證幾例均有效。
施某某,女,68歲,杭州,07年元月11日初診。 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腎癌骨轉移,現腰痛、腰困如折,周身疼痛, 耳鳴、心悸,夜尿7-10次,畏寒,四肢冰冷,舌紫暗,苔淡白,脈細結代,雙尺無力。擬附子理中,青娥丸加味。 處方:生曬參20克,云伏苓20克,炒白術45克,炒白芍45克,制附片20克,干姜15克,桑寄生20克,補骨脂15克,大核桃5枚(打),肉桂粉3克(另沖服),甘草30克。五劑。 一周后,患者來電訴:服第二劑后欲眠,饑餓感,原有糖尿病,今餐后血糖為6.1,夜尿已減為每晚1-2次,就是想睡,囑不用怕,想睡就睡,有利呵護陽氣,饑餓時稍吃零食。 二診:原耳鳴,心悸,尿頻,畏寒,乏力已明顯好轉,腰已不痛,但右側肢體仍感麻木,舌青紫,苔淡白,脈細結代,雙尺弱,仍以原方出入。 處方:生曬參20克,炒白術45克,制附片25克,干姜20克,桑寄生20克,補骨脂15克,大核桃5枚(打),肉桂6克,甘草30克。七劑。 該方服后口唇發過一些水泡,余感覺良好,08年春節前隨訪病情穩定。 邵某某,女,47歲,03年8月30日初診,肩凝經常左肩不能抬舉后展,項強,仰臥則下半身麻木,不能轉動。脈沉細,近年發胖,寒襲督脈,正虛不能抗邪外透。當用大辛大熱扶正氣以驅寒濕。 處方:生黃芪120克,粉葛根120克,附子30克,川烏30克,防風30克,桂枝45克,白芍45克,細辛45克,甘草60克,徐長卿30克,加黑豆60克,黑木耳30克,生姜60克,蜂蜜150ml。柒劑。 按該方以師父李可先生桂枝湯、葛根湯加味,服后約五分鐘開始左患肢有一股熱流從頸肩部向手指放射約2分鐘后消失,一劑見效,三劑已能伸屈,七劑后至今已五年無復發。后驗證幾例也有良效。
細辛作用廣泛,走頭面,可醫頭痛、口瘡、喉痹、牙痛、眼目諸病;入少陰,通督脈,可治寒疝、陽萎、小便不利;走四肢,達皮毛,可療風水咳嗽、風濕痹痛;入臟腑,上能開肺,中能暖胃、潤肝燥、益膽氣,下能溫腎通關。具有良好的鎮痛、止咳、強心等功效,臨床應用比較廣泛,但由于受“細辛不過錢”劑量的束縛,從而限制了它的用量,限制了其高療效的發揮。
,“細辛,性溫、味辛。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功效
后世沿用此說,近醫亦多證實細辛確可引起毒性反應。如用散劑吞服治療寒性疼痛[2],從1g開始,每日增加1g,至4~5g時,發現有胸悶惡心等不良反應,主要表現在對呼吸中樞的抑制,與歷代醫藥學家所描述的“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是基本吻合的。而目前有不少臨床報道,在煎劑煎煮服湯中重用細辛10~30g,最多者用到180 g,卻未發生毒副作用。 入湯劑可適當加大劑量。但必須加入復方湯劑中,并煎煮30min以上。現代臨床大量報道,用細辛10g、15g、20g,甚至60g或更多,治療各種疑難雜癥屢起沉疴,并以此證明細辛可以大量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大量的事實說明[6],在現實條件下,以細辛3g入復方,實為“隔靴搔癢”,藥不能盡病而反令細辛倍受責難,一般多用至10~15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