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尾虹雉目錄1外形特征編輯![]() 綠尾虹雉(15張) 綠尾虹雉雄鳥前額和鼻孔下緣羽簇黑色,眼前的裸出部為天藍色;頭頂和臉的下部及耳羽金屬綠色;從頭頂后部聳起短的冠羽覆蓋在頸項上,為青銅色;后頸、頸側和上背紅銅色;上體紫銅色或綠銅色,下背和腰白色;下體黑色;尾藍綠色。[2] 虹膜褐色;嘴角黑色;腿、腳角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2050-3250g,♀1650-3220g;體長♂740-810mm,♀750-783mm;嘴峰♂44-52.5mm,♀40-52mm;翅♂330-340mm,♀312-330mm;尾♂295-310mm,♀270-281mm;跗蹠♂73-79mm,♀71-75mm。(注:雄性—♂;雌性—♀)[2] 2棲息環境編輯3生活習性編輯活動日行性,常成對或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也集成8-9只至10余只的較大群體。白天活動,喜歡出沒于山脊地帶,晚上棲于稠密的灌叢間或樹的低枝上。性情機警,一有動靜即伸頸觀望,如發現危險,則立刻鉆入灌叢或飛奔而逃。留鳥。腿腳強健有力,善于奔跑。能在飛行時借助氣流向上的舉力,自低處向高空盤旋翱翔,這種現象在其他雞類中是少見的。[2] 食性綠尾虹雉是典型的植食性鳥類,以植物的果實、種子和漿果等為食。它們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叢中靠挖掘植物的根、地下莖、球莖等地下部分為食,主要用強大的嘴挖掘塊根和啄食,很少用爪來刨食。它們呈鉤形粗壯有力的喙也是為適應這種生活而進化出來的,據分布地山民觀察,該物種非常喜歡取食貝母的球莖,因此在當地,本物種的土名叫做貝母雞。冬季由于高山積雪過厚,難以找到砂礫,這時它就吞吃火炭,因此又名“火炭雞”,又因它的嘴很堅固,而且前端彎曲呈鉤狀,很像 老鷹的嘴,稱為“鷹雞”。覓食地多在林緣灌叢草甸地帶,常順著山坡由下而上、邊走邊覓食,食物種類主要為草玉梅、驢蹄草、報春花、羊芽草、針芽草、錦雞兒、野蔥、苔草等。[2] 鳴聲春夏季喜歡鳴叫。 雄鳥常在破曉時站在靠近山頂的突出巖石上鳴叫,叫聲雅致、婉轉、連綿不斷、富于變化,重復發出“guli…”聲。雌鳥有時發出同樣叫聲。雄鳥炫耀時發出“guo-guo-guo”的短叫聲,受驚嚇時發出低聲的“geee”叫聲,冬季偶爾發出單調的“a…awu, a…awu”聲。雌鳥也能發出多種鳴叫聲,在濃霧彌漫的群山間傳得很遠。[2] 4分布范圍編輯5繁殖方式編輯繁殖期為4-6月。有的雄鳥1月份就開始發情,但大多數在4-5月才發情。這時的雄鳥可以表演一種特殊的求偶飛行,它從陡崖上呈滑翔式俯沖直下,尾羽散開,先是盤旋,然后又俯沖,并伴隨著尖厲的叫聲。營巢于林下植被較為稀疏的森林中,巢多置于有巖石,灌木或樹隱蔽下的地上或大樹洞中。巢較簡陋,通常在落葉層上稍呈凹坑處。每窩產卵3-5枚,卵的顏色為棕黃色或黃褐色,布有紫色或褐色斑點。孵化期28天。[2] 綠尾虹雉是世界上最難飼養的鳥類之一;北京動物園1958年首次飼養展出綠尾虹雉,1980年繁殖成功。北京野生動物園擁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繁殖育種群,總數達13只。據北京動物園的研究,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綠尾虹雉在每年的4-5月間產卵繁殖,每巢產卵3-5枚,卵呈暗棕黃色,被大小不一的紫色斑點。[2] 6亞種分化編輯7種群現狀編輯1983年在四川省寶興縣夾金山統計,樣方大小為50平方千米,有32雄鳥、34雌鳥、12只幼鳥,雄雌比例1:1.08;成幼比例5:1;密度1.32只/平方千米。1984年在北川縣和茂汶縣交界的茶坪山統計,樣方為45平方千米,有30雄鳥、34雌鳥、12只幼鳥,雄雌比例1.25:1;成幼比例4.5:1;密度1.32只/平方千米。[2] 瀕危因素:棲息地破壞和非法捕獵是對綠尾虹雉最大的威脅,綠尾虹雉適宜的棲息地是高海拔的草甸和灌叢,這些生境生態承載力差,當地山民的放牧和采藥等活動對它們的棲息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另外由于該物種體形較大是當地山民的食物來源之一,因而受到捕獵的威脅。[4] 8保護級別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