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約定俗成,經久不變。 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下面分別介紹幾種在高考中經常考到的固定結構。 1、“以為”、“以……為”“以為”,可以作為一個雙音節詞,和現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 相當。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過秦論》) 更多的場合,“以為”是“以……為……”的緊縮,常見的有如下兩種情況: (1)在“……以為……”、“以……為……”句式中,“以”是介詞,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為”的狀語,此時的“……以為……”、“以……為……”相當于“用……做……”或“把……當作……”。如: 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 夫以銅為鑒,可正衣冠。(《新唐書·魏征傳》) (2)在“……以(之)為……”、“以……為……”句式中,“以”是動詞,“認為”的意思;“……為……”是主謂詞組,作“以”的賓語。這種句式,相當于“認為(覺得)……怎么樣”或“認為(覺得)……是……”。如: (滿座賓客)以為妙絕。(《口技》) 注意:“以為妙絕”,即“以(之)為妙絕”,原句省略“以”的賓語“之”。 2、“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兩個詞,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詞,作介詞“以”的前置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產生的原因。由于介詞“以”具有表原因、憑借等功能,因此,“所以”這個凝固結構大致有兩種情形: (1)“以”字當“因為”講,“所以”相當于“……的原因”、“……的緣故”,用來表示原因。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2)“以”字當“拿”、“用”或“憑借”講,“所以”相當于“……的辦法”或“用來……的”,用來表示手段、方法、根據、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3、“如……何”、“奈……何”、“若……何”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動詞,“何”是疑問代詞,這兩個詞經常連在一起用,組成凝固結構。“如何(若何)”、“奈何”,可譯為“怎”、“怎么辦”、“怎么樣”或“為什么”等。如: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鴻門宴》) 如果將“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開,當中夾進名詞或代詞,就形成表示疑問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這種格式可譯作“對(拿、能)……怎么樣(怎么辦)”。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鄭伯克段于鄢》) 有時,“如何”、“若何”又變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為疑問形容詞用,譯為“怎么樣”。如: 曰:“今日之事何如?”(《項羽本紀》) “……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 4、“何以……為”、“奚以……為”文言文中,“何以……為”也是表示疑問的一種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著”,“為”是語氣助詞。“何以……為”可譯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譯為“怎么(為什么)用得著……呢”。如: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書·霍去病傳》) 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5、“何……之有”“何……之有”式表示反問,是“有何”的倒裝。“何”是動詞“有”的前置賓語,“之”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何……之有”可譯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于鄢》)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有時,在“何……之有”的壓縮式“何有”的前邊加“于”字,或在后邊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這兩種形式所表示的意義基本相同,都可譯為“對于……來說,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 6、“不亦……乎”、“豈(其)……哉(乎)”、“盍……乎”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譯:范家富貴,何不取消這門親事呢?或:范家富貴,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 (2004年高考江蘇卷) 譯: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為利祿改變它呢? “不亦……乎”是古代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含有探問)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詞,可譯為“也”;“乎”字是疑問語氣詞,可譯作“嗎”。可以用現代漢語“不也……嗎”或“豈不也是……嗎”對譯。如: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游》) 7、“無(毋)乃……乎(與、歟)”“無乃……乎”是表示一種委婉商量的疑問語氣,對某種情況加以測度。句式中的“無”為副詞,表示的意義相當于“非”;“乃”字,無實際意義,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乃”,表示“不是”的意思,與疑問語氣詞“乎”相呼應,可譯為“恐怕(只怕、大概)……吧”。如: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 譯:現在想讓他投降卻反倒殺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注意:“無乃……乎”切忌用“不是……嗎”去對譯,因為在古漢語中,“無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語氣,而“不是……嗎”則偏重于反問。 8、“得無(微、非)……乎(耶)”“得無……乎”是一種表示疑問的固定格式,譯為“能不……嗎”或“能沒有……嗎”。如: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然而,當“得無……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測性的疑問時,可譯為“該不會(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如: 成反復思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9、“孰”、“……孰與……”“孰”字,作疑問代詞指代人時,可譯作“誰”,指代事物時,可譯為“哪”或“哪個”。如: 孰知道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另一種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詞,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詞語,而這個先行詞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圍的,這時,“孰”字就有從中“選擇其一”的意思,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哪一個”或“哪一件”。如: 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與”兩詞連用,就不是表示抉擇,而在于表示比較,并成為固定格式。如: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注意:“孰與”若用在名詞或代詞前,則表示在比較中詢問,譯為“……比……怎么樣”或“……跟(與)……比誰(哪一個)……”;用在動詞前,則表示在比較中反問,意在肯定后者,譯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10、“與其……孰若(豈若)……”“與其……孰若……”和“與其……豈若……”是表示在反問中有比較而抉擇(肯定)其中之一的兩種凝固結構,可譯為“與其……不如……”或“與其……怎么趕得上……” 。如: 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童區寄傳》) 有時,“與其”不出現,單用“孰若”。如: 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耶?(《童區寄傳》) 11、“……有(無)……以……”“……有(無)以……”中的“有”、“無”都是動詞(謂語),“以”字用于另一動詞或形容詞(謂語)與“有”、“無”之間,表示關聯,可譯作“(沒有)用來(拿來)”、“來”等。如: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 項王未有以應。(《鴻門宴》) 今之朝臣無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譯:如今的朝臣當中,沒有用來取代薛季昶的人。 “足以”連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義與“有以”、“無以”相近,相當于“能夠拿來”或“足夠拿來”的意思。如: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 12、“……有所(無所)……”“……有所(無所)……”是文言中常見的格式,“所”字,經常用于動詞、主謂詞組的謂語動詞之前,組成“所……”詞組,也叫做“所”字結構,具有名詞性,經常用在動詞“有”或“無”之后,可譯為“……有(沒有)什么……”。如: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13、“……之謂也”、“其……之謂(也、矣、乎)”文言文中,尤其是議論文,常出現“……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矣”、“其……之謂乎”的格式。它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個典故,然后來判斷前文講的道理或現實的人或事。 “……之謂也”是總結性判斷的基本形式。“之”是動詞“謂”的賓語前置的標志,這種形式可譯為“說的就是……啊”或“這就叫……啊”。如: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其是之謂乎?(《鄭伯克段于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