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注意 1.陰虛火旺者忌用。 2.嘔家不宜用,恐甜助嘔。 3.吐蛔者不可用,因蛔得甘則逆上。 4.中滿不可用,因甘能填實助滿。 文獻 〖附方一〗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 組成:即小建中湯加黃芪一兩半(9g) 用法:同小建中湯 功用:溫中補氣,和里緩急。 主治:虛勞里急,諸不足。 方歌:黃芪建中補不足,表虛身痛效無過。 〖附方二〗當歸建中湯(《千金翼方》) 組成:小建中湯加當歸四兩(12g) 用法:同小建中湯。 功用:溫補氣血,緩急止痛。 主治:產后腹痛。產后虛羸,腹中 ![]() 方歌:又有當歸建中湯,產后諸虛皆可卻。 〖附方三〗大建中湯 〖方源〗《金匱·腹滿寒疝宿食》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組成〗 蜀椒二合,炒去汗[6g] 干姜四兩[12g] 人參二兩[6g] 〖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30g),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粥,溫覆之。 〖方歌〗大建中湯建中陽,蜀椒干姜參飴糖; 陰盛陽虛腹冷痛,溫補中焦止痛強。 〖主治〗虛寒腹痛。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沖皮起,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觸近,舌苔白滑,脈細緊,甚則肢厥脈伏,或腹中漉漉有聲。 〖功用〗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病機〗 心胸中大寒痛 ── 中陽虛衰,乘損胸陽,陰寒之氣內盛而得以乘之,寒凝氣不通 腹中寒,嘔不能飲食 ── 陰寒犯胃,濁陰不降,犯于脾則運化無權 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 腹中寒逆攻沖 君 蜀椒 ── 味辛性熱,溫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濕。 臣 干姜 ── 溫中散寒,助蜀椒建中陽,散逆氣,止痛平嘔。 佐 人參 ── 甘溫補中而益脾胃。 使 飴糖 ── 甘溫入脾,溫陽補虛。 方論 汪昂:“此足太陰、陽明藥 也。蜀椒辛熱,入肺散寒,入脾肝胃,入腎命補火。干姜辛熱,通心助陽,逐冷散逆。人參甘溫,大補脾肺之氣。飴糖甘能補土,緩可和中。蓋人之一身,以中氣為 主,用辛辣甘熱之藥,溫建其中臟,以大去下焦之陰,而復其上焦之陽也。”(《醫方集解》) 小建中湯病機稍微復雜一點。它是個常用方。也是個名方。
治法 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溫中補虛是中焦虛寒,溫補結合。和里緩急就包含有調和肝脾,緩急止痛的意思。 方義分析
飴糖溫的,能夠祛寒,又是甘潤,能養血。陰陽雙向調節的。用它來建中氣,恢復化源。 臣藥,運用桂枝湯里的基本結構,桂枝、芍藥。芍藥益陰養血,緩急止痛,由于這時候不僅僅是要養血,還要緩急止痛,它和桂枝相配,體現了陰陽雙補,又要緩急止痛,因此藥量加倍。要照顧到和里緩急止痛這樣的特點。 佐藥,生姜大棗,仍然體現了兩個辛甘化陽,酸甘化陰的一種結構。就桂枝、生姜到飴糖之甘,甘草,形成一個辛甘化陽,溫補中焦陽氣,飴糖甘 味,芍藥酸味,大棗、甘草這樣下來酸甘化陰。又是一個雙向調節的,陰陽并補的一個結構。姜棗在此為佐藥。甘草既能補氣,使全方也體現一種溫補結合,這桂枝 甘草對于化生陽氣來說,溫陽通陽是很好。芍藥甘草能夠益陰緩急,所以這個方是只能說,利用了桂枝湯這種陰陽雙向調節,在表和營衛,營衛雙向調節。到內調陰 陽,陰陽雙向調節。它不能看作是桂枝湯的加減方,是個新方。但是組方結構陰陽雙向調節上,是利用那個思路。用治表的調和營衛方,成為治里的調和陰陽的方。 這是一個典型。正像徐彬講的,“桂枝湯,外證得之,化氣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和陰陽”。外證能解表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和陰陽,這是一個典型例子。 配伍特點
運用辨證要點腹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細弦。這個強調的腹痛,喜溫喜按,是由于小建中湯在臨床上用于脘腹疼痛,用得很多,特別是現在像用于潰瘍病這一類。用得較多的。 隨證加減
中焦虛寒較重加干姜,畢竟溫中陽來說,靠桂枝和飴糖之溫,增加干姜以后,溫中力量更強。那要根據它中寒的情況。小建中湯全方氣滯比較突出,脘腹疼 痛,脹,這些氣滯,行氣力量不足,可以加木香。兼有大便溏瀉的要增加健脾的力量,加白術。而如果氣虛明顯,有一組基礎氣虛兼證,人參、黃耆可以結合。有黃 耆建中湯,黃耆建中湯是加強了補氣作用。溫補結合,加強補氣作用。所以用黃耆建中湯,反映了小建中湯基礎上的兩個特點,一般用,一個特點是它明顯有氣虛表 現,另一個是這種氣虛失去固攝特點。比如有自汗,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仲景治療虛寒證和后世運用,也是這方面居多。 當歸加了以后,當歸建中湯,那是用于婦人產后氣血不和,腹痛。用當歸既能養血,又能活血止痛。 使用注意
建中湯它以桂枝湯相當于一個基礎,這種架構,偏于甘味,所以仲景在用桂枝湯囑嘔家不能用。胃氣上逆或中滿,中焦阻滯用甘味,甘者令人中滿,不宜使用。脘腹疼痛,屬于陰虛內熱,盡管這個方有益陰養血,以溫陽為主,也是不適合的。 大建中湯大、小建中的區別,小建中虛為主,都有寒,大建中實證為主。 疼痛,小建中是腹痛,喜溫喜按,大建中是寒實,寒實證。所以大建中像蜀椒這一些,它還有一個散的作用。臨床發生往往外寒直中,本身陽氣不足,內外之寒結合,由外寒引動。所以他描述主證當中,腹中寒可有胃氣上逆,嘔逆,由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臨床一般兩種情況。一個由于內外之寒結合,造成陰寒內盛,寒性收引,形成一些像腹肌痙攣,古人說叫陰凝成像,陰寒凝滯重了就產生有形的這個,出現 按之有包塊。 還有一類更多的是本來陰寒內盛,又加上外寒直中,比如蛔蟲引起腹痛,蛔蟲成團引起腹痛,藥少力專,溫里散寒,又結合建中氣的飴糖。所以這兩個虛證、實證,一個實證為主,一個虛證為主。這個是不同的。 =========================================吳茱萸湯▲▲▲ 〖方源〗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243條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309條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378條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方歌〗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
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保。 〖病機〗 ┌ 脾胃虛寒:食入欲嘔,伴畏寒喜熱,胸膈滿悶或胃脘痛吞酸嘈雜。┐ │ │胃中虛寒 虛寒嘔吐 ┤ 肝寒犯胃:干嘔吐涎沫,巔頂頭痛。 ├ │ │濁陰上逆 └ 少陰寒水犯胃:嘔吐、下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 ┘
[運用]
使用注意
1.對郁熱胃痛,熱性吞酸及肝陽上亢之頭痛等,均應忌用。 2.用藥即吐者,熱藥冷服。 3.使用本方時還當注意嘔吐吞酸有寒熱之異,臨證必須以嘔吐涎沫、舌質不紅,苔白滑,脈細遲或弦細不數為據。 〖附方〗小半夏湯(《金匱要略》) 組成:半夏一升(15g)、生姜半斤(10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功用:和胃止嘔,散飲降逆。 主治:嘔反不渴,心下有支飲者,以及諸嘔吐谷不得下者。 方劑比較
吳茱萸湯證及吳茱萸類方 一、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凡三見: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在《金貴要略》中除去與《傷寒論》重復者,有一見: 《金貴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綜合四條經文而觀之,有食谷欲嘔、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嘔吐涎沫、頭痛、胸滿諸見癥。 若將諸癥約為一個病機則以“胃虛寒飲,肝氣上逆”(《中醫藥學高級叢書。《金貴要略》P586)一語最為簡明扼要。以王旭高氏“肝氣與飲邪,相合為病”(《環溪草堂醫案》)一語最為傳神。 吳茱萸類方: 1、吳茱萸湯 2、吳茱萸當歸四逆湯 3、吳茱萸四逆湯 4、左金丸 5、延年半夏湯 6、雞鳴散 7、四神丸: 組成:肉豆蔻(煨)200g 補骨脂(鹽炒)400g 五味子(醋制)200g 吳茱萸(制)100g 大棗(去核)200g 功效:溫腎散寒,澀腸止瀉。 方義: 方論:本方是《普濟本事方》二神丸和五味子散二方組合而成。方中補骨脂溫腎暖脾為君;吳萊萸溫中散寒,肉豆蔻溫脾暖胃,澀腸止瀉為臣,二者相配,脾腎兼治,使命門火足則脾陽得以健運,溫陽澀腸之力相得益彰,五味子酸斂固澀,合生姜溫胃散寒,大棗補脾養胃,共為佐使。 主治:用于腎陽不足所致的泄瀉,癥見腸鳴腹脹、五更溏瀉、食少不化、久瀉不止、面黃肢冷。 現代運用:本方主要用于慢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腸結核之久瀉或五更泄瀉屬于脾腎虛寒,尤以腎陽虛為著者。 辨證要點:五更瀉,不思飲食,腹痛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歌訣: 四神故紙吳茱萸,肉蔻除油五味具。
吳茱萸湯出在《傷寒論》,它有三條, (1)陽明病,食谷欲嘔。陽明中焦虛寒,胃氣上逆,嘔吐,往往伴隨吞酸。 (2)中焦虛寒的胃脘痛,喜溫喜按,這個是中焦虛寒的共同特點。 (3)陽虛失溫的胃寒肢冷,也是一個共同特點。吳茱萸湯中焦虛寒的一些基本特點。但它偏重于濁陰之氣上逆。所以作為陽明病的,涉及到胃氣虛寒。食谷欲嘔再加上吞酸特點,有肝胃不和,肝胃之氣虛寒。 厥陰篇的厥陰頭痛,伴隨濁陰上逆,吐涎沫,干嘔,吐涎沫,循肝經到顛頂,濁陰之氣,可以頭痛干嘔,吐涎沫。從病機本質來看,是肝經的濁陰之氣,循經上逆造成的。所以這個方也常用于頭痛。 比較不好理解的是,少陰病,手足逆冷煩燥欲死,吳茱萸湯主之。手足逆冷它當然還不是厥逆。因為陽氣不能布散,陽虛失溫,脾胃中焦主四肢,畏寒肢冷是好理解的。煩燥欲死從來在多數的解釋,是認為頭痛,濁陰之氣上逆,嘔吐就產生這種癥狀出現,伴見心煩。也有些解釋陰寒內盛以后出現陰。所以這個證候分析并不統一。但是這三經的病理,濁陰之氣上逆,肝胃之氣的上逆,是共同的。治法需要降濁陰之氣上逆。這是從各個病機共性當中歸納的。 治法 溫肝暖胃,降逆止嘔 由于是內寒,溫暖肝胃時兼補法,溫補結合。同時突出用藥反應在降逆止嘔上。
胃氣上逆,肝經濁陰之氣上逆,它又擅長于降逆,通過降逆達到止嘔作用。通過降逆使肝經濁陰之氣不上逆下行。解除吐涎沫、頭痛。 人參體現了益氣健脾,配合吳茱萸是溫補結合,治療肝胃虛寒。生姜大棗結合起來,有調和脾胃,調和氣血的作用。 生姜在這方里,用量最大,用到六兩,是集中體現了吳茱萸湯有較大的降逆作用,特別降逆止嘔,吳萸生姜相配,降逆止嘔力量很強。這也是一種基本的組合。因此吳茱萸湯里,吳茱萸生姜的組合,再聯系到后來,后面的當歸四逆湯,常用的一個加減方。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它偏偏加這兩味,也突出在于從溫經散寒,肝胃濁陰之氣上逆,降逆止嘔成為一個突出功效。吳萸生姜搬到那個方里,那個方馬上又溫經寒為主的,像治里證的,肝胃不和,濁陰之氣上逆,作為它治療主要方面的。這也可以體會到,這兩個藥一個結合產生的協同作用。 吳茱萸湯雖然藥味不多,但溫肝暖胃作用很好。特別在降逆止嘔方面。臨床上用于頭痛、嘔吐,用于像美尼爾氏綜合征,這類報導很多,用的病例是很多的。這是吳茱萸湯的方義分析,包括治法。 前面三個方,體現了個各自的治法和針對病機的不同。 理中丸比較標準的中焦虛寒證,是一種基礎病機,基礎見證。針對中漿虛寒,比較標準的。 小建中湯,是中焦虛寒基礎上,正虛方面又有了由于陽氣不足繼發的陰血不足。同時臟腑上在中焦脾胃的基礎上,涉及到肝脾不和。所以它治療的重點,中焦虛寒,陰血不足,肝脾不和,這種脘腹疼痛,喜溫喜按。疼痛有時可以拘急疼痛,這個方面為主。它功用都是溫中補虛,但突出在和里緩急。 理中丸是溫中補虛,健脾益氣。它標準溫補結合。這吳茱萸湯體現了溫中補虛,降逆止嘔。它側重點不同。 辨證要點顛頂頭痛,半夜轉劇,天明漸減,痛時欲吐,四肢欠溫,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脈弦遲。 食谷欲嘔,干嘔吐涎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疼痛伴隨著欲吐或者嘔吐,伴隨濁陰之氣上逆,四肢不溫,吐涎沫,這是它主要證治要點。食谷欲嘔,干嘔吐涎沫,畏寒肢冷,這是描述它的中焦虛寒,胃氣上逆。主要是這兩個嘔吐,以及濁陰之氣循肝經上逆,兩類證的一個特點。 |
|
來自: johnney908 > 《中醫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