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屎藤學(xué)名:Paederia scandens (Lour.)Merr. 別名:牛皮凍、雞矢藤、紅骨蛇、臭腥藤、雞香藤; 科屬:茜草科,雞矢藤屬。 [編輯本段]產(chǎn)地分布 雞屎藤,草本植物生長于氣候溫?zé)帷⒊睗竦墓嗄緟仓校軓姟V泛分布于秦嶺南坡以南各省區(qū)及臺灣。 [編輯本段]辨別方法 其葉用手揉爛,初聞有一股雞屎味,但久聞有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雞屎藤有清熱、解毒、去濕、補血的功能,故民間叫“土參”。別稱「牛皮凍」,是多年生蔓性藤本植物,生長在充足陽光的平地、路旁、荒地、樹林下至低海拔山野。 莖呈木質(zhì),細(xì)長而多分枝,有三角形托葉;葉片呈卵形或披針形,變異多、對生、全綠或微波綠,花期在夏至秋季,呈聚散花序,花有梗、腋出;花冠呈長筒形,上緣五裂,外圍白色,內(nèi)側(cè)紫紅色;雄蕊有五枚,藏在花冠筒內(nèi)。果實為球形核果,成熟時呈有光澤的黃色。 [編輯本段]各地食用及傳說 海南省澄邁縣一帶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小吃雞屎藤粑仔(類似湯圓的小吃)。七月初一家家戶戶的節(jié)日食品,也是產(chǎn)后婦女、術(shù)后患者、體虛病人的補品。這么美味的食物為何冠予“雞屎藤”這么不雅的名字呢?初聽還真讓人倒胃口。其實究其原因和臭豆腐如出一轍。因為雞屎藤這種植物每當(dāng)人們走進時總會聞到一種腥腥的味道,臭如雞屎,所以用它做成的雞屎藤糕也便取了這么個不雅之名。但也就因為這樣才更了幾分地方的特色,更體現(xiàn)了一種民俗。嘗過的人都不會覺得臭,反而是被這一美味纏著非要來第二碗不可。 廣西北海人將雞屎藤和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加工后的雞屎藤粿仔湯是北海的特色小吃,民間說女人在七月初一吃雞屎藤粿仔湯可以補血。 北海本地人有個習(xí)慣,每到三月初三都吃雞屎藤,說是可以辟邪,驅(qū)除蛔蟲。煮熟的雞屎藤味甜美如甜面團糖水,但由于有雞屎藤粉末,別有風(fēng)味。 廣東人到野外或春游時多喜歡采摘回來,用其葉子加工粉餅,稱為“雞屎藤餅”。主要做法是把雞屎藤葉采集下來,用水洗干凈,五邑地區(qū)部分家庭采用石磨把葉片磨成細(xì)碎狀,曬干再與糯米同磨成粉,把所得粉與紅糖與水調(diào)成面團,用餅格壓制成不同形狀的餅,一并炊熟。據(jù)說吃雞屎藤可以散霧毒,清熱氣,還可以去積。 [編輯本段]書籍記載 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草語。藤》載:“有皆治藤,蔓延墻壁野樹間,長丈余,葉似泥藤,中暑者以根葉作粉食之,虛損者雜豬胃煮服。”此外,據(jù)全國中草藥資料,還有牛皮凍、狗屁藤、臭藤等別名,產(chǎn)于云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入中草藥,祛風(fēng)利濕,消食化積,止咳,止痛。可用于風(fēng)濕筋骨痛,跌打損傷,外傷性疼痛,肝膽、胃腸絞痛,黃疸型肝炎,腸炎,痢疾,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肺結(jié)核咯血,支氣管炎,放射反應(yīng)引起的白血球減少癥,農(nóng)藥中毒;外用搗爛敷患處治皮炎、濕疹、瘡瘍腫毒。 [編輯本段]藥理作用 1. 鎮(zhèn)痛試驗(熱板法): 小鼠腹腔注射雞矢藤葉及根的蒸溜液0.01毫升/每克(每毫升相當(dāng)5克生藥),經(jīng)20分鐘到1.5小時,痛閥比正常反應(yīng)平均提高148%,用量增大與痛閥提高成正比。雞矢藤注射液給藥后20分鐘開始起鎮(zhèn)痛作用,40~90分鐘基本保持平衡,嗎啡給藥后20分鐘鎮(zhèn)痛作用達最高峰,隨后逐漸下降。雞矢藤注射液鎮(zhèn)痛作用雖然不如嗎啡快,但維持時間比嗎啡長,實驗者認(rèn)為本品是一種較好的止痛藥。 2. 本品浸劑0.5克/公斤靜脈注射對麻醉貓有降壓作用。 3. 抑菌試驗:50%雞矢藤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抑菌作用。 4. 雞矢藤制劑給敵百蟲中毒山羊、兔靜脈注射,能使血漿膽堿醋酶復(fù)活;可提高肝微粒體細(xì)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強肝藥酶的活力。對離體腸平滑肌的運動有抑制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