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謂的“三皇五帝”在歷史記載和民間的傳說中變動不居,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但不管怎么說,伏羲、女媧、炎帝、黃帝、堯帝,乃至舜帝等都被各種歷史典籍視作了中華民族理所當然的祖先,都成為了我們炎黃子孫頂禮膜拜的對象。 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實就氤氳在他們的血液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在他們這里成為原點。 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陜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晉南。晉南文明的核心就是這九大文化標志。——李琳之 ![]()
丁村位于襄汾縣城東南2公里處的汾河岸邊。1954年,“丁村人”出土面世,她就像一道震耳欲聾的閃電驚雷突然爆炸在國際考古界的上空。曾經宣稱中國人是“西來論”的鼓噪者耷拉下高昂的頭顱,蔫了。 丁村的考古發掘證明了我們的祖先“丁村人”大約2萬至20萬年前生活在這一帶,它正好彌補了距今約70萬至23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和距今約1.3萬年間山頂洞人的中國古人類斷代的空白。
![]() ![]() ![]()
聞名世界的壺口瀑布之東,距河岸約40里處,有一座叫作人祖山的大山。這里漫山遍野都是蓊蓊郁郁的千年古木,是一處尚未完全開發的天然森林公園。還是一座兼有眾多傳說和古跡累累的文化名山。 人祖山主峰為人祖廟,海拔1742.4米,周圍建有大小廟宇16座,綿延掩映于蒼松翠柏之中,祥云繚繞,霧氣騰騰,是一處難覓的人間仙境。 人祖山因其不同凡響的兩個特別發現引起世人關注: 其一,所謂媧皇遺骨的出土面世。上世紀80年代,人祖廟媧皇塑像下面發現了包有黃綾的一封木函,檢測發現里面的遺骨是距今6200年的人頭骨。史料記載,女媧、伏羲為風姓,而人祖山因有“眾風之門”——風洞(見酈道元《水經注》)稱為風山,所以在人祖山一帶活動的人應該就是女媧、伏羲部落。這一發現如同石破天驚,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 其二,人祖山腳下柿子灘的萬年巖畫,被專家學者確認為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巖畫作品。整幅巖畫表現了女媧神話的核心內容,即“補天”“造人”。
![]()
后土祠原處歷史上著名的“襟汾帶河”的“汾陰脽上”——一條背汾(河)帶(黃)河的長形高地。汾陰脽就是一座形狀像人的臀部或女人陰部的河中之丘或河中之島。 民間傳說,女媧就是躲到這個僻靜的地方來“摶土造人”的。女媧氏部落的女人們可能是為躲避野獸的侵害而來到了這個四面環水的島上生育產子,后人遂演繹成了摶土造人的神話。 女媧陵在趙城鎮東4公里處的侯村。 媧皇陵其實名聲震于寰內已久,陳香梅女士和冰心女士都在生前先后來此憑吊,并留了珍貴的墨跡。
![]() ![]() ![]()
炎帝陵位于高平縣羊頭山東麓,數千年的滄桑巨變,使得炎帝陵蕩然無存,唯有一通立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的“炎帝陵”石碑,還默默地訴說著往昔的煙雨風云。這通石碑被鑲嵌在五谷廟東廂房的正壁上。 據《高平縣志》記載,歷朝歷代都有祭官代表官府參加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舉行的炎帝祭祀廟會活動。 山西晉城高平市有炎帝陵,還有炎帝“種五谷,嘗百草”林林總總的各類形蹤跡影。 長治市屯留故城南的故留吁國西是炎帝少女精衛所居的發鳩山; 正南綿延起伏的羊頭山是炎帝培植五谷的實驗基地; 東南崔嵬雄渾的黎嶺是炎帝所建黎國的古都遺址; 正東云霧繚繞的山野是以炎帝文化遺存聞名于世的長治縣百谷山; 百谷山往北的黎、潞縣域有羊神山、羌城、姜莊、黎侯鎮…… 炎帝族的發祥地在古上黨。 上黨地區形成了完整的炎帝族生活鏈。炎帝出生、成長、創業、建國、殯葬、陵廟群,都在古上黨高平縣羊頭山方圓百里之內。
![]()
運城鹽池,也叫解州鹽池,位于運城市南,中條山下,因晉南又稱河東,所以該鹽池約定俗成為“河東鹽池”。 為爭奪河東鹽池,黃帝分別與蚩尤和炎帝進行了兩場戰爭,即歷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這兩場戰爭的勝利,使黃帝牢牢控制了河東鹽池,掌管了中原地區主要經濟命脈,最終成為各部族的首領,獲得了“中華始祖”的崇尚地位。 傳說在那場著名的逐鹿之戰中,蚩尤被抓住后肢解于今運城解州,解州一名就由此而來。解州附近現在有個村子叫蚩尤村,又叫蚩尤城,城里有蚩尤冢,后改名叫從善村,傳說這里就是蚩尤故里。
![]() ![]() ![]()
考古發現,東北距丁村不到10公里的陶寺埋藏著一個古老的國都雛形,這就是國人聞之能誦的帝堯國都古平陽。 發掘位置介于襄汾縣陶寺村與中梁村、宋村、溝西村、東坡溝村之間。從考古發掘中所獲得的重大成果,主要是發現并確認了陶寺早期小城、宮殿區和中期大城及墓葬。 280萬平方米的古平陽城址廢墟出土的一剎那間,把曾經被視為傳說的遠古神話變成了證據確鑿的中國遠古歷史。在這里,帝堯劃定九州,“中國”第一次開始閃耀在神州大地。
![]()
堯陵在臨汾市東北35公里處的大陽鎮郭村里隅澇河北岸邊上,屬綿延起伏的山嶺地帶。民間傳說堯死以后,萬民悲痛,人們不約而同負土從四面八方趕來,于是掬土成丘,留下了這個由純凈黃土堆積而成的墳冢。 堯廟建在臨汾城南堯廟鄉,是目前全國最大、也是名頭最響的祭祀帝堯的豪華建筑群。最早記載臨汾堯廟情況的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平水北側有堯廟,廟前有碑。” 堯廟西南3公里之遙是被稱為“帝堯故里”的伊村;臨汾北上10公里的洪洞縣甘亭鎮羊獬村是帝堯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出生的故鄉“唐堯故園”;臨汾東行100公里處的長子縣是帝堯長子丹朱的封地,丹朱死后被葬在丹棱,后人稱為丹嶺。由此發源,蜿蜒東流的那條河流叫丹河。
![]() ![]() ![]()
“舜耕歷山”的故事名揚中外,僅在晉南一帶,稱為歷山,并且有著相關傳說的就有兩處:其一在洪洞境內;其二是那個地跨翼城、垣曲、陽城、沁水四縣,南臨黃河谷地,北倚汾渭地塹的歷山。每一處都留下了舜王和娥皇、女英兩位妻子稼穡耕種的斑斑遺跡。《史記》載:“舜生于蒲阪(今永濟市),漁于獲澤(今陽城縣),耕于歷山。”最后定都蒲坂。 運城市區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鳴條崗西端,坐落著全國聞名的舜帝陵。舜帝陵廟分為南景北陵兩大區,南景區分為舜帝大道、舜帝廣場、舜帝公園三部分,北景區則分外城、陵園、皇城三部分。
![]()
虞舜把帝位傳給了大禹。大禹定都安邑,即今天的運城市夏縣。禹都俗稱禹王城,其遺址是東周魏國早期都城安邑遺址,位于山西省夏縣西北7公里處,已成中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這里留下了“白馬峰”“金簡峰”“禹王碑”等隨處可見的大禹模糊的影子。 傳說,大禹受帝堯之命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位居今晉南黃河中游的河津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龍門山高聳在河谷中,堵塞了河流,大禹到此視察后,毅然開鑿龍門,河水自此暢通無阻,山西也從此告別了洪澇災害的歷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