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的山水畫大體有兩種面貌,一種是水墨或兼用淺絳法,這種面貌的作品比較常見;另一種則是青綠設色,時有出以沒骨,比較少見。他十分注重師法古人的傳統技法,題材變化較少,但在筆和墨的運用上,有獨特的造詣。他的繪畫作品,經常是臨仿宋元名家的畫法,并在題識中加以標榜,雖然處處講摹古,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夠脫窠臼,自成風格。 其畫法特點,在 師承古代名家的基礎上,以書法的筆墨修養,融會于繪畫的皴、擦、點劃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樹石、煙云流潤,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 ,清雋雅逸,他在天啟二年六十七歲時臨摹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采取青綠設色、水墨兼并淺絳的綜合繪畫技藝手法,充分表現出他的人物工筆精湛、山水風格獨特畫壇藝術自然傳承的巨匠魅力。他的畫風在當時聲望顯著,成為“華亭派”的首領。 明末著名畫家、書法家、藝術理論家董其昌在中國美術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針對中國傳統文人畫創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論對后世影響很大,成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畫創作的主要指導思想。 雖然董其昌 "南北宗論"對山水畫進行的分類,為我們提供了剖析繪畫的哲學觀念,他以禪喻畫提倡文人畫,強調畫家的道德修養及思想境界,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但是"南北宗論"同時也助長了繪畫上的宗派之爭,存在著明顯的負面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