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類作文材料怎樣審題 安徽合肥八中
中學生在材料作文審題方面,常有不知作文材料在說什么的迷茫,寫作時常有“撞大運”式的悲壯。究其原因是沒有正確、專業的審題方法,尤其是沒有很好的區分材料作文的類型。比如故事類材料作文,什么是故事類材料作文的最佳立意?簡單說就是既符合材料主旨又符合命題人意圖的立意。怎么看出材料的主旨呢,一般是看材料里故事的結局;怎么看出命題人的意圖呢,主要是看材料里有感情傾向的詞句。從這兩個方面考慮,我們可以把故事類材料作文題按難度分為三類。 一、 也就是說材料里既有故事結局,又有感情傾向的詞句,這是故事類材料作文中審題較為容易的一種。因為通過這兩個方面就能既看出材料的主旨,又看明白命題人意圖,立意較為簡單。例如: (2013全國1卷)一位商人發現并買下一塊晶瑩別透、大如蛋黃的鉆石。他請專家檢驗,專家大加贊賞,但為鉆石中有道裂紋表示惋惜,并說:“如果沿裂紋切割成兩塊,能使鉆石增值;只是一旦失敗,損失就大了。”怎樣切割這塊鉆石呢?商人咨詢了很多切割師,他們都不愿動手,說是風險太大。 后來,一位技藝高超的老切割師答應試試。他設計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導年輕的徒弟動手操作。當著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鉆石切成兩塊。商人捧起兩塊鉆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師說:“要有經驗、技術,更要有勇氣。不去想價值的事,手就不會發抖。” 這個材料里的故事是有結局的,“一下子就把鉆石切成兩塊”。結合第一段中的“風險太大”,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材料的主旨是不怕風險,才能取得成功。而老切割師的話,帶有明顯的感情傾向——“更要有勇氣”,體現了命題人鮮明的意圖。兩方面結合起來就很容易看出這個材料的最佳立意,可以寫“擁有勇氣,方能成功”,也可以“成事需放下顧慮”。再例如: (2012年全國大綱卷)周末,我從學校回家幫著干農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濘,我挑著一擔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沒幾步,就心跳加速,雙腿發抖,擔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媽媽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態,大聲地喊:“孩子,外衣脫了,鞋子脫了,再試試!” 我脫了外衣和鞋襪,卷起褲腳,重新挑起擔子。咦,一下子就覺得腳底下穩當了,擔子輕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媽媽跟前。 媽媽說:“你不是沒能力挑這個擔子,你是擔心摔倒,弄臟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脫掉外衣和鞋襪,就甩掉了多余的顧慮。 這個作文材料也是有結局的,“一下子就覺得腳底穩當了,擔子輕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媽媽跟前”,很容易由此看出材料的主旨。媽媽的話也帶有明確的感情傾向,或者說是對這個故事結局做了分析,而“甩掉多余的顧慮”可以算是“直接點題”,道出了最佳立意。 二、有結局或有傾向的 這一類的作文材料只有故事結局沒有感情傾向,或者只有感情傾向沒有故事結局,在審題上較之第一種,難度稍大一些。例如: (2014重慶卷)一個游客去波羅的海海濱度假,找到一處房屋,打算同房東—— 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簽下租房合同。老人勸他不妨先試住幾天,看究竟合適不合適,再作決定。 這則材料是有結局的,老人不愿意把房子租給游客了,并把玻璃碎片撿出來放在另一個垃圾袋上,寫上“玻璃碎片,危險”。雖然沒有有感情傾向的詞句,但我們通過用“以果溯因”的辦法,即問“老人為什么不愿意把房子租給游客了”,或者問“老人為什么將玻璃碎片裝入另外一個垃圾袋,并寫上'玻璃碎片,危險’”。答案就是立意角度,可以從“責任”“關愛”“善良”“細節”等角度入手來寫。 這不是重慶卷第一次出這一類的作文材料,再如2012年重慶卷的作文材料: 這是一個發生在肉類加工廠的真實故事。 這是一個有因有果的完整故事,我們只要從故事的結局入手,問“果”即“為什么保安能找到工人并救了他”?就可以得出“因”:從保安角度看,是關注細節;從工人角度看,因為他懂得尊重他人。而這種因果關系正是作文的立意角度,如“尊重他人方能贏得尊重”,“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細節關乎大事”等。 也有的作文材料只有感情傾向,沒有故事結局,比如有這樣一則材料: 武漢大學里面有一個櫻花園,很多大學生穿著和服在樹下照相。一個韓國留學生很不解地問她的導師,為什么他們要穿著和服照相呢?我們韓國也有櫻花,但是從沒人穿著和服照相。導師苦笑一聲,沒有回答。 導師“沒有回答”,看似是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但命題人的意圖卻通過導師“苦笑”的感情傾向表現出來了。我們在審題時就可以“以情溯因”,導師為什么“苦笑”呢?從而得出立意角度,如“盲目崇拜外來文化”“缺少民族文化自信”等。 三、無結局且無傾向的 這一種材料作文是三種中最難的,每年高考出現了此類的作文題,往往引發激烈的爭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類材料表面上看沒有故事結局和感情傾向,在審題上,就增加了推測材料主旨和命題人意圖的難度。例如: (2012安徽卷)某公司車間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為了防止梯子倒下傷著人,工作人員特意在旁邊寫了條幅“注意安全”。這事誰也沒有放在心上,幾年過去了,也沒發生梯子倒下傷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戶來洽談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條幅并駐足很久,最后建議將條幅改成“不用時請將梯子橫放”。 這類題該怎么審題呢?關鍵在于經驗暗示。什么是“經驗暗示”?也就是我們的生活或情感經驗會給我們一些暗示:這樣做的結局可能是什么。從而推測出命題人用這個材料想表達什么傾向。我們的生活經驗會暗示我們,“梯子橫放”比豎著放更能“防止倒下傷著人”,豎著放寫個條幅,仍有安全隱患。“梯子橫放”才真正做到了安全,才關注到了細節,才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我們的情感經驗會暗示我們,所謂“注意安全”不過是搞形式,不過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自我保全,而將“梯子橫放”才是務實的做法,才真正將關懷落到了實處。 這樣分析之后,我們就會看出這則材料實際上有三個立意角度:1.從源頭(根本)上解決問題”,2.做事要落到實處,3.關注事情的細節。 其實,我們發現前面兩種類型的材料,只要稍作調整,去除了故事結局和材料中的有情感傾向的詞句,就變成這一類的作文題了,比如前面我們舉的2012年全國大綱卷的材料,只要我們刪去后兩段,也是一個完整的作文材料: 周末,我從學校回家幫著干農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濘,我挑著一擔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沒幾步,就心跳加速,雙腿發抖,擔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媽媽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態,大聲地喊:“孩子,外衣脫了,鞋子脫了,再試試!” 如果只有這兩段材料,能不能得出立意呢?也是可以的。這里也有生活的經驗暗示:媽媽田間勞動的經驗肯定是比“我”豐富的,她能很快看出我“窘”的原因,并給我提出了建議。也有情感的經驗暗示:“我”之所以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因為我還有顧慮。這樣思考之后,也就同樣能得出材料的立意角度了。 明確了故事類材料的這三種類型,我們就可以“對癥下藥”,采取合適、正確的方法審題立意了。這樣,我們的審題立意方法不是“憑感覺”,而是具有一定的“專業性”,才不會“不見泰山”或“霧里看花”,而是胸有成竹,一箭中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