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肺阿膠湯 (阿膠散,補肺散) 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 阿膠一兩五錢麩炒 黍粘子炒香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馬兜鈴五錢焙 杏仁七個去皮尖炒 糯米一兩炒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后溫服。 【主治】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 【方論選萃】 明·吳昆:肺虛有火,嗽無津液,咳而哽氣者,此方主之。燥者潤之,今肺虛自燥,故潤以阿膠、杏仁。金郁則泄之,今肺中郁火, 故泄以兜鈴、粘子。土者,金之母,虛者補其母,故入甘草、糯米,以補脾益胃(《醫方考》)。 清·程應旄:痰帶紅線,嗽有血點,日漸成痿。緣肺處臟之最高,葉間布有細竅,氣從此出入,呼吸成液,灌溉周身,所謂水出高源 也。一受火炎,吸時徒引火升,呼時并無液出,久則肺竅俱閉。喉間或癢或瘡,六葉選日焦枯矣。今用阿膠為君者,消竅瘀也;用杏仁、 大力子者,宣竅道也;用馬兜鈴者,清竅熱也。糯米以補脾,母氣到,肺自輕清無礙矣.(《古今名醫方論》)。 清·汪讱庵:此手太陰藥也。馬兜鈴清熱降火,牛蒡子利膈消痰,杏仁潤燥散風,降氣止咳,阿膠清肺滋腎,益血補陰。氣順則不哽 ,液補則津生,火退而嗽寧矣。土為金母,故加甘草、粳米以益脾胃(《醫方集解》)。 近代·李疇人:鼠粘子利膈滑痰,佐以杏仁,究是泄肺、開肺之品,更兼馬兜鈴之苦降清肺熱,惟阿膠、甘草、糯米為補肺之品。乃 是治肺陰素虛而有痰熱、風溫壅阻其中者宜之。若全屬肺虛生熱,而胃氣不旺,谷食不多者,非所宜也。蓋兜鈴之苦異常,最傷胃耳,名 為補肺,實瀉肺多耳(《醫方概要》)。 【近代驗證】 例一 丁甘仁治肺癆案(選自《丁甘仁醫案》)。 馮右,咳嗆兩月,音聲不揚,咽喉燥癢,內熱頭眩,脈濡滑而數,舌質紅苔薄黃。初起風燥襲肺,繼則燥熱傷陰,肺金不能輸化,津 液被火煉而為稠痰也。諺云,傷風不已則成癆,不可不慮!姑擬補肺阿膠湯加減,養肺祛風,清燥化痰。 蛤粉炒阿膠二錢 蜜炙兜鈴一錢 熟大力子二錢 甜光杏三錢 川象貝各二錢 瓜蔞皮三錢 霜桑葉三錢 冬瓜子三錢 生甘草五分 胖大海三枚 活蘆根一尺去節 北秼米三錢包 枇杷葉露半斤代水煎藥 二診:咳嗆減,音漸揚,去大力子。 三診:前方去胖大海,加抱茯神三錢,改用干蘆根,計12帖而愈。 例二 陳開基治慢性支氣管炎案(選自《黑龍江中醫藥》1986年第4期) 患者胡某某、女、48歲、1979年3月8日初診。 主訴:咳嗽已十余年,近兩年來病情加重,現咳嗽胸部隱痛,多呈持續性干咳,有時吐少量干痰,間或痰中帶血,咳嗽以夜間及晨起 為重,咳嗽嚴重時一夜之間僅能睡上兩三個小時,伴有身熱盜汗,初時曾被懷疑為結核,經胸透及肺部拍片排除,舌質紅,脈細數,證屬 肺陰虧虛,痰熱內郁,肅降失常,治擬養陰潤肺,清熱化痰,理氣止咳,予補肺阿膠散加味,處方:真阿膠15克(烊化沖服),大力子10 克、杏仁10克,馬兜鈴10克、炙甘草6克、淮山藥10克,款冬花1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三劑。 3月11日復診:服上方后身熱盜汗停止,痰中帶血消逝,咳嗽胸痛減輕,夜間已能入睡。原方去地骨皮加熟地10克、百分10克,繼服12 劑而愈,一年后因感冒來院就診,述其咳嗽一年來未見復發。 【按語】 肺為嬌臟,畏寒畏熱,不耐邪侵。風火拂郁,肺金被灼,失其清肅之用,遂有咳嗽、喘促之作。錢氏此方,取牛蒡子疏風利咽,清熱 解毒,馬兜鈴清降肺火,杏仁肅肺化痰,三者相伍,散風火而助肺肅。阿膠、粳米、甘草,旨在補肺潤肺。以其標本兼顧,肺虛感邪者為 相宜焉。 附方一 月華丸 《醫學心悟》 天門冬去心,蒸 麥門冬去心,蒸 生地黃酒洗 熟地黃 山藥乳蒸 百部蒸 沙參蒸 川貝母去心,蒸 阿膠各一兩 茯苓乳蒸 獺肝 三七各五錢 用白菊花去蒂、霜桑葉各二兩熬膏,將阿膠化入膏內,和諸藥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日三次。 【主治】陰虛咳嗽,勞瘵久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