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記憶:長春御花園曾是昔日的杏花村"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杜牧的《清明》不知曾在多少人的口中傳誦。詩中那煙雨蒙蒙中略帶憂傷的美景深入人心。 《清明》 杏花村到底在哪兒,近年來,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杏花村,哪一個是真的我們無從考證。可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中,在長春百年的歷史中,卻曾經真實地存在過一個開滿杏花的地方,也叫做杏花村。 說起杏花村的歷史,不得不提一位叫劉殿臣的村民從1889年開始,劉殿臣用5年的時間在荒地上,建造池塘、栽植紅藕,遍種適應長春氣候的楊、柳、榆、杏、李、櫻桃等鄉土樹木。其中種植最多的就是杏樹,每每成片成片的杏花在枝頭開得肆意燦爛,一朵接一朵,一枝蕩著一枝。由于這里景色優美,閑暇之時,人們往往帶家攜友來此一游。于是這里又被人們通稱為杏花村。 1900年,沙俄進入東北,當時的杏花村也被占用。入侵的俄軍在杏花村砍樹、栓馬,杏花村開始破敗。 1901年,王昌熾就任長春府知府,在王昌熾的手中,杏花村和當時的長春一樣,又煥發了昔日的生機。歷經苦難的人們重新在杏花村聚首,淡淡的花香撫慰著心靈上的溝壑。1903年王昌熾的幕僚秋元朗撰寫了《杏花村記》,由另一幕僚史菡書丹,立了一塊石碑。碑文詳細記錄了杏花村興建之初到俄人入侵、王昌熾重修的過程。 如今石碑已無處可尋只有碑文內容可以尋到 1932年3月,日本人在長春進行"滿洲國國都"的城市規劃。杏花村成了"宮廷營造用地",即"皇宮"建筑用地。這里成為了長春的“御花園”。 新宮廷規劃圖 溥儀的"皇宮"在1938年9月10日舉行了開工典禮,此后的工程陸陸續續開始了。原本計劃8年建成的"皇宮",到了1943年,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節節敗退,物資匱乏。溥儀宣布把"皇宮"工程儲備的材料"獻納"給日本去完成"大東亞圣戰"。這項工程也就隨之停工。 宮廷御造營赦地 1945年冬天,蔣經國來到長春,忽然想去參觀溥儀的“皇宮”。看到眼前殘破荒蕪的景象,蔣經國感嘆道:“畫棟雕梁,當年笏滿床,而今安在哉!” 抗戰勝利后,杏花村更加荒蕪,只有兩道磚墻和一座混凝土地基而已。1948年春,這里成了饑民們采挖野菜的地方,一些樹木也遭到了砍伐。至此,這片土地也就徹底衰敗了下去。園地也逐漸被機關、學校和住宅占用,只剩下“杏花村路”這個名字。 修復前的御花園 2008年,長春市政府根據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地理位置,將御花園定位為結合歷史人文的自然生態休閑園。搬遷拆除了園址內的各單位建筑,恢復了御花園用地。 改造后的御花園 改造后的御花園 改造后的御花園,總占地面積16.40公頃,綠地面積12.6公頃,水體面積0.8公頃,道路鋪裝面積3.3公頃,綠地率約為80%。 如今的御花園 這處具有深厚歷史及文化內涵的公共綠地,與南部的老干部局、地質宮、文化廣場連貫融合、南北呼應、形成統一完整的綠地格局。以全新的景觀設計理念,為長春市增添一處獨具魅力的園林景觀。 |
|
來自: 家住蒼煙 > 《長春建城2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