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筆記
1、全科醫生:是接受過全科醫學專門訓練的,具有全;服務技能,在基層醫療服務中以滿足患者的醫療衛生服;2、全科醫療:由全科醫生對個人和家庭提供的一種連;在綜合生命科學、臨床科學和行為科學的研究成果的基;3、全科醫學:是一個面向個人、社區與家庭,整合臨;文社會科學相關內容于一體的綜合性臨床二級專業學科;4、全科醫學的基礎理論:一個團隊:一個以全科醫生;療:社區首 1、 全科醫生:是接受過全科醫學專門訓練的,具有全科醫學學科要求的基本理論、態度與 服務技能,在基層醫療服務中以滿足患者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和需要為目標的特殊類別的臨床醫生。 2、 全科醫療:由全科醫生對個人和家庭提供的一種連續性、綜合性的醫療保健服務,它是 在綜合生命科學、臨床科學和行為科學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醫學專科和基層醫療模式。 3、 全科醫學:是一個面向個人、社區與家庭,整合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以及人 文社會科學相關內容于一體的綜合性臨床二級專業學科。 4、 全科醫學的基礎理論:一個團隊:一個以全科醫生為骨干的團結、合作的團隊;二個診 療:社區首診、雙向轉診;二個守門:醫療保健(健康保障)、醫療保險(費用控制);三個走進:立足社區、走進家庭、走進病人的世界;三個周期:貫穿人的生命周期、貫穿家庭的生活周期、貫穿人的健康疾病周期;四個健康照顧: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基礎、以預防為先導;四個主要問題:常見病、多發病、常見癥狀、心理和行為問題;五個概念:社區、全科醫學、全科醫生、社區衛生服務;五類服務人群:社區全體居民,尤其是婦、兒、老、慢、殘;六個特性:人性化、綜合性、連續性、協調性、可及性、經濟性;六項工作:全提供防、治、保、康、健教、計一體化的基層衛生服務。 5、 社區衛生服務:是社區服務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它是以全科醫生和基層衛生機構 為主體,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范圍,以需求為導向,以老年人、婦女、兒童、慢性病患者、殘疾人、低收入居民為重點,以解決社區衛生問題、滿足基本保健為目的,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為一體的,有效、經濟、方便、綜合、連續的衛生服務。 6、 全科醫生的角色:管、防、治、保、康、宣、計、守、代、學。(對患者及家庭:臨床 醫生、健康“守門人”或首診醫生、健康教育者和咨詢者、醫療資源協調者、有效管理者、患者的朋友;對醫療保健與保險體系:守門人的角色、團隊管理與教育者的角色、研究者。) 7、 全科醫學的基本特征和原則:以病人為中心的健康照顧,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康照顧,以 社區為基礎的的健康照顧,以預防為先導的健康照顧。團結合作的團對,特性:人格化、綜合性、連續性、協調性、可及性、經濟性。 8、 全科醫療的基本特征:以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社區為基礎的照顧;綜合性照顧;連 續性照顧;可及性照顧;協調性照顧;以個體和群體相結合的照顧;以預防為導向的照顧;團結合作的服務。 9、 全科醫生的使命:承擔三級預防(無病防病、早查早治、即病防殘)、治療醫學、照顧 醫學、重塑醫生形象。 10、 全科醫生的素質要求:強烈的人文情感、出色的管理意識、執著的科學精神。 11、 全科醫生應具備的能力要求:作為首診醫生應具備的能力,沿著人的生命周期提供 以人為中心照顧的能力,著眼于社區人群的健康維護、疾病預防和疾病控制能力,良好的協調與溝通能力,信息收集、利用與管理能力,社區衛生服務和全科醫療服務管理的能力,自我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基本的教學能力。 12、 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的區別:p24 13、 描述三個周期:人的疾病周期(以人為中心的健康照顧)、家庭生活周期(以家庭為 單位的健康照顧)、人的生命周期(以人為中心的健康照顧)。 14、 應診的主要任務:確認并處理現患問題、對慢性問題進行連續性管理、適時提供預 防性照顧、改善患者的求醫遵醫行為。 15、 人格:是一個按照法律、道德和社會其他準則應享有的社會地位、資格、尊嚴。 16、 病人人格:是病人根據醫療規定和醫德要求應享有防治、保健的權利和資格。 17、 病人的權利:平等享有醫療的權利、知情的權利、知情同意的權利、病人對某些病 情和隱私和要求保密的權利、因病免除一定責任和義務的權利、病人獲得醫療信息的權利、醫療糾紛訴訟、求償權、拒絕治療和實驗權。 18、 病人的義務:遵守醫療機構規章制度義務、尊重醫務人員人格的義務、診療協力義 務、接受強制治療的義務、支付醫療費用的義務、主動參與醫學研究的義務。 19、 醫患關系:是醫務人員與患者在醫療過程中產生的特定人際關系,是貫穿于整個醫 療活動過程中,并在較大程度上決定了醫院服務質量的特殊 交往過程,它是醫療人際關系的核心。 20、 醫患關系的一般特征:社會性、歷史性、客觀性 21、 醫患關系的特殊性:目的的專一性、知識的不對稱性、特殊的親密性。 22、 醫患關系的特點:支持、寬容、巧妙地利用獎勵、拒絕互惠。 23、 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的3個特點: 學科的綜合性和交叉性、技術與管理的雙重屬 性、社會性與實踐性。 24、 臨床預防:即個體預防,在臨床場所由醫生等臨床醫務工作者向病人、健康人、無 癥狀者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等一體的綜合性服務。 25、 預防的六個層次:無危險階段、出現危險因素、有致病因素、癥狀出現、體征出現、 勞動能力喪失。 26、 臨床預防的內容:健康教育、咨詢、篩查、免疫接種、化學預防、危險因素評估。 27、 生命周期按世界衛生組織劃分:圍生和嬰幼兒期、青少年期、成年期、晚年期。 28、 現況調查:研究特定時點或期間和特定范圍內人群中的有關變量與疾病或健康狀況 的關系。 29、 普查:調查特定時點或時期、特定范圍內的全部人群(總體) 30、 抽樣調查:隨機抽樣,調查特定時點、特定范圍人群的一個代表性樣本,以樣本統 計量估計參數所在范圍。 31、 普查的優點:較全面地描述疾病的分布和特點;提供疾病的流行因素或病因線索; 普及醫學知識;早期發現目標人群的全部病例。缺點:工作量大,費時間、人力、成本高;易重復或漏查,資料較粗糙;不適用于患病率低、無簡便易行診斷手段的疾病。 32、 抽樣調查的優點:省時間、人力和物力;調查范圍小、工作細致。缺點:調查設計、 實施和資料分析較復雜;不適用于變異較大的資料;不適用于患病率低的疾病。 33、 健康教育的四大基石:營養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運動健康教育、預防健康教 育。 34、 全科與專科的聯系:各司其職、互補與互助、接力棒式服務。 35、 家庭的定義:在同一處居住的靠血緣、婚姻或收養關系聯系在一起的兩個或更多的 人所組成的單位。 36、 家庭的外在結構:核心家庭、擴展家庭、其他家庭。 37、 家庭的內在結構:權力結構、家庭角色、家庭的溝通類型、價值觀。 38、 家庭的權力結構:傳統權威型、工具權威型、分享權威型、情感權威型。 39、 家庭的功能:撫養和贍養、滿足感情需要、滿足生殖和性的需要、社會化、經濟功 能、賦予成員地位。 40、 家庭生活8個周期:新婚期、第1個孩子出生、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青少年、 孩子離家創業、父母獨處(空巢期)、退休。 41、 家庭內資源:經濟支持、維護支持、醫療處理、愛的支持、信息和教育、結構支持。 42、 家庭外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宗教資源、經濟資源、教育資源、環境資源、 醫療資源。 43、 家庭生活壓力事件:家庭生活事件、個人生活事件、工作生活事件、經濟生活事件。 44、 常見的家庭危機:意外事件引發的危機、家庭發展伴隨的危機、與照顧有關個危機、 家庭內在結構造成的危機。 45、 以家庭為單位照顧的方式:一般性照顧、家庭咨詢、家庭訪視、家庭病床服務。 46、 家庭訪視:評估性家訪、連續照顧性家訪、急診性家訪。 47、 雙重效應:一個醫療行為可以產生兩重效應。一個是為達到治療疾病或保全生命目 的有意的直接的效應,另一個是可以預料而無法避免的,并非有意的但有害的間接效應。 48、 社區診斷的目的:是發現社區的衛生問題及其原因,辨明社區的需要,并了解社區 資源及解決衛生問題的能力,從而提供符合社區需求的衛生計劃。 49、 全科醫學產生的背景:疾病譜和死因譜的變化;人口的老齡化;醫學模式的轉變; 衛生費用的上漲及衛生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利用;家庭結構的變化。 50、 社區構成的要素:具有某種社會關系的一定數量的人群、一定范圍的地域、一定的 生活服務設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一定的社會制度和管理機構。 51、 COPC的定義:是指在基層醫療服務中將以個人為單位、治療為目的基層醫療和社 區為單位、重視預防保健的社區醫療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即在基層醫療中,重視影響社區人群健康的相關因素,把醫療照顧的范圍從單一的臨床治療擴大到社區層面來提供相應的照顧。 52、 COPC的基本要素:有一個具體的實施機構、目標人群及其相應的服務措施。 53、 COPC的實施步驟:確定社區以及目標人群、評價目標人群的健康狀況,確定社區 主要健康問題、確定需要優先解決的健康問題、制定社區干預計劃、計劃實施、效果評價。社區衛生診斷:是運用社會學和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發現和分析社區主要健康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并對與這些問題有關的社區衛生服務的供給與利用情況進行分析,評價社區資源現狀,提供優先干預項目,為科學地制定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規劃提供依據。 54、 篩查:是指采用快速、簡便、經濟的檢查方法,從無癥狀的人群中發現可能患病的 人。 55、 社區康復:是指在社區即城市的街道、農村的鄉、村的層面上采取的康復措施,這 些措施要求充分利用和依靠該社區的人力資源,包括殘疾人身體及其家屬和所在的社區力量進行殘疾的預防和康復,尤其對功能障礙患者提供基層醫院所具備的康復療法,鼓勵指導患者進行醫院外康復訓練。 56、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活動,使人們自覺地采納有 益于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并對教育效果作出評價。 57、 患者教育的原則:科學性原則、針對性的原則、合理性的原則、通俗性的原則、多 樣性的原則、激勵性的原則、患者家屬參與原則。 58、 患者教育的途徑:候診教育、門診咨詢教育、健康教育處方、隨訪教育、住院教育、 專題講座與學習班、社會性健康教育。 59、 開展患者教育的意義:體現全科醫療人性化服務的特點、實現全科醫療連續性服務 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早期發現疾病的征象,做到盡早預防、有利于醫患關系的改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60、 為什么稱全科:全人照顧(身、心、靈)、全家、全體居民、全方位、全過程、全 面、全學科。 61、 患者知情同意應具備的條件:患者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患者有同意的合法權利、患 者有足夠的理解能力、情緒穩定等、深思熟慮與家屬商量過。 62、 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則:有利于患者原則和不傷害原則;尊重患者自主性原則;知 情同意的原則;公正原則;講真話和保密原則。 63、 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對象:自身;醫務工作者與醫學科學的關系;醫務工作者與社會 的關系;醫務工作者與人的關系。 64、 知情同意的倫理條件:提供信息的動機和目的完全為了患者利益;提供讓患者作出 決定的足夠信息;向患者作充分必要的說明和解釋;不與他人和社會利益沖突。 65、 醫務工作者與患者之間的關系:賜舍恩惠型;金錢交易型;友好合作型。 66、 醫務工作者之間的關系:排斥對立型;謀生協作型;志同道合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