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1)溫中祛寒小建中湯、吳茱萸湯

     johnney908 2014-11-25

    使用注意 

    1.陰虛火旺者忌用。
    2.嘔家不宜用,恐甜助嘔。
    3.吐蛔者不可用,因蛔得甘則逆上。
    4.中滿不可用,因甘能填實助滿。


    文獻
      《傷寒明理論》:“脾者,土也,應中央,處四藏之中,為中州,治中焦,生育榮衛,通行津液一有不調,則榮衛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湯溫建中藏,是以建中名焉膠飴味甘溫,甘草 味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建脾者,必以甘為主,故以膠飴為(君),甘草為(臣)。桂辛熱,辛,散也,潤也,榮衛不足,潤而散之。芍藥味酸微寒,酸, 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藥為佐。生姜味辛溫,大棗味甘溫,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黃帝針經》曰:‘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是矣。衛為陽,不足者益之,必以辛;榮為陰,不足者補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榮衛通,是以姜棗為(使)。或謂桂枝湯解表而芍藥數少,建中湯溫里而芍藥數 多。殊不知二者遠近之制,皮膚之邪為近,則制小其服也,桂枝湯芍藥佐桂枝同用散,非與建中同體爾。心腹之邪為遠,則制大其服也,建中湯芍藥佐膠飴以健脾, 非與桂枝同用爾。《內經》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謂也。”

    〖附方一〗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
    組成:即小建中湯加黃芪一兩半(9g)
    用法:同小建中湯
    功用:溫中補氣,和里緩急。
    主治:虛勞里急,諸不足。
    方歌:黃芪建中補不足,表虛身痛效無過。
    〖附方二〗當歸建中湯(《千金翼方》)
    組成:小建中湯加當歸四兩(12g)
    用法:同小建中湯。
    功用:溫補氣血,緩急止痛。
    主治:產后腹痛。產后虛羸,腹中溫中祛寒 <wbr>小建中湯、吳茱萸湯痛不止,吸吸少氣,或小腹拘急,痛引腹痛,不能飲食。
    方歌:又有當歸建中湯,產后諸虛皆可卻。

    〖附方三〗大建中湯
    〖方源〗《金匱·腹滿寒疝宿食》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組成〗 蜀椒二合,炒去汗[6g]  干姜四兩[12g]  人參二兩[6g]
    〖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30g),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粥,溫覆之。
    〖方歌〗大建中湯建中陽,蜀椒干姜參飴糖;
        陰盛陽虛腹冷痛,溫補中焦止痛強。

    〖主治〗虛寒腹痛。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沖皮起,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觸近,舌苔白滑,脈細緊,甚則肢厥脈伏,或腹中漉漉有聲。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病機〗
    心胸中大寒痛 ── 中陽虛衰,乘損胸陽,陰寒之氣內盛而得以乘之,寒凝氣不通
    腹中寒,嘔不能飲食 ── 陰寒犯胃,濁陰不降,犯于脾則運化無權
    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 腹中寒逆攻沖

     蜀椒 ── 味辛性熱,溫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濕。
     干姜 ── 溫中散寒,助蜀椒建中陽,散逆氣,止痛平嘔。
     人參 ── 甘溫補中而益脾胃。
    使 飴糖 ── 甘溫入脾,溫陽補虛。

    方論 
    汪昂:“此足太陰、陽明藥 也。蜀椒辛熱,入肺散寒,入脾肝胃,入腎命補火。干姜辛熱,通心助陽,逐冷散逆。人參甘溫,大補脾肺之氣。飴糖甘能補土,緩可和中。蓋人之一身,以中氣為 主,用辛辣甘熱之藥,溫建其中臟,以大去下焦之陰,而復其上焦之陽也。”(《醫方集解》)


    小建中湯病機稍微復雜一點。它是個常用方。也是個名方。
    中焦虛寒
    肝脾不和
    陽虛寒凝
    土虛木乘
    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
    舌淡,脈細弦
    化源匱乏
    陰血不足
    血虛失榮 心悸,面色無華
    陰虛內熱 心煩,手足煩熱,咽干口燥
        小建中湯治療的病機,到目前討論的是很多,總體共同特點,考慮到中焦陽氣不足中焦虛寒是主要的。肝脾不和這個問題,還是現在并不統一的認識。共同的是陽氣不足,而且陽氣不足,中焦虛寒有一定的時間,造成化源匱乏,脾胃屬于后天之本,氣血津液生化之源。化源匱乏以后,化生的陰血也會不足。既有陽氣不足,又化生陰血不足,產生一種陰陽兩虛,陽虛寒凝就可以有類似小建中湯的腹痛,喜溫喜按。陽虛有舌淡,脈細,當然它有又夾陰血不足,舌淡,脈細,這是陽虛兼有陰血化生不足的表現。陰血不足又繼發血不養心,一般都有一定的病程。血不養心,可以心悸,以及面色無華。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就是血虛失榮。
        首先陽虛,可以有內寒,陰血不足到一定階段又會繼發虛熱,所以手足煩熱,咽干口燥這一類。在臨床上雖說不是很突出,往往具有一種活動以后一身有燥熱,手足煩熱,產生一種燥熱。這是認為有陽氣不足,陰血又不足這樣造成的,所以陰陽兩虛。這表現的方面比較多,比較復雜。

        還有一類看法,這個人數也不少,認為由于這個中焦虛寒,脾胃化生陰血也不足,所以就有肝脾不和,其中包括有肝脾不和因素,所以才產生這種腹中疼痛,一種拘急疼痛。和理中丸就是吐、利、腹痛、喜溫喜按,這個比較標準、典型中焦虛寒式的腹痛,有一點區別。所以用到小建中里,張仲景曾經提到過,法當腹中急痛,急痛,結合他用藥來講,它有拘急疼痛的特點。所以小建中湯它還要體現柔肝緩急止痛,這個治法。這是小建中湯病機分析中,歷來有所認識不同的方面。這可以參考結合來理解它。

        臨床上用小建中湯治療的腹痛,脘腹疼痛相比之下,這拘急疼痛是多一些,疼痛程度要比理中類的要重一些。所以說有中焦虛寒兼有肝脾不和,陰陽不足,陰陽不和,這個說法,全面一些。所以很多教材還是提到了肝脾不和的問題。這是病機分析,證候分析當中要解釋的。
        它是由于根本是中焦虛寒,陽氣不足,化生陰血也不足,形成陰陽兩虛。中焦虛寒之后可以講土不榮木,造成肝脾不和,那疼痛當中又有肝木克伐脾土的拘急疼痛的特點。這是病機,我們結合醫家多方面看法。說它中焦虛寒、肝脾不和有道理,說它陰陽不和也有道理,陰陽不和就陰陽兩虛了。

    治法
    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溫中補虛是中焦虛寒,溫補結合。和里緩急就包含有調和肝脾,緩急止痛的意思。
    方義分析

    飴糖 祛寒養血
    桂枝 溫里祛寒
    白芍 益陰養血,緩急止痛
    生姜 協助辛甘化陽,酸甘化陰
    大棗
    佐使 甘草 補氣

    飴糖溫的,能夠祛寒,又是甘潤,能養血。陰陽雙向調節的。用它來建中氣,恢復化源。

    臣藥,運用桂枝湯里的基本結構,桂枝、芍藥。芍藥益陰養血,緩急止痛,由于這時候不僅僅是要養血,還要緩急止痛,它和桂枝相配,體現了陰陽雙補,又要緩急止痛,因此藥量加倍。要照顧到和里緩急止痛這樣的特點。

    佐藥,生姜大棗,仍然體現了兩個辛甘化陽,酸甘化陰的一種結構。就桂枝、生姜到飴糖之甘,甘草,形成一個辛甘化陽,溫補中焦陽氣,飴糖甘 味,芍藥酸味,大棗、甘草這樣下來酸甘化陰。又是一個雙向調節的,陰陽并補的一個結構。姜棗在此為佐藥。甘草既能補氣,使全方也體現一種溫補結合,這桂枝 甘草對于化生陽氣來說,溫陽通陽是很好。芍藥甘草能夠益陰緩急,所以這個方是只能說,利用了桂枝湯這種陰陽雙向調節,在表和營衛,營衛雙向調節。到內調陰 陽,陰陽雙向調節。它不能看作是桂枝湯的加減方,是個新方。但是組方結構陰陽雙向調節上,是利用那個思路。用治表的調和營衛方,成為治里的調和陰陽的方。 這是一個典型。正像徐彬講的,“桂枝湯,外證得之,化氣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和陰陽”。外證能解表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和陰陽,這是一個典型例子。

    配伍特點

    • 陰陽并調,溫中為主。
    • 肝脾同治,補脾為主。
    針對它的病機是由中焦虛寒為主的。而且用藥里面,肝脾同治,以補脾為主。對肝是益陰、柔肝、緩急以止痛。全方是溫補中焦陽氣。

    運用

    辨證要點

    腹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細弦。這個強調的腹痛,喜溫喜按,是由于小建中湯在臨床上用于脘腹疼痛,用得很多,特別是現在像用于潰瘍病這一類。用得較多的。

    隨證加減

    • 寒甚加干姜 (中焦虛寒重)
    • 氣滯加木香
    • 便溏加白術
    • 虛甚加人參、黃耆、當歸

    中焦虛寒較重加干姜,畢竟溫中陽來說,靠桂枝和飴糖之溫,增加干姜以后,溫中力量更強。那要根據它中寒的情況。小建中湯全方氣滯比較突出,脘腹疼 痛,脹,這些氣滯,行氣力量不足,可以加木香。兼有大便溏瀉的要增加健脾的力量,加白術。而如果氣虛明顯,有一組基礎氣虛兼證,人參、黃耆可以結合。有黃 耆建中湯,黃耆建中湯是加強了補氣作用。溫補結合,加強補氣作用。所以用黃耆建中湯,反映了小建中湯基礎上的兩個特點,一般用,一個特點是它明顯有氣虛表 現,另一個是這種氣虛失去固攝特點。比如有自汗,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仲景治療虛寒證和后世運用,也是這方面居多。

    當歸加了以后,當歸建中湯,那是用于婦人產后氣血不和,腹痛。用當歸既能養血,又能活血止痛。

    使用注意

    1. 嘔吐及中滿者不宜使用。
    2. 陰虛內熱之胃脘疼痛者忌用。

    建中湯它以桂枝湯相當于一個基礎,這種架構,偏于甘味,所以仲景在用桂枝湯囑嘔家不能用。胃氣上逆或中滿,中焦阻滯用甘味,甘者令人中滿,不宜使用。脘腹疼痛,屬于陰虛內熱,盡管這個方有益陰養血,以溫陽為主,也是不適合的。

    大建中湯
    大、小建中的區別,小建中虛為主,都有寒大建中實證為主
    疼痛,小建中是腹痛,喜溫喜按,大建中是寒實,寒實證。所以大建中像蜀椒這一些,它還有一個散的作用。臨床發生往往外寒直中,本身陽氣不足,內外之寒結合,由外寒引動。所以他描述主證當中,腹中寒可有胃氣上逆,嘔逆,由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臨床一般兩種情況。一個由于內外之寒結合,造成陰寒內盛,寒性收引,形成一些像腹肌痙攣,古人說叫陰凝成像,陰寒凝滯重了就產生有形的這個,出現 按之有包塊。

    還有一類更多的是本來陰寒內盛,又加上外寒直中,比如蛔蟲引起腹痛,蛔蟲成團引起腹痛,藥少力專,溫里散寒,又結合建中氣的飴糖。所以這兩個虛證、實證,一個實證為主,一個虛證為主。這個是不同的。

    =========================================
    吳茱萸湯▲▲▲
    〖方源〗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243條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309條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378條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組成]吳茱萸一升,洗(9g)  人參三兩(9g)  生姜六兩(18g),切  大棗十二枚(4枚),擘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方歌〗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
        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保。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病機〗
         ┌ 脾胃虛寒:食入欲嘔,伴畏寒喜熱,胸膈滿悶或胃脘痛吞酸嘈雜。┐
         │                              │胃中虛寒
    虛寒嘔吐 ┤ 肝寒犯胃:干嘔吐涎沫,巔頂頭痛。             ├ 
         │                              │濁陰上逆
         └ 少陰寒水犯胃:嘔吐、下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      ┘

        [主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食后泛泛欲嘔,或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涼,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方解]


          ┌ 降逆止嘔         ┐
          │              │ 
     吳茱萸 ┤ 中溫脾胃,開郁化滯    │┌ 溫中降逆,
          │              ├┤
          └ 下暖肝腎。        ││
                         │└ 止嘔作用,大大加強。
     生姜(量重) ── 溫胃散寒、降逆止嘔┘

     人參 ── 大補元氣、益陰生津、安神

      ┌ 大棗 ┐┌ 助人參益氣健脾
    使 ┤    ├┤
      └ 甘平 ┘└ 伍生姜調和脾胃

    四藥相伍,共奏溫中補虛,消陰扶陽,降逆止嘔之功,使陰寒去,逆氣平,而諸證自除。

        本方證乃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肝胃虛寒,胃失和降,濁陰上逆,故食后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干嘔,或吐清涎冷沫;厥陰之脈夾胃屬肝,上行與督脈會于頭頂部,胃中濁陰循肝經上擾于頭,故巔頂頭痛;濁陰阻滯,氣機不利, 故胸滿脘痛;肝胃虛寒,陽虛失溫,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則大便泄瀉;舌淡苔白滑,脈沉弦而遲等均為虛寒之象。治宜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歸肝、脾、胃、腎經。既能溫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嘔,一藥而兩擅其功,是為君藥。重用生姜溫胃散寒,降逆止 嘔,用為臣藥。吳茱萸與生姜相配,溫降之力甚強。人參甘溫,益氣健脾,為佐藥。大棗甘平,合人參以益脾氣,合生姜以調脾胃,并能調和諸藥,是佐使之藥。四 藥配伍,溫中與降逆并施,寓補益于溫降之中,共奏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功。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肝胃虛寒,濁陰上逆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食后欲吐,或巔頂頭痛,干嘔吐涎沫,畏寒肢涼,舌淡苔白滑,脈弦細而遲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嘔吐較甚者,可加半夏、陳皮、砂仁等以增強和胃止嘔之力;頭痛較甚者,可加川芎以加強止痛之功。肝胃虛寒重證,可加干姜、小茴香等溫里祛寒。
        3.現代運用  本方適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神經性頭痛、耳源性眩暈等屬肝胃虛寒者。
    使用注意 
    1.對郁熱胃痛,熱性吞酸及肝陽上亢之頭痛等,均應忌用。
    2.用藥即吐者,熱藥冷服。
    3.使用本方時還當注意嘔吐吞酸有寒熱之異,臨證必須以嘔吐涎沫、舌質不紅,苔白滑,脈細遲或弦細不數為據。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2.方論選錄  許宏《金鏡內臺方議》卷8:“干嘔,吐涎沫,頭痛,厥陰之寒氣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氣內甚也;煩躁欲死者,陽氣內爭也;食谷欲嘔者,胃寒不受食 也;以此三者之證,共用此方者,以吳茱萸能下三陰之逆氣為君,生姜能散氣為臣,人參、大棗之甘緩,能和調諸氣者也,故用之為佐使,以安其中也。”
        [臨床報道]
        李氏以吳茱萸湯為主方隨證加減,治療180例神經性頭痛。患者均以頭痛為主癥,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干嘔或嘔吐,發病與精神因素有關,患者以家庭婦女為多,并 有98例患者血壓偏低。結果:痊愈117例,顯效60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達100%。[李敬柱.吳茱萸湯治療180例神經性頭痛的臨床總結。實用中西 醫結合雜志  1997;10(19):1895]
        用吳茱萸湯加桂枝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22例,伴惡寒,四肢不溫者,加炮附子;嘔多加法半夏;氣虛加黃芪,每日1劑,一般服3劑即可改善癥狀,結果:痊愈20例,好轉2例(新中醫,1990;4∶18)。
        [實驗研究]
        研究發現吳茱萸湯能明顯抑制硫酸銅灌胃引起的家鴿嘔吐,減少嘔吐頻率,延長嘔吐所需時間;能非常明顯地提高胃殘留率,抑制大鼠胃的自主運動;明顯對抗氯化 乙酰膽堿引起的胃痙攣性收縮,使胃的張力和收縮幅度下降,頻率減少;能減少大鼠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酸度;減輕由冷水浸漬法造成的大鼠應激性胃粘膜出血和 潰瘍,并能防止幽門結扎法胃潰瘍的形成。拆方研究表明:在減少嘔吐次數和延長嘔吐潛伏期方面,吳茱萸作用最明顯,其次為生姜,最佳組成是原方四味藥皆用。 [邱賽紅,等.吳茱萸湯溫胃止嘔作用的實驗研究。中藥藥理與臨床  1998;4(3):9]
    〖附方〗小半夏湯(《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一升(15g)、生姜半斤(10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功用:和胃止嘔,散飲降逆。
    主治:嘔反不渴,心下有支飲者,以及諸嘔吐谷不得下者。


    方劑比較
    方名 功用 主治病機 使用要點
    理中丸 補氣健脾 脾胃虛寒 吐、利、滿、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吳茱萸湯 溫肝降逆 肝胃虛寒濁陰上逆 頭痛,嘔吐吞酸,或吐涎沫,苔白滑,脈細遲
    小建中湯 和里緩里 中氣虛寒肝木乘脾 胃腹拘急疼痛,時作時止,心中悸動,面色無華,脈沉弱
    大建中湯 降逆止痛 中陽衰弱陰寒內盛 胸腹劇痛,痛不可近,苔白滑,脈細緊


    吳茱萸湯證及吳茱萸類方

    一、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凡三見: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在《金貴要略》中除去與《傷寒論》重復者,有一見:

    《金貴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綜合四條經文而觀之,有食谷欲嘔、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嘔吐涎沫、頭痛、胸滿諸見癥。

    若將諸癥約為一個病機則以“胃虛寒飲,肝氣上逆”(《中醫藥學高級叢書。《金貴要略》P586)一語最為簡明扼要。以王旭高氏“肝氣與飲邪,相合為病”(《環溪草堂醫案》)一語最為傳神。

    吳茱萸類方:

    1、吳茱萸湯

    2、吳茱萸當歸四逆湯

    3、吳茱萸四逆湯

    4、左金丸

    5、延年半夏湯

    6、雞鳴散

    7、四神丸:

    組成:肉豆蔻(煨)200g 補骨脂(鹽炒)400g 五味子(醋制)200g 吳茱萸(制)100g 大棗(去核)200g

    功效:溫腎散寒,澀腸止瀉。

    方義

        (1)補骨脂:辛苦大溫,能補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為君。
      (2)肉蔻:辛溫能行氣消食,暖胃固腸,五味咸能補腎,酸能澀精。
      (3)吳茱:辛熱除濕燥脾,能入少引厥陰氣分而補火。
      (4)生姜:暖胃;大棗:補土,所以防水。
      (5)蓋久瀉皆由于腎命火衰,不能專責脾胃,故大補下焦元陽,使火旺土強,則能
      制水而不復妄行矣。

    方論:本方是《普濟本事方》二神丸和五味子散二方組合而成。方中補骨脂溫腎暖脾為君;吳萊萸溫中散寒,肉豆蔻溫脾暖胃,澀腸止瀉為臣,二者相配,脾腎兼治,使命門火足則脾陽得以健運,溫陽澀腸之力相得益彰,五味子酸斂固澀,合生姜溫胃散寒,大棗補脾養胃,共為佐使。

    主治:用于腎陽不足所致的泄瀉,癥見腸鳴腹脹、五更溏瀉、食少不化、久瀉不止、面黃肢冷。

    現代運用:本方主要用于慢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腸結核之久瀉或五更泄瀉屬于脾腎虛寒,尤以腎陽虛為著者。

    辨證要點五更瀉,不思飲食,腹痛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歌訣

    四神故紙吳茱萸,肉蔻除油五味具。
    大棗生姜同煎合,五更腎泄最相宜。

    病機與證候分析
    肝胃虛寒
    濁陰上逆
    陰虛失溫 畏寒肢冷,甚則四逆
    胃氣上逆 食谷欲嘔
    寒凝氣滯 胃脘痛,喜溫喜按
    陽虛失化
    水濕停聚
    濁陰隨胃氣上逆─干嘔吐涎沫
    阻于胸膈─胸膈滿悶
    濁陰循肝經上犯─顛頂頭痛
    脾不升清 下利
    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傷寒論》當中主治涉及到三經,它是三經寒邪,也就是說,用它,陽明嘔吐,寒在陽明的嘔吐,在厥陰的頭痛,少陰的吐、利,分別有三條。所以開始有些人怎么都用這個方,一方治三經,這是要理解的一個重點。
        另外,方中的吳茱萸,使用的作用,和人參的關系,有些人認為這個方虛寒為主,有虛,應該是人參為主,也有這個看法。歸納一下,吳茱萸湯在三經中間的一個作用,都是針對的陰寒之氣上逆,從病機分析的重點,圍繞著陰寒之氣的上逆。
        吳茱萸湯用藥,特別要注意生姜的用量,生姜的用量在仲景用法里,可以說是很突出的用到六兩,哪怕是和胃降逆為主的,旋覆代赭湯生姜用量夠大了,五兩,在方中最大。而這個方里用到六兩,說明用它的降逆作用,是用得很突出了。因為生姜凡是用來降逆,用量都比較大。有這個特點,降逆量是比較大的。這是吳茱萸湯學習當中,一個病機的分析,一個用藥特點。這始重點掌握的。

    吳茱萸湯出在《傷寒論》,它有三條,
    (1)陽明病,食谷欲嘔。陽明中焦虛寒,胃氣上逆,嘔吐,往往伴隨吞酸。
    (2)中焦虛寒的胃脘痛,喜溫喜按,這個是中焦虛寒的共同特點。
    (3)陽虛失溫的胃寒肢冷,也是一個共同特點。吳茱萸湯中焦虛寒的一些基本特點。但它偏重于濁陰之氣上逆。所以作為陽明病的,涉及到胃氣虛寒。食谷欲嘔再加上吞酸特點,有肝胃不和,肝胃之氣虛寒。

    厥陰篇的厥陰頭痛,伴隨濁陰上逆,吐涎沫,干嘔,吐涎沫,循肝經到顛頂,濁陰之氣,可以頭痛干嘔,吐涎沫。從病機本質來看,是肝經的濁陰之氣,循經上逆造成的。所以這個方也常用于頭痛。

    比較不好理解的是,少陰病,手足逆冷煩燥欲死,吳茱萸湯主之。手足逆冷它當然還不是厥逆。因為陽氣不能布散,陽虛失溫,脾胃中焦主四肢,畏寒肢冷是好理解的。煩燥欲死從來在多數的解釋,是認為頭痛,濁陰之氣上逆,嘔吐就產生這種癥狀出現,伴見心煩。也有些解釋陰寒內盛以后出現陰。所以這個證候分析并不統一。但是這三經的病理,濁陰之氣上逆,肝胃之氣的上逆,是共同的。治法需要降濁陰之氣上逆。這是從各個病機共性當中歸納的。 
        我認為由于它有手足逆冷,放在少陰偏里還是作為一種鑒別診斷。和少陰病的四逆湯的一種鑒別診斷,因為作為少陰病心腎陽虛為主的。這個方從它的主治到功效,針對心腎陽虛這點并不突出,這個供參考。
        從少陰、厥陰、陽明這三條,它濁陰上膩的共同點還是說得通的。所以歸納氣來,吳茱萸湯的病機特點是肝胃虛寒,濁陰之氣上逆。胃是引起一種胃氣上逆,肝胃不和,虛寒型的胃氣上逆,肝胃不和。肝是濁陰之氣,循肝經上逆,表現在頭痛,干嘔,吐涎沫。

    治法
    溫肝暖胃,降逆止嘔
    由于是內寒,溫暖肝胃時兼補法,溫補結合。同時突出用藥反應在降逆止嘔上。
    吳茱萸 溫胃暖肝
    行氣止痛
    降逆止嘔
    人參 益氣健脾
    生姜 溫胃祛寒
    降逆止嘔
    宣散水氣
    大棗 益氣健脾
    吳茱萸是辛熱的,能歸肝經,腎經,脾胃經。所以它有溫肝作用。既能溫肝,又能疏肝。既有溫胃作用,又能降逆。所以它對肝胃虛寒的寒,能溫肝胃祛寒。主要祛里寒。
    胃氣上逆,肝經濁陰之氣上逆,它又擅長于降逆,通過降逆達到止嘔作用。通過降逆使肝經濁陰之氣不上逆下行。解除吐涎沫、頭痛。

    人參體現了益氣健脾,配合吳茱萸是溫補結合,治療肝胃虛寒。生姜大棗結合起來,有調和脾胃,調和氣血的作用。

    生姜在這方里,用量最大,用到六兩,是集中體現了吳茱萸湯有較大的降逆作用,特別降逆止嘔,吳萸生姜相配,降逆止嘔力量很強。這也是一種基本的組合。因此吳茱萸湯里,吳茱萸生姜的組合,再聯系到后來,后面的當歸四逆湯,常用的一個加減方。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它偏偏加這兩味,也突出在于從溫經散寒,肝胃濁陰之氣上逆,降逆止嘔成為一個突出功效。吳萸生姜搬到那個方里,那個方馬上又溫經寒為主的,像治里證的,肝胃不和,濁陰之氣上逆,作為它治療主要方面的。這也可以體會到,這兩個藥一個結合產生的協同作用。

    吳茱萸湯雖然藥味不多,但溫肝暖胃作用很好。特別在降逆止嘔方面。臨床上用于頭痛、嘔吐,用于像美尼爾氏綜合征,這類報導很多,用的病例是很多的。這是吳茱萸湯的方義分析,包括治法。

    前面三個方,體現了個各自的治法和針對病機的不同。
    理中丸比較標準的中焦虛寒證,是一種基礎病機,基礎見證。針對中漿虛寒,比較標準的。
    小建中湯,是中焦虛寒基礎上,正虛方面又有了由于陽氣不足繼發的陰血不足。同時臟腑上在中焦脾胃的基礎上,涉及到肝脾不和。所以它治療的重點,中焦虛寒,陰血不足,肝脾不和,這種脘腹疼痛,喜溫喜按。疼痛有時可以拘急疼痛,這個方面為主。它功用都是溫中補虛,但突出在和里緩急。
    理中丸是溫中補虛,健脾益氣。它標準溫補結合。這吳茱萸湯體現了溫中補虛,降逆止嘔。它側重點不同。

    辨證要點

    顛頂頭痛,半夜轉劇,天明漸減,痛時欲吐,四肢欠溫,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脈弦遲。

    食谷欲嘔,干嘔吐涎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疼痛伴隨著欲吐或者嘔吐,伴隨濁陰之氣上逆,四肢不溫,吐涎沫,這是它主要證治要點。食谷欲嘔,干嘔吐涎沫,畏寒肢冷,這是描述它的中焦虛寒,胃氣上逆。主要是這兩個嘔吐,以及濁陰之氣循肝經上逆,兩類證的一個特點。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色天香天天影院综合网| 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2019久久久高清日本道| 亚洲欧洲精品专线|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熟女系列丰满熟妇AV|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 国产首页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最爽无遮挡行房视频| 男女动态无遮挡动态图|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又大又硬又爽18禁免费看|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国产JJIZZ女人多水喷水|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不卡|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激烈| 国产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狠狠做五月深爱婷婷伊人| A级大胆欧美人体大胆666| 漂亮人妻中文字幕丝袜|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疯狂做受XXXX高潮国产|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迷系列在线观看|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AV喷水高潮喷水在线观看COM|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 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 欧美孕妇乳喷奶水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中文三级全黄|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最近2019中文字幕大全视频1| 成 人 在 线 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