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濱路】 南起解放路與南山路相交,沿著西湖東側往北與圣塘路相接,原來是杭州城瀕西湖的西城墻,因為與西湖靠得很近,所以得名湖濱路。清順治二年,清兵在此筑造兵營,所以老底子杭州人把湖濱一帶稱為旗營、旗下營或是旗下;在民國元年開始拆除城墻,到了1916年拆除旗營,同時把錢塘門和西城門也拆掉了,建成最初碎石路面的湖濱路,從那時起市區與西湖連在了一起,之后就陸續建了一至六公園,這也是杭州最早的公園,在一公園內還建了公眾體育場和電影院;民國時期的二公園到六公園之間建有江浙聯軍攻寧戰役凱旋紀碑、陳英士紀念碑和淞瀘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不過在50、60年代都被拆除了,現在看見的都是后來重建的;湖濱路的東側一帶建有西湖飯店、滄州飯店和環湖、新泰旅館等,這些西式建筑,在早年的杭州可謂是開創了現代旅館業之先河;1929年改為瀝青路面,如今這一帶都統稱為湖濱景區。 【湖濱公園】 位于西湖東南偏北,一面瀕臨西湖一面緊靠湖濱路,雖是鬧市中心但卻鬧中取靜,十分的安謐;它由六塊園地連接而成,自南向北為一公園至六公園統稱湖濱公園;“我有癡情望如畫,不知已亦畫中人”是湖濱公園的真實寫照;從這里看西湖水,晴時風和日麗,湖水格外明澈;雨時輕煙彌漫,好似一幅水墨畫分外美麗;湖中三島、蘇白二堤、塔影、廳石,也是一覽無遺、盡收眼底。 陳英士紀念碑 陳英士又名其美,湖州人,清光緒三年出生于一個富商的家庭里。從小很聰明,喜歡讀書報,甲午戰敗,清廷對日割地賠款,他毅然辭去了當鋪職務,奔向當時救國運動和新學運動中心上海,投身于這偉大的時代潮流里;一方面銳意研究科學,增進知識;另一方面廣求同志,開始革命活動,1905年去日本留學,加入了孫中山創立的中國同盟會,投身民主革命;次年回國,在上海聯絡東南各省志士和計劃軍事起義,謀在浙江大舉;不料,機密被泄露,革命受到了打擊;之后又和上海黨人宋教仁等組織中部同盟會干部,建立長江各省革命勢力。陳英士除了積極參加革命運動外,還創辦了《中國公報》和《民生叢報》,在革命運動中影響很大;民國5年被袁世凱派人暗殺于上海,6年安葬于湖州。 民國時期將士紀念塔 淞瀘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民國時期建在今學士路口,紀念碑的雕塑是劉開渠先生1935年所作,1963年被拆除,2003年按原址原貌重新復建。 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上海發動了淞滬事變;駐扎在上海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九路軍奮起抗戰,為支援十九路軍,駐浙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八師與第八十七師組建成為第5軍,在張治中將軍的率領下馳援上海。在2月20日至22日的廟行鎮防御戰中,八十八師與友軍配合,血戰兩晝夜,重創日軍,創造了淞滬抗戰中我軍最輝煌的戰績。是役八十八師傷亡官兵近兩千名;民國杭州市政府將其立于湖濱學士路口;碑頂樹兩人立像,臺座鑲嵌四塊浮雕,表現愛國志士英勇抗敵和人民對殉難者哀悼的情景,這是我國第一座表現抗日戰爭的紀念碑。 20年代湖濱公園 如今的湖濱一公園美人鳳雕塑 20年代環湖旅館 1947年西湖飯店 【圣塘路】 始建于唐廣德年間之圣塘閘為名,民國以錢塘門今湖濱路與環城西路連接處為界,南段為湖濱路,北至白沙路段稱圣塘路,1984年在閘上建以圣塘閘亭,20世紀60年代曾利用該閘水位落差建成西湖少年水電站。在六公園北邊,圣塘路靠近西湖一帶,還有多幢清末民初建造的中西風格的別墅,往北依次有暮煙別墅、來音小筑、久芝小筑、友常別墅、南陽小廬,在與湖濱的交接處原來還有一座大型建筑,建國前為美孚石油公司的辦公房,建國后曾作為省聯誼俱樂部使用過,不過在90年代被拆毀了,留下的少部分成為了現在的湖畔居與玉屏問景,2003年再次改造圣塘路消失。 1920年西湖水閘是西湖最早的水閘,古時用來調節西湖水位,路以閘命名的。 1929年的湖濱騎樓 改造前的湖濱騎樓 騎樓是城鎮沿街建筑,上樓下廊;騎樓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這個名稱與東南亞、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淵源關系;騎樓下的廊,遮陽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杭州湖濱的騎樓建造于民國初期。 杭州新湖濱騎樓 現在的湖濱景區不僅修繕、還原了部分老建筑,還建設了大型音樂噴泉、步行街、河埠頭、水上平臺,傳承了歷史又凸顯了現代風貌,在這里能真真切切的感受歷史變遷的文化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