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 / 文
春節放假幾天晨霧也給自己休息了幾天沒有上網。今天上網看看,發現在晨霧的文章《海淀理科排名680可報什么學校?》后面跟了三篇來自同一網友家長(或考生)的評論,對晨霧關于平行志愿的理解提出質疑(注:楷體字是網友引用晨霧的話):
[匿名]新浪網友2008-02-10 00:30:04 晨霧老師確認一下你對平行志愿的理解吧。 我個人覺得這個是很安全的一個方式,因為他的平行完全是分數優先。 “在平行志愿中,如果一個考生被學校提檔又被退檔,這個考生填報的其他志愿也就作廢了” =========
感覺這個就是胡扯,比如你第一是清華,你600分,現給清華,清華人數還不夠,但是因為你的專業都是很好的專業而且不服從調配。所以你被踢了出來。 于是你就被扔進第二志愿北京大學(如果北京大學你的分數夠了,那么就被北京大學錄取)。如果北京大學不夠,繼續扔到第三志愿,比如人民大學。 無論你被退檔多少次你都比599分的完全優先。如果人民大學不夠繼續退檔,然后進入第四志愿的學校。 [匿名]新浪網友2008-02-10 00:42:05 第一個問題您理解的完全正確。能理解這個問題,就等于理解了平行志愿的退檔風險。這就是平行志愿與中考志愿最大的不同。中考不存在退檔問題,而對平行志愿來說,只要存在提檔比例,存在各專業報名人數的不平衡,存在某些專業對考生的特殊要求,退檔問題就不可避免。退檔考生在本批次只有補錄機會了,如果補錄不成功,就只有下一個批次的機會了。 ========= 你的這個理解是根本錯誤的。平行志愿退檔也不影響第二和第三第四個志愿的。 比如某專業清華的600分,北大590。考生a599,第一志愿清華,第二志愿北大。考生B 598但是第一志愿是北大。 那么,仍然是A先進入北大,B要等到所有599分的都輪完了才開始錄取。 所以,填學校的時候,你可以依次填寫“清華,北大,交大,復旦”沒關系的。只要你能上任何一個學校的該專業的錄取線(包括級差)就OK了。前面的學校完全可以不服從調配,后面交大復旦保低才服從就可以了(或者只有最后一個服從都可以)。
[匿名]新浪網友2008-02-10 00:47:49 補錄是什么意思,依然以上面的例子來說。 就是你填了北大,清華,交大,復旦,個個錄取線都非常高,你一個都不夠,比如分數剛過重點線。那沒辦法,你只好掉檔,等待補錄。 而不是你第一個志愿掉下來就進入退檔(那還平行個屁啊?不就是和現在一樣了),平行志愿就是你退多少次都無所謂~~仍然是平等的競爭,分數優先。 所以,平行志愿的結果就是,所有的好學校的分數都非常高,而且絕對不出意外。 也適合冒險的人,比如清華北大你覺得懸但是有希望,沒關系,你可以清華北大一起填,后面留一個交大復旦保底。
讀了這些評論,晨霧首先感謝這位十分認真、有理性并且很有頭腦和邏輯性的網友家長(或考生),晨霧原打算在原評論后面跟些評論做解釋,但是在寫評論的時候發覺牽涉到一些投檔程序方面的基本概念問題,一兩句話說不清楚。
這樣一位理性網友家長居然在投檔程序這樣一個基本問題上也存在概念模糊的問題。說明還會有不少家長對這樣的問題搞不太清楚。
晨霧認為高招投檔程序的基本概念“掃盲”工作很有必要。我們的高三家長們做什么工作的都有,經歷孩子高考一般來說一生中只有一次,當自己都快成為高考“專家”了的時候,這些高考知識和概念也就再也用不著了。
況且我們的高三家長都經歷過孩子中考,中招的錄取程序與高招平行志愿的錄取程序有十分相似之處。所以高三家長初期在高招投檔程序方面存在一些概念疑惑一點都不奇怪。基于這些原因,再加上晨霧不久前向網友承諾過,在春節前后再出臺一篇討論平行志愿的文章,促成晨霧寫成了這篇文章與上述網友及其他網友討論。
上述網友家長對高招投檔程序方面存在的疑惑實際上并不是平行志愿方面的新問題,最主要的是沒有完全搞明白高招的錄取程序。無論是按照過去的志愿優先方式,還是按照即將實行的“類似平行志愿”方式,高校在錄取新生之前都先有一個提檔(或叫投檔)的程序。投檔和錄取是高招錄取程序中緊密相連的兩個不同進程:投檔和錄取不是同時進行的。投檔在先,錄取在后;投檔人數一般多于錄取人數。
根據教育部二○○八年一月十一日最新發布的《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中第39條規定:.
在統考成績達到同批錄取控制分數線的考生中,高等學校一般應在本校招生計劃數的120%以內,確定調閱考生檔案的比例,省級招辦按高等學校的調檔要求向其投放考生電子檔案。
從《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第39條看,08年教育部規定的投檔政策不僅內容沒有變化,甚至連文字上比07年都沒有變動(參見《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上海市今年實行十分徹底的平行志愿,2月4日上海市教委對實行平行志愿之后的投檔比例作出十分明確的規定:“實行平行志愿投檔后,為了保護考生的利益,減少投檔產生的退檔學生較多的矛盾,各招生院校一般應在本校公布招生計劃數的105%以內,確定調閱考生檔案的比例。”(參見《上海平行志愿投檔比例確定》)。而北京市所謂“類似平行志愿”的政策細節尚未出臺,我們還不知道投檔比例是多少。
但是,不管北京最終出臺的投檔比例是多少,晨霧認為:對平行志愿來說,只要存在提檔比例,存在高校各專業招生和報名人數的不平衡,存在某些專業對考生的特殊要求,退檔問題的風險就不可避免。
讀到這里,上述網友家長的三個疑惑應當都能解釋了。但是還顯得十分抽象,為了說得更明白具體一些,晨霧就順便將上述網友家長評論中舉的三個例子拿出來說明:
網友家長舉例一: “在平行志愿中,如果一個考生被學校提檔又被退檔,這個考生填報的其他志愿也就作廢了” ========= 感覺這個就是胡扯,比如你第一是清華,你600分,現給清華,清華人數還不夠,但是因為你的專業都是很好的專業而且不服從調配。所以你被踢了出來。 于是你就被扔進第二志愿北京大學(如果北京大學你的分數夠了,那么就被北京大學錄取)。如果北京大學不夠,繼續扔到第三志愿,比如人民大學。 無論你被退檔多少次你都比599分的完全優先。如果人民大學不夠繼續退檔,然后進入第四志愿的學校。
在網友家長的上述舉例中,存在三個誤解:
誤解一:將平行志愿中的志愿A、B、C混同于第一、第二、第三志愿。而平行志愿是沒有二、三志愿,志愿A、B、C都是第一志愿,否則就不叫平行志愿了。
誤解二:將志愿A、B、C的提檔與錄取混同為一個概念。
誤解三:將志愿A、B等掉檔混同于退檔。例子中這位考生所謂“因為專業都是很好的專業而且不服從調配,被踢志愿A清華踢了出來”,這叫掉檔不叫退檔,退檔是退不到志愿B的。只有在學校錄取階段才會考慮你的專業和是否服從調劑,在提檔階段只是將你的分數進行排隊,你的分數只要排在該校提檔人數最后一名之前,你就可以被提檔;否則,將從響應學校掉檔并按照A、B、C順序繼續走提檔程序。最后即使志愿A、B、C都掉檔(當然更談不上錄取了),也不叫退檔,因為電子檔案根本就還沒有進入任何高校,還在高招辦。還有,在同一批次里,退檔只能發生一次,不可能發生多次。而且退檔只能退到高招辦,不可能退到其它學校。那么,究竟什么叫退檔呢?
在此有必要將提檔和掉檔、錄取和退檔這兩對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說明一下:
提檔:在志愿A、B、C學校的提檔程序中,你的成績按志愿A、B、C順序夠上哪個學校的最低提檔線,你就可以被該校提檔。提檔時學校只看成績,不看你報的專業以及是否服從調劑。提檔后你的電子檔案即已進入該學校。提檔過程相同批次的所有學校是同時進行的。需注意的是,提檔不等于錄取,但是提檔后錄取的可能性已經非常大了。
掉檔:在志愿A、B、C學校的提檔程序中,你的電子檔案沒有被某所學校提走。掉檔一般意味著你的成績沒有達到該所學校的提檔分數線。掉檔不等于退檔。從某校掉檔的考生是不可能被該校錄取的,更不可能被該校退檔。
提檔和掉檔的關系:提檔和掉檔都是在投檔程序中發生的,不提檔即掉檔,二者必居其一,沒有第三選擇。另外投檔過程的操作主動權是高招辦。在志愿優先的方式,高招辦是優先按照考生填報某學校的志愿提交分數最高的那些考生向該高校投檔;在分數優先的方式(平行志愿),高招辦是優先按照考生的分數提交填報該校志愿分數最高的那些考生向該高校投檔。無論哪種方式,投檔人數都是根據該高校的招生計劃和投檔比例確定。
錄取:高校從已經提檔的考生中,經過仔細審核包括考生專業填報等各方面的條件,經過權衡之后,確定錄用考生名單的過程。錄取的考生肯定是已被提檔的考生,但已被提檔的考生未必都能被錄取(這就是存在退檔風險的根源)。
退檔:高校從已經提檔的考生中確定錄取考生名單后,由于某種原因未被錄取的考生檔案按照規定高校必須退回到高招辦,這個過程叫做退檔。退檔時學校必須向高招辦說明退檔理由。退檔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考生專業填報方面存在不妥,特別是不服從調劑的考生很容易退檔。教育部在高校的錄取過程中明確規定了62種退檔的具體原因,可參見《高考志愿退檔的六類理由》。退檔的考生也肯定是已被提檔的考生,但已被提檔的考生只有極少數會被退檔。
錄取和退檔的關系:錄取和退檔都是在錄取過程中發生的,不錄取即退檔,二者必居其一,沒有第三選擇。另外錄取過程的操作主動權是高校。無論在志愿優先的方式,還是在分數優先的方式(平行志愿),高校都對某位考生錄取與否有決定權。為了保護考生的正常權益,教育部規定高校在退檔時學校必須向高招辦說明退檔理由。高招辦有監督作用。
網友家長舉例二: 平行志愿退檔也不影響第二和第三第四個志愿的。 比如某專業清華的600分,北大590。考生a599,第一志愿清華,第二志愿北大。考生B 598但是第一志愿是北大。 那么,仍然是A先進入北大,B要等到所有599分的都輪完了才開始錄取。 所以,填學校的時候,你可以依次填寫“清華,北大,交大,復旦”沒關系的。只要你能上任何一個學校的該專業的錄取線(包括級差)就OK了。前面的學校完全可以不服從調配,后面交大復旦保底才服從就可以了(或者只有最后一個服從都可以)。
誤解:平行志愿不存在第二、第三和第四志愿。將志愿A、B、C的提檔與錄取混同為一個概念。但網友家長舉例二的敘述并非沒有可取之處,例如最后一段話則是完全正確的。如果將“退檔”換成“掉檔”、“第一、二、第三和第四志愿”換成“志愿A、B、C和D”、將“錄取”換成“提檔”,則整個例二都是完全正確并十分有意義(見下面,加黑字是置換了的):
平行志愿A掉檔也不影響志愿B、C和D的。 比如某專業清華的600分,北大590。考生a599,志愿A清華,志愿B北大。考生b598但是志愿A是北大。 那么,仍然是a先提檔北大,b要等到所有599分的都輪完了才開始提檔。 所以,填學校的時候,你可以志愿A、B、C和D依次填寫“清華,北大,交大,復旦”沒關系的。只要你能上任何一個學校的該專業的錄取線(包括級差)就OK了。前面的學校完全可以不服從調配,后面交大復旦保底才服從就可以了(或者只有最后一個服從都可以)。
網友家長舉例三: 補錄是什么意思,依然以上面的例子來說。 就是你填了北大,清華,交大,復旦,個個錄取線都非常高,你一個都不夠,比如分數剛過重點線。那沒辦法,你只好掉檔,等待補錄。 而不是你第一個志愿掉下來就進入退檔(那還平行個屁啊?不就是和現在一樣了),平行志愿就是你退多少次都無所謂~~仍然是平等的競爭,分數優先。 所以,平行志愿的結果就是,所有的好學校的分數都非常高,而且絕對不出意外。 也適合冒險的人,比如清華北大你覺得懸但是有希望,沒關系,你可以清華北大一起填,后面留一個交大復旦保底。
誤解:將志愿A、B等掉檔混同于退檔,進而認為同一批次可以退檔多次。同樣,我們將網友家長舉例三的文字中某些概念性用詞置換之后,這個例子就成為很有指導意義的一個例子:
補錄是什么意思,依然以上面的例子來說。 就是你填了北大,清華,交大,復旦,個個錄取線都非常高,你一個都不夠,比如分數剛過重點線。那沒辦法,你只好掉檔,等待補錄。 而不是你志愿A掉下來就進入補錄(那還平行個屁啊?不就是和現在一樣了),平行志愿就是你按照志愿A、B、C順序掉檔多少次都無所謂~~仍然是平等的競爭,分數優先。 所以,平行志愿的結果就是,所有的好學校的分數都非常高,而且絕對不出意外。 也適合冒險的人,比如清華北大你覺得懸但是有希望,沒關系,你可以清華北大一起填,后面留一個交大復旦保底。
網友在舉例三中對補錄的概念理解基本是對的。我們需要說明的是,在同一批次正常投檔和錄取程序結束之后,除了所有從志愿A、B、C學校全部掉檔的考生以外,所有被志愿A、B、C學校退檔的考生也都有資格和權利進入補錄程序。簡單地說在同一批次正常投檔和錄取程序結束之后,所有沒有被錄取的考生(掉檔的和退檔的)都可以進入補錄程序。參加補錄的學校一般是在本批次正常投檔和錄取程序結束之后仍沒有完成招生計劃的學校。
最后晨霧將平行志愿的退檔風險與志愿優先方式的掉檔風險進行一下比較:
晨霧在文章中提及并討論平行志愿的退檔風險,并不意味著平行志愿風險更大。
總體認為,平行志愿的風險對大多數考生和家長來說遠比志愿優先的風險小得多,對考生和家長在志愿填報時的要求也低得多。
更主要的是,平行志愿的風險考生和家長從心理上是容易接受的。
我們現在拿出平行志愿的退檔風險與志愿優先方式的掉檔風險中的最極端的例子來進行兩者的比較:
以一個平時成績優秀,排名能夠達到清華北大的水平的北京考生為例,考生考試發揮正常則進入清華北大。那么,在考生考試稍有發揮失常的情況下會出現什么情況?
在志愿優先的情況下,他最典型的志愿填報就是,一志愿:清華或北大,二志愿:北工大或首經貿(也有填寫外地的一所分數線比一本線高不了多少的學校)。考生的風險在于考試稍有發揮失常則一下跌入北工大。一分之差與清華北大失之交臂落入北工大幾乎每年都有發生。而他們二志愿根本就不敢報北航、北師這類學校(人家一志愿就錄滿了,報了也無法錄取)。這就是志愿優先方式最典型的掉檔風險。這種風險考生和家長從心理上是很難接受的,于是大量的復讀生由此產生。
在平行志愿的情況下(假設有四個平行志愿可填),他最典型的志愿填報就是,志愿A:清華或北大,志愿B:人大或北航,志愿C:北交或北科,志愿D:北工大或首經貿。假如他全部服從調劑,即使考生考試發揮失常也幾乎沒有風險(或稱是考生可以接受的風險)。結果將依照考生的實際考試成績,考生依次被人大或北航、北交或北科、北工大或首經貿接住。這種結果是考生容易接受的,這實際上還是屬于掉檔風險。
下面我們來談一下平行志愿的另一種風險:退檔風險和掉檔風險的極端例子。
例一是考生志愿ABCD還是填的上述學校,考試發揮極佳,但是志愿A想上清華的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專業(例如精密儀器)而沒有填寫其他專業和服從調劑,大有非此校此專業不上之心。志愿BCD的專業都填寫了服從調劑保底。但是考生卻忽略了自己有色盲限報精密儀器。雖然分數高被清華提檔了,但是因色盲退檔時,志愿BCD學校已完成投檔程序,考生填報的BCD志愿也就作廢了,連上北工大的機會都沒有了。他在一批次只剩下補錄的機會了。
例二是考生在考前對自己的考試頗具信心,大有非清華北大不上之心,四個平行志愿的填報梯度太小,志愿A:清華,志愿B:北大,志愿C:人大,志愿D:北航。而考試發揮失常,成績雖然還算不錯但仍低于志愿D北航的提檔底線而全部掉檔。他在一批次也只剩下補錄的機會了。
根據這兩個極端的例子,我們還可以想象一些其他類似的極端例子而加深對平行志愿風險形式的理解。極端畢竟是極端,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很容易避免的。
說到這里,我們對志愿優先和平行志愿兩種投檔方式的風險會有自己正確的看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