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豐收季,地里的高粱紅了,十月的熒屏也因為一片茂盛又茁壯的高粱地而顯得紅運當頭。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金牌導演鄭曉龍,編劇大家趙冬苓、影后周迅四巨頭的強強聯手下,在文學與影視成功聯,誕生了又一部現象級電視劇——《紅高粱》。 于山東衛視播出后,《紅高粱》憑著火爆的收視率及話題效應,當仁不讓的成為年度“劇王”。網友對周迅重返熒屏,編劇60萬字改編名著等話題的討論更是如火如荼,概括為一個字就是“紅”,而它的“紅”,不僅打破了這一年中國電視劇了無新意的沉悶僵局,文學與影像的結合也在這部劇里顯現出了新方法和新高度,隨著《紅高粱》火熱的程度不斷升級,文學與影像的結合將會形成一陣更大的風潮。 鄭曉龍“甄嬛”之后再出現象劇 年度最受關注的史詩級年代大劇《紅高粱》在山東衛視開播首日便取得了城市網、全國網雙網同時破一的高收視率,其它三家衛視的播出收視同樣表現強勁。而除了傳統的衛星電視,在網絡平臺上,《紅高粱》也創造了騰訊上線3日播放量過億,獨攬5成瀏覽量的奇跡。 回顧奇跡制造者鄭曉龍導演以往的作品,從多年前的《渴望》到前段時間的《甄嬛傳》再到今年的《紅高粱》,可謂是現象級電視劇生產專業戶,《渴望》的出現帶動了通俗生活劇的全面開花,《甄嬛傳》的熱播為宮廷劇開辟了女子權謀的新格局,《紅高粱》的火熱又將帶來怎樣的浪潮?其實不難預測,隨著劇集的播出,愈發明朗的不只是劇情,還有《紅高粱》一干幕后制作團隊的創作高追求。 從小人物視角品味史詩情懷 《紅高粱》并不滿足于把名著的故事還原好的大眾要求,而是希望通過影像的傳達也能讓觀眾體味到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作品的文化魅力。每一個人物的立體塑造,每一處劇情發展的細節推敲,都令觀眾跟隨著“我奶奶九兒”的眼睛,親臨了那個時代生動活潑的生活畫面,體味到了膠東人民堅韌不屈的革命歷程。原來一部電視劇,可以不再是看熱鬧似的過眼云煙,欣賞的同時還能咂摸出些味兒來。《紅高粱》的濃厚文化氣息和內涵不僅沒有嚇跑觀眾,反而受到了熱烈的追捧,這說明中國觀眾的欣賞水平并不低,這不能成為劇集粗制濫造的借口。 而劇版《紅高粱》的成功,相信會促使影視作品回到對作品文化質量、藝術水平的本源追求上,為電視劇市場良性健康的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 《紅高粱》三界稱王帶動文學改編熱 《紅高粱》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原作發表于1986年,被評為80年代中國文壇的里程碑之作;1988年著名導演張藝謀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紅高粱》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小說原著與電影版都稱得上各自領域的翹楚,劇版的《紅高粱》也當仁不讓,從開拍之初,就憑借鄭曉龍《甄嬛傳》后首次執導的作品和影后周迅時隔多年重回熒屏等元素引得萬眾矚目,到了播出,果然不負眾望,高收視高口碑高影響力稱霸今年的電視劇市場,《紅高粱》也成為第一個在文學界、電影屆、電視劇屆三界稱王的作品。 而到底是重量級的原著帶火了劇版,還是劇版刷新了原著的新高度,兩者互為促進可能是更為貼切的說法。不可忽視的是,以往影視公司不太敢觸及的文化性濃厚的名著改編劇,而在《紅高粱》之后,文學與影視的互動將會越來越緊密,文學改編的前景變得空前明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