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后,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并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后,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驗。而官印又象征權力。后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于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1、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還不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都出于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2、秦印 秦印是指從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為“秦篆”。其書體與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較戰國古文易識別。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被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3、漢官印 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廣義上都統稱為“漢官印”,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即王莽朝代)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因而成為后世篆刻家學習的典范。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4、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5、將軍印 將軍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種,通常是在行軍中急于臨時任命,因而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而成,所以又被稱為“急就章”。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后世印章藝術風格的影響很大。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通都不稱“印”而稱為“章”,這是將軍印的一大特點。 6、漢玉印 “佩玉”在古代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而兩漢玉印在古印中卻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于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質不易腐蝕受損,故傳世印得以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7、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8、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間的印式在漢印中很見巧思,據說起自東漢。它的方式極為多樣,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數均可靈活變化不受局限。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為私印,未見用于官印。 9、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起于東漢,盛行于魏晉六朝,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大印腹空,可套進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懷子的形狀。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 10、六面印 傳世六面印實物較少,這種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帶而佩,鼻端作一小印,連同其余五個印面故稱六面印。傳世六面印的一種典型風格為帶邊白文,每字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豎筆多引長下垂,末端尖細,猶如懸針,所以有“懸針篆”的俗名。這種風格雖然尚有筆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處,但很容易流于庸俗,故歷來篆刻家只偶一為之。 11、繆篆印(鳥蟲書)繆篆印及與它相近的鳥蟲書均是漢印的“美術字”,前者屈曲回繞,后者則在其基礎上加上魚形、鳥頭等裝飾。這種文字最早多見于古代的兵器或樂器的鐘上,有的還依文字的筆劃嵌以金絲,很有獨特的風格。鳥蟲書印只見于私印,以白文為多。 12、雜形璽 戰國以來的印章中,雜形璽也是甚為別致的一類。其式樣沒有定例,大小從數寸至數分不等,變化極為豐富,除了方圓長寬,更有凹凸形印,方、圓、三角合印,二圓三圓聯珠,以及三葉分展狀等,朱白都有,不勝枚舉。雜形璽因其獨特的諧趣,與官印的莊嚴、沉著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 13、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四靈(龍、虎、雀、鳳或龜),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14、成語印 成語印自戰國開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語達百余種,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萬”、“出入大吉”等,成語字數不等,自一、二字始,多達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為死者殉葬之用。 15、花押印 花押印又稱“押字”,興于宋,盛于元,故又稱“元押”。元押多為長方,一般上刻楷書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從實用意義上說歷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偽的作用,作為個人任意書寫,變化出來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種文字,只作為個人專用記號,自然就更難以摹仿而達到防偽的效果,因而這種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 16、封泥 封泥又稱“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于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后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逐步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范圍以及基本訓練與創作。 17、鈕制 古代璽印大多有鈕,以使在鈕上穿孔系綬,系在腰帶上,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漢代開始,以龜、駝、馬等印鈕來分別帝王百官。如高級官史使用龜鈕、駝鈕、蛇鈕則是漢魏晉時授與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見的鈕制,歷代鈕制形式頗為豐富,其中以壇鈕、鼻鈕、復斗鈕為最常見。 18、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以便填滿印面。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 19、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至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于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綴作用。宋末元初書畫家趙孟頫\對篆刻藝術大力提倡,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使得印文筆勢流暢,圓轉流麗,產生了風格獨特的“圓朱文”的印,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20、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于官印,傳世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21、今體字印章 在漢字書法中,篆書由于具備很強的裝飾性成為印章藝術的主體至今不衰。秦漢以后,隨著書體的演變,篆書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書體。除了唐宋的隸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晉時代就出現了隸楷入印的先例。清以來,隸、楷、行草皆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 22、收集印、齋館印、閑章 印章發展到唐宋兩代,作為欣賞藝術的一支得到日益發展,用以收藏、鑒賞、校訂的專用印記也開始出現,將之鈐于書畫藏品等,種類十分繁多。“齋館印”是以文人書房、住室的雅稱刻制的印章,如樓、閣、館、巢、院、齋、軒、堂,不勝枚舉。閑章源出古代吉語印,以詩文、成語、名言、俗諺入印,使篆刻由以往單純的鐫刻官職、名號的實用藝術,發展成獨立的具有文學含義、與詩文書畫交相輝映的欣賞藝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