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熄風和陽法。“如肝風初起,頭目昏眩,用熄風和陽法,用羚羊、丹皮、甘菊、鉤藤、決明、白蒺藜等藥,即涼肝是也。” 此法用于肝風初起,肝陽偏亢。肝風者,內風也,《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風內動,風陽上擾,以致頭部脹痛,眩暈,如影響神志,可伴見夜寐多夢,甚至失眠。治宜涼肝熄風,則陽和風止,羚羊角、甘菊、鉤藤、決明、白蒺藜皆性寒入肝之品,有涼肝平肝之效。 2、熄風潛陽法。“如熄風和陽不效,當以熄風潛陽,用牡蠣、生地、女貞子、玄參、白芍、菊花、阿膠等藥,即滋肝是也。” 此法用于熄風和陽不效之時,證由陰不制陽,陽亢風動。滋肝之陰方法有二,一以生地、女貞、玄參等滋水以涵木,一以白芍之酸,阿膠之甘而酸甘化陰取效,菊花性涼入肝以涼肝平肝,牡蠣、決明等貝類重鎮(zhèn)潛陽, 3、培土寧風法。“如肝風上逆,中虛納少者,宜滋陽明,泄厥陰,用人參、甘草、麥冬、白芍、甘菊、玉竹等藥,即緩肝是也。” 此法用于肝風內動兼胃陰不足者,癥見頭目昏眩,頭痛失眠,胃脘隱痛,嘈雜似饑,饑不欲食,口干舌燥,煩渴思飲,舌紅少苔、或有裂紋、或光剝苔,脈細數(shù)。治當滋胃陰,藥用人參、甘草、麥冬、白芍、玉竹等,甘菊涼肝寧風。 4、 養(yǎng)肝法。“如肝風走于四肢,經絡牽掣或麻者,宜養(yǎng)血熄風,用生地、歸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烏、三角胡麻等藥,即養(yǎng)肝是也。” 此法用于血虛生風者。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營陰,肝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血不榮絡,則虛風內動。臨床見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則手足拘攣不伸,故多用滋陰養(yǎng)血之品,如生地、歸身、杞子、制首烏等。養(yǎng)肝法及柔肝法均為治肝體不足而設之法,但此法所治之癥不唯肝血不足,且有風動之征,故加天麻平肝熄風。 5、 平肝法。“用金鈴、蒺藜、鉤藤、橘葉等藥。” 此法用于肝風上逆者,用金鈴、蒺藜、鉤藤涼肝平肝,橘葉疏肝以佐助它藥。 6、 搜肝法。“肝風門中,內外風夾雜,故搜風之藥亦當引用,如天麻、羌活、獨活、薄荷、蔓荊子、防風、荊芥、僵蠶、蠶蛻、白附子。” 本法用于內見外風并見,既可以是外風引動內風,也可以是內風招致外風。藥分兩組,天麻、僵蠶、蟬蛻、白附子治內風,羌活、獨活、薄荷、蔓荊子、防風治外風。 7、 暖土以御寒風法。“如《金匱》近效白術附子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此法非治肝,實補中也。” 推薦閱讀:清代名醫(yī)王旭高治肝三十法之肝氣證治 推薦閱讀:清代名醫(yī)王旭高治肝三十法之肝火證治 |
|
來自: johnney908 > 《讀醫(yī)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