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中國硯的種類
中國硯臺根據硯材的不同,可分為石硯、泥陶硯、漆木硯、玉硯和金屬硯五大類。
(一)石硯
石硯是中國硯臺中最大的一類。
1.端硯 用端溪硯石制作的硯稱為端硯。端石始出于唐朝武德年間 (公元618—626年),產自廣東省肇慶市東郊斧柯山端溪一帶。上等的端溪硯石石質細膩、幼嫩,有發墨不損筆毫和呵氣即可研墨的特點。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紋構成端石的“石品”,如蕉葉白、魚腦凍、天青、火捺、豬肝凍、金星點、冰紋、石眼等。 端硯的制作工藝非常講究,以古雅、樸實、精美、自然聞名于世,有“群硯之首”、“天下第一硯”、“文房四寶中的寶中之寶”的美譽。
2.歙硯 歙硯又名龍尾硯或龍尾石硯。因產于江西省婺源縣與安徽省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羅紋山)一帶而得名。 歙硯的出現比端硯晚,始出于唐代開元年問。歙石石質堅韌、潤密,紋理美麗,蘇軾稱其“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轂理,金聲而玉德。厚而堅,樸而重。”歙石也有多種花紋,如眉子、羅紋、金星、魚子、金暈、刷絲、錦蹙等。歙硯以紋理裝飾見長,清新、秀逸。
3.洮河石硯 洮河石產自甘肅省臨潭縣黃河支流洮河河床,開采始于宋代。人們常常將洮河綠石硯與端溪綠石硯相混淆。洮河石石質膩潤,色澤細麗,發墨快,貯墨時間長。洮河石分為綠洮和紅洮兩種。綠洮石有“鴨頭綠”、…‘鸚哥綠”等名石,石紋如絲,清麗誘人。紅洮石呈土紅色,色純而細潤,頗罕見。洮河石硯傳世很少。 洮河石硯流傳至今的宋代作品較少,元、明、清洮河石幾乎絕跡。
4.紅絲石硯 紅絲石硯產于山東益都縣一帶,唐代屬于青州(今山東濰坊市、淄博市及青州市一帶),所以紅絲石硯又稱之為“青州紅絲硯”。紅絲石的得名是因其石多呈紅絲紋、紫地黃絲紋等。紅絲石石質致密,手拭如膏,質潤膩細,貯水不耗,發墨如油。紅絲石最早開采約在唐中和年間,至明清時幾近湮沒。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一寶貴的地方資源重新恢復挖掘。紅絲石以鮮艷多彩、變幻莫測的天然刷絲著稱,絲紋纏繞曲折,奇幻的紋理構成特有的風采。
5.松花石硯 松花石硯是清代開創的石硯新品種,是清代早期至中期的御用硯石。松花石產于我國東北長白山區,在清代被視為國寶,色彩有紫紅、紫綠相兼、深綠、淺綠四種,間有黃色和刷絲紋。其中以深綠色刷絲為上品。松花石石質堅實發墨,硬度比端石、歙石都高,研磨以后,用水沖洗不留痕跡。
6.淄石硯 淄石硯又名金星硯,產于山東省淄博市的淄川、博山一帶,已有千年的歷史。淄石顏色有綠、黃、紫等幾十個品類。綠色的有荷葉綠、竹竿綠、萵苣綠和沉綠;紫色的有夾山紅、紫云、紺紅等;黃色的有紺黃、柑黃、束瓤黃等。此外還有赭色、多彩、紺青等品種。淄石硯的珍珠斑、翡翠斑、冰凍紋、金銀星、色暈之類常現于硯面,為鑒賞家稱道。
7.紫金石硯 紫金石產于山東省臨朐,是傳統名硯——魯硯的一種,始出于唐代。紫金石硯色潤澤,發墨性能好,有如端硯歙硯。
屬于魯硯體系的傳統名硯還有: 鼉磯石硯,始出于宋代,產自山東蓬萊以北的鼉磯島。其石質中含有微量銅粒,閃耀發光,即所謂的金星。 燕子石硯,又稱多福硯,開采制作始于明代。石中的“蝠”是三葉蟲的化石,形成于五億年前泰山附近的淺海中。由于化石的形狀似蝙蝠,所以又稱為蝙蝠石。燕子石硯造型古樸大方,妙趣無窮。
薛南山石硯,產于l臨沂城西薛南山。此石天然成形,似馬蹄,似龜殼,似竹節,石質多為深綠色,映日有貝珠光發于深處,硬度適宜,質細溫潤,磨墨無聲,發墨而不滯筆。
溫石硯,產于山東即墨縣馬山洪陽河底溫泉下,因此硯有冬日磨墨不凍的說法,故名。溫石石質、色澤、紋彩等酷似端石,晶瑩溫潤,發墨而不滯筆,是硯石中上品。
徐公石硯,產于山東沂南縣徐公店。徐公石或方或圓,四周有天然細碎石乳,興趣盎然。其石色有蟹殼青、沉綠、鱔魚黃、茶葉末色、生褐、紺青、桔黃等。 在歷史上,山東是出名硯的地方,除了以上介紹的外,還有田橫石硯、柘硯、青石硯、尼山石硯、浮萊石硯、瑯琊石硯、箕山金星石硯、龜石硯等。
8.赭硯 傳統名硯之一,也稱貢硯,產自江西省修水縣,始出于唐代。此硯材以赭黃為主,偶有綠暈,還有純作綠色的。赭石色澤凝重,石質膩潤華麗,研磨無聲,發墨細快,利毫保溫。赭硯的雕刻工藝,既有端硯的細膩精巧的風格,也有北派豪放的氣度,向來受到人們的青睞。
9.越石硯 越石硯產自浙江紹興會稽山麓,石質細膩,發墨而不滯筆,能呵氣成云,研磨無聲,色澤妍麗,有紫、青、黑幾種。花紋有青花、魚腦、蕉葉、金絲、銀絲、紫袍、玉帶、虎皮、美人紅等。越石硯雕工精麗,技藝精湛。
10.樂石硯 樂石硯是傳統名硯之一,產于安徽省宿縣諸蘭和介集一帶,石色有淺灰、灰黑等。此硯材質稍硬,瑩黑而滋潤,發墨次于歙石。在宿縣附近的肖縣還有紫石硯,其色似紫端,呈灰紫色,質地緊密,分布均勻,吸水量小。
11.天壇石硯 天壇石硯始制于唐代開元年間,為傳統名硯之一,產于渤海濟源縣王屋山天壇峰下。天壇石硯質地細膩,發墨蓄墨。紋彩瑰麗,紋飾有青斑、紅敦、金線、玉帶、麥葉綠和柳芽黃,造型古樸典雅,玲瓏俊秀。
12.蒲石硯 蒲石硯是傳統名硯之一,產自四川省蒲江縣鹽開溝。蒲石硯石質堅細,色澤青潤,磨墨均勻,具有冬日研墨不冰的特點。雕琢技藝精湛,題材廣泛,主要以花卉魚鳥和人物形象取勝。
13.嘉陵江石硯 為傳統名硯之一,始出于明代,硯石產自四川省嘉陵江的牛角峽。嘉陵江石硯色呈黑色,石質堅實細膩,發墨快,不損筆毫,有蓄墨數日不腐不涸的特點。雕刻精細,以高浮雕工藝見長,傳統圖飾有魚龍戲珠、觀音、羅漢等。
14.苴卻石硯 苴卻縣現為云南省永仁縣,硯石的產地歸攀枝花市管轄。此硯始產于清代同治年間,以石眼多為主要特征。石色青如碧玉,紅似金瞳,白如月牙。石眼彩暈重重,有鴝鵒眼、龍眼、貓眼、丹鳳眼等十余種。或孤標雙映,或三五橫斜,似浩瀚銀河,群星璀璨。苴卻石有隔熱絕緣的特點,而且有呵氣研墨,堅而不頑,宿墨不腐,貯墨不涸之功。由于苴卻硯的石質和花紋與端石相近,所以也有將其冒充為端硯的。
15.思州石硯 此硯始出于南宋,硯石出自貴州省岑鞏縣星臺潭,兇夸鞏縣百稱思州,故名。思州石硯堅致細潤,發墨細,不滯筆,貯墨于硯中終日可用。如果無水時,呵氣硯中,能自出露液,并能用于書寫。思州石硯石質堅潤如玉,呈黛色,具有“水石殊質,渾金璞玉,云滋露液,惜墨惜筆”的優點。思州石硯的制作以浮雕為主,造型古樸厚重。
16.靈巖石硯 靈巖石硯產自蘇州靈巖村。趙汝珍《古玩指南》指出:“最佳者有淡青、鱔魚黃兩種。今者石已取竭,并無新產。”
17.西硯 西硯又稱紫金石硯,為傳統名硯之一。硯石產自浙江江山縣與常山縣交界的硯山。硯山溪水發源于江西西溪,此處原屬衢州府,衢州古稱“西安”,故名“西硯”。西硯始于明洪武年間。西硯石質水石者青,山半石者紫,絕好者頗潤,其中以豬肝色最佳。西硯因材施藝,堅潤似歙硯,最名貴的是“紫袍玉帶”,即紫石中有白條帶。
18.谷山石硯 谷山古硯為傳統名硯。產自湖南長沙市。谷山石“色淡青,有紋如亂絲,理漫,叩之無聲,得墨快,發墨有光。”
19.漓溪石硯 漓溪石硯出自湖南常德和辰州之間。其“石表淡青色,內深紫而帶紅,或有金線及黃脈相間者,號為‘紫袍金帶’,有極細潤者,久用則光如鏡。”
20.菊花石硯 菊花石硯以湖南省瀏陽地區永和鎮附近,瀏陽河河底所產菊花石制成,約開采于清乾隆年間。其石屬動物化石,石上有天然的潔白晶瑩的如菊花似的花紋。“菊花”品種繁多,花型各異,有金銀菊、蟹爪菊、貴妃臉、竹葉菊、金錢菊等。但由于石質過硬滑而不發墨,只作為鑒賞和收藏的工藝品。
21.金星宋石硯 此為傳統名硯,硯石產于江西省廬山,始出于東晉。此硯石質堅麗,光滑如玉,金星耀光,呵氣成云,具有上墨快且細膩,蓄墨時間長而不涸,墨色鮮艷,香味久而不散的特性。
22.金音石硯 為傳統名硯之一,始出于唐代,硯石產自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鳳凰鄉硯石灣。金音石剛似金玉,敲擊時其聲如金玉錚錚悅耳。該硯色澤漆黑,平滑光潔,觸摸如玉,蓄墨數日不干。如墨干涸,一經呵氣,又可濡筆。雕刻精致美觀,風格獨特。
23.瓊州金星石硯 此硯據《古玩指南》記載:“廣東瓊州、萬州之懸崖,產金星石,可作硯,色墨如漆,細潤如玉,以水潤之則金星自見,干則否。極發墨,久用不退乏,頗似端溪石,甚貴重也。”
24.羅紋石硯 羅紋石硯產于江西上饒地區玉山縣懷玉山中。硯石分布較廣,儲量豐富,質地穩定。羅紋石硯石色蒼青純凈,紋若水波,溫潤如玉,柔堅適中。該硯多為素硯,墨池深大,貯水多,硯蓋既防塵又可研墨。
25.虞山赭石硯 江蘇常熟虞山赭石硯硯石產于虞山東麓黃公望墓一帶,塊石分布在山腰和山麓,大如磨盤,小如拳頭。硯石屬泥質類巖,石質粗松,經提煉拌膠,能作國畫赭石顏料。清末民初大畫家吳昌碩作畫欲用赭色,曾取此硯,用牛皮膠代墨和水研之,赭色便出。
26.賀蘭山石硯 又稱賀蘭端硯,是傳統名硯之一,產自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麓筆架山,始出于晚唐。硯有深紫、淺綠兩種天然色彩,制硯以紫色為主,綠作點綴之用。硯石中帶石眼、玉帶、銀錢、眉子和云紋者更是可貴。此硯質地細,發墨細,不滲不漏,不干不臭,不損筆毫。
27.綠石(藍)硯 古代名硯之一。《古玩指南》記載:“綠石(藍)出陜西臨洮之洮河,石綠色如藍,其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石。惟產于大河之深水中,不易得也。”
28.角石硯 角石硯產于山西絳州(今新絳縣),“其色如白牛角,其紋有花浪,與牛角無異,或如浮屠佛塔。然頑,滑不發墨,世人但以研丹耳。”(趙汝珍《古玩指南》)
29.潭柘紫石硯 此硯始于明代,是傳統名硯之一。因產自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附近山中,又呈紫紅色,故名。有深紫、紅紫以及紫色夾綠色斑點多種,石質致密細膩,以豬肝色為主。
30.易水石硯 相傳始于唐代,是傳統名硯之一,硯石產自河北省易縣。硯石色彩柔和,為紫色水成巖,石面上常點綴碧綠、淡黃或灰色的斑紋。硯石細膩光潤,質剛而柔,易發墨,儲墨久長,不滯墨。雕刻以龜硯、龍硯、琴硯、獸硯、棋硯等最為著名。
31.五臺山石硯 傳統名硯之一,產自山西省佛教圣地五臺山西麓段廟山。硯質地細膩堅韌,石面呈紫、紅、墨、綠等,以紫、黑、綠最佳。有黑如漆,綠如葉,紅如火,紫如肝之美譽。研磨發墨快,保濕潤筆。其硯式以仿古為主,有蘭亭硯、龜硯和琴硯等。
(二)泥陶硯
泥陶類硯臺包括陶硯、瓷硯、澄泥硯、瓦硯、磚硯、紫沙硯。
1.陶硯 陶硯流行在唐代以前,由于易破碎,保留到今天的不多。陶硯紋理淺顯,質地細滑,儲墨性差。以唐代和魏晉南北朝、西漢的有收藏價值,明清時期的陶質工藝硯臺,收藏價值不大。
2.瓷硯 瓷硯在我國西晉時期已經出現,為青釉瓷,硯式與漢硯相似,硯堂中間研墨的地方不施釉,以便下墨。宋明期間,瓷的生產重心移到江西景德鎮。這時,瓷硯從胎土、白釉、彩繪和裝飾處理上都有相當大的進步。明代瓷硯不僅在硯邊、硯側及硯底施以細膩的白釉,而且還有彩繪釉下彩青花和釉上彩五彩以及斗彩等。有的瓷硯在硯側和復手處還有落款。 清代瓷硯日趨精致,有的將瓷硯的硯堂制成空心,使用時可以注入熱水,防止嚴寒的冬天硯池冰凍。 除了景德鎮外,福建德化、湖南長沙、浙江龍泉、廣東石灣、江蘇宜興(包括紫沙陶硯)也有瓷硯的生產。 瓷硯瓷胎過硬,磨墨時打滑而不下墨,其使用價值比不上石硯。但裝飾華美、造型別致、帶款有序的瓷硯有相當高的收藏價值。
3.澄泥硯 澄泥硯是陶硯中的姣姣者,形成約在晉唐之間,早于端、歙。 澄泥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是絳縣澄泥硯,其硯細膩堅實,滋潤似水,發墨不損毫,能與石質佳硯相比,有鱔魚黃、蟹殼青、綠豆砂、玟瑰紫、豆瓣砂、朱砂等品類。 廣義的澄泥硯指澄潔細泥燒煉所成之硯。如山東泗水縣柘溝鎮的柘硯,河北省饒陽一帶的滹陽硯等。其中柘硯在宋代就很有名,此種硯有些還刻有“魯柘硯”的銘文。
4.瓦硯 瓦硯用兩漢、魏晉南北朝殿瓦改制。瓦硯的名目很多,有未央宮瓦硯、長樂宮瓦硯、石渠閣瓦硯、羽陽宮瓦硯、鄴城銅雀臺瓦硯、冰井臺瓦硯等。這些瓦硯質細潤,堅似石,性能與澄泥硯接近。流傳至今的古瓦硯數量很少。
5.磚硯 唐宋時期磚硯也較流行,硯材取自兩漢宮殿廟堂。清朱棟《硯小史》說:“阿房宮磚硯如密蠟色,肌理瑩滑如玉,厚三寸,方可盈尺,頗發墨”,“(未央宮磚硯)色黃,形如腎,長6寸,闊4寸,厚1寸,扣之,聲清而堅,背有‘建安十五年’陽字一行,上篆‘海天初月’四字。”
(三)漆木硯
漆木硯包括漆砂硯和木硯。
1.漆砂硯 漆砂硯以木材或麻布為胎,用生漆調入帶顆粒、助研磨的砂質髹成硯面。此硯胎質輕巧,堅細耐磨,結合木雕和漆進行裝飾,出現于西漢,在清代風行一時。 漆砂硯制作工序復雜,主要原料為生漆、金剛砂。硯盒常以髹漆為之,色澤深沉古雅,有的嵌以百寶或鐫刻詩書畫印。 漆砂硯還有以紙、瓷為胎的。
2.木硯 木硯在西晉已出現,流傳下來的較少。
(四)玉硯
玉硯始于漢代。適宜制硯的玉有新疆天山和闐白玉、黃玉、青玉、碧玉、黑玉等。清代時,遼寧的岫玉、河南的南陽玉和獨山玉等,也進入玉硯行列。以后,玉硯基本絕跡。 玉硬度高,雕琢比石硯、陶硯困難,因此制作都較簡單。雖然玉硯質地細膩、堅實,而且不吸水,不傷筆毫,但滑而不發墨,所以玉硯不實用,價值主要根據玉質優劣來定,其次才看玉硯的琢工、年代、裝飾(包括硯匣)。一般說來,玉硯的價值應低于同時期的優質端硯和歙硯。
(五)金屬硯
金屬硯古已有之,是作為硯石的裝飾盒出現。有銅硯、鐵硯、錫硯、金硯、銀硯等,以銅硯為多。 清末和民國時期,也有以銅為匣,匣蓋內嵌一薄薄的硯石,作研墨用,匣底則放人絲棉、棉花等吸水性物質,澆人墨汁。銅匣有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畫面多有刻畫,有些還是名人題刻書畫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