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這樣說茶的:“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的感覺。”
下圖是日照綠茶,清味非常類似碧螺春,茶是好茶。喝茶時,反復聆聽描述主佛普度眾生的音樂,無限慈悲感人至深。心內無數聽眾,五體投地洗耳恭聽。音樂從無中來向無中去,貫穿自己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一首樂曲,包涵整個宇宙的信息。一聽不會忘記,再聽心內振奮,三聽無限感激,反復聽會融進去。恭聽佛的心曲,人要如何珍惜!心神不寧,茶道無存。靜中驚天地,定里換乾坤。茶本世間俗物,茶美而心愈靜。因茶而忘俗,因心而忘茶,因道而忘心。鏡能照面,茶能照心。茶能承載人賦與的精神,人能領悟茶本身的內涵。品茶,是人與自然造化的良性互動。

建溪鐵觀音
茶是水寫的文化,不僅能洗胃,更能洗心。無論大隱于市,還是小隱于野,他們都要喝茶。趙州和尚教人佛法,曰吃茶去。茶不入禪,皆為俗事。禪不入心,皆為文字。拈花微笑,喝茶悟道。酒越喝越糊涂,茶越喝越清醒。品至清至潔的茶,悟至靈至靜的心。

夷仁名坊大紅袍 吃茶去,本是句日常用語,從趙州和尚嘴里說出來,就成為著名話題。同樣是茶,因人而異。萬物為人而生,人只可善用,而不可褻瀆上天的禮物。茶是水中至善,為什么不去喝,不去品,不去悟呢?

普洱
品陳年普洱,象杯鹿血,茶煙似畫,下喉如絲綢。人善待茶,茶也會善報人,更何況人善待人呢?先要救己,才能救人。救世必先救心,用水洗身,用茶清心。從古到今飲普洱的習慣,喝得唏哩呼嚕,悟到驚天動地。

臺灣福來運轉老茶王烏龍。
身心柔靜,品茶從入口到下腹的千般滋味,已然忘我。對茶的色香味,重視而不注重。道在人心,一不在口腹。身動而后心動,潤物細無聲。茶集美善一身,一肚衷腸訴于有緣人。沒有為她生命的綻放與逝去而感動流淚,就沒有明白茶的內涵之于人的意義。
紙簍里的詩稿,失而復得。字跡不甚明顯,圓珠筆差了些。因為有電腦很少拿筆寫字了。心是一念,與茶合一至為善。若再放下茶,心空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境由心生,喝茶可以暫時放下紅塵,使身心得以休整。誰也不愿先放松手里拔河的繩,心就一直緊繃。抓緊繩最終會得到什么呢?松開繩最終會失去什么呢?得失都只是一根繩。再笨的人都不會把自己的手腳綁起來,再聰明的人有時也會作繭自縛。眼里的廣闊不是因為天上的幾朵云,心中的空靈不是因為水中的幾片茶。分辨色香味的是眼鼻舌,沒有分別的是心,喝茶如喝水。

室外架爐煮茶,天地也不大,茶壺也不小。心中天地如壺,眼里壺象天地。大也可小,小也可大,隨意變化。一茶一水一壺,一人一景一物,都是同一來源。茶香水甜壺古,人靈景幽物雅。環環相連,一塵不染,可心洗心。明造化之理,享真正自由。茶中不變的,那就是道了。
花美在自然的色,茶美在自然的味。欣賞自然,如同贊美母親,一體相連。夜晚,萬家燈火,人們都在屋里看電視。我坐在朋友家的露臺上,喝茶聊天,仰望月亮的笑臉,星星的璀璨。一陣陣清風送來涼爽,也使烏云卷走了天上的美景。在城市,自然的名字叫奢侈。美難求易失,聚集精氣神泡出茶的色香味,一氣呵成。茶道,一個動作不多,一個動作不少。茶美,源于細微的積累。泡好茶修好心,人若成仙茶亦靈。茶如此利我們,我們如何利茶?敬天愛地,天人合一。
茶前應敬神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喝茶當學盧仝,“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開門七件事,雅俗共嘗,品味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