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之秘!——經方活用心法的傾囊相授(之三) 作者/ 毛進軍 正文: 2.據證定量,輕重適宜 俗話說:“經方不傳之秘在于量”,“古方之妙,全在藥量”。在使用經方時,正確處理好方藥劑量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關系,也是提升中醫療效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對于峻藥,更應當認證準確,胸有定見,才能放膽投用,在治療時,除了選準方劑外,還要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藥量。藥量的多少對治療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每一個患者的具體情況是不同的,中藥的量應該依據病人的體質及疾病情況,需要多少量就用多少,如果該用多時用得少,那么將會杯水車薪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從而延誤病情;該用輕量時反而濫用藥物,會適得其反。 病案二:長期發熱:王某某,女,48歲,發熱3個月余,2010-04-23初診。患者3個月前,因感冒發熱輸液5天,曾用大量地塞米松退熱,出汗較多,此后便一直低熱,每日最高體溫37.9℃,最低37.3℃,頭暈,渾身困懶,雙耳悶脹,每發熱高時即感腰部及下肢沉重酸痛,去醫院做各項檢查,未查出陽性體征,輸液、肌注和服藥等無效,求治。診見:精神不振,頭暈懵,腰部及下肢沉重痠痛,口苦,咽干,陣陣出虛汗,口渴不欲飲,納差,寐差,二便可,舌淡苔白膩水滑,脈弦細數。T37.6℃。 四診合參,辨為太陽、少陽、太陰合病,樞機不利,營衛不和,寒濕痹著。方擬柴胡桂枝湯合腎著湯化裁:柴胡45g,清半夏、茯苓、干姜、桂枝、白芍、生姜各30g,黃芩、黨參各15g,炮附子(先煎1h)、生白術、炙甘草各20g,紅棗6枚(掰開)。4劑,日1劑,水煎分3次服。 二診:精神轉佳,困乏明顯減輕,體溫已經降至最高37.2℃。頸部有痠痛不適感,上方加葛根30g,繼服4劑,諸癥悉除。 辨治體會:患者系太陽病治之失當,一則表證未解,營衛不和;二則邪入少陽,樞機不利,郁熱上擾;三則病久太陰虛寒生濕,陽氣痹阻,腰部經絡肌肉寒濕留滯。證屬寒熱夾雜,虛實互見。治亦須表里雙解,虛實并治。故以柴胡桂枝湯宣展樞機,清泄邪熱,調和營衛,表里雙解;合腎著湯溫中散寒,溫通祛濕,加附子“主風寒……邪氣,溫中,寒濕”(《本經》)既能外固衛陽,祛寒止汗,又能攻逐表里寒濕,通經活絡止痛。二診訴頸部有痠痛不適感,與汗出津傷經脈失于濡養有關,加葛根主“身大熱,諸痹”(《本經》),一則升陽發表,解肌退熱;二則升津舒經,緩解經脈拘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