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便秘呢? 便秘是臨床常見的復雜癥狀,而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干結、排便費力等。隨著當代人群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的改變,便秘成了絕大多數人共同的隱患,雖然便秘不是病,但是危害卻不少。 那出現什么癥狀才是便秘呢? 便秘常表現為:便意少,便次也少;排便艱難、費力;排便不暢;大便干結、硬便,排便不凈感;便秘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適。部分患者還伴有失眠、煩躁、多夢、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 醫生提醒,如有以上癥狀的人群,則屬便秘患者了,應引起重視,如若不然,長 此以往,則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危害。 長期便秘的“四宗罪” 1. “毀”容:長期便秘的患者體內毒素會增加,易導致機體新陳代謝紊亂、內 分泌失調及微量元素不均衡,從而出現皮膚色素沉著、瘙癢、面色無華、毛發枯 干,并產生黃褐斑、青春痘及痤瘡等,這是長期便秘患者最直接的危害表現。 2. 促使痔瘡的形成:因為便秘會導致腸道中積聚很多的糞塊,這些糞塊越積越 多,就會壓迫到直腸組織下黏膜組織,影響黏膜組織正常的血液循環、淋巴循環 ,使靜脈血管過度充血擴張從而形成痔瘡。 3.繼發性貧血:痔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大便時反復多次出血,少則便后 滴血,多則噴血、射血,可發生繼發性貧血。隨著患者失血量的增加,一般發展 較慢,早期可無癥狀或癥狀輕微;貧血較重或進展較快者,則會出現面色蒼白、 疲乏無力、頭暈眼花、食欲減退、心慌氣短,久坐久蹲后突然站立,可導致虛脫 或暈厥等。若出現便血后,應馬上就診,避免出血過多導致貧血性休克。 4. 并發癥: (1)結腸癌:長期便秘,身體有很多廢棄物難以及時排泄出去,就會形成很多 的宿便,產生很多的毒素,甚至是一些致癌物質。 (2)容易形成糞便潰瘍:較硬的糞塊壓迫腸腔使腸腔狹窄及盆腔周圍結構,阻 礙了結腸擴張,使直腸受壓而形成糞便潰瘍,嚴重者可引起腸穿孔。 (3)肛門疾患:糞便太過于堅硬,可導致腹壓升高,使得肛門靜脈血循環不暢 ,出現肛裂、痔瘡、直腸脫落、大便帶血、大便困難等。 長期便秘患者如何“自救”? 很多人認為大便不暢了,只要喝點瀉藥就可以解決問題,其實這只是治標不治本 ,而且長期通過藥物排便反而會加重便秘。長期服用瀉藥,會產生嚴重藥物依賴性,藥物的用量會越來越大,甚至損傷腸壁末梢神經和肌肉組織,從而導致腸蠕 動的能力越來越弱,由功能性病變發展為難以治療的頑固性便秘。對于便秘,預防勝于治療,應該從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上上下功夫: (1)加強鍛煉:有目的的鍛煉將能增強肌肉的力量,調節神經功能,促進恢復 正常的排便功能。如慢跑、球類活動、仰臥起坐、跳繩、打太極拳等活動能鍛煉 腹肌和腰部肌肉。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做到勞逸結合。 (2)健康飲食:飲食應該清淡,忌油膩、煎炸、辛辣食物,多進食新鮮蔬菜和 水果,進食應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或不進食。每日應進水約2000ml,可促進 體內新陳代謝,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 (3)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日定時排便,每天2次,每次15分鐘,形成條件反 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規律。有便意時不要忽視,及時排便。排便的環境和姿勢盡 量方便,免得抑制便意、破壞排便習慣。睡醒及餐后結腸的動作電位活動增強, 將糞便向結腸遠端推進,故晨起及餐后是最易排便的時間。若排便時出現血便或 便血應及時就醫,避免由于出血量過多而導致貧血。 (4)避免濫用瀉藥:濫用瀉藥會使腸道的敏感性減弱,形成對某些瀉藥的依賴性,造成頑固性便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