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誠大醫程莘農 程莘農是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出的首屆國醫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著名針灸學家。為世界非遺項目“中醫針灸”和北京市非遺項目“程氏針灸”的代表性傳承人。 幼承家教,拜投名師 程莘農,原名希伊,出生于江蘇淮陰(今淮安市)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0歲時,父親守“愿為良醫”的訓言,且認為醫能濟事活人,于亂世之中能求得安身立命之所,親自教讀《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脈訣》、《內經》、《難經》、《本草綱目》、《本經疏證》等中醫典籍,并給他取名“希伊”,希望他能像伊尹一樣“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根據這個名字,一位王姓世伯給他取了號“莘農”,取意“有莘之野”。 程莘農在16歲時,拜了淮陰當地最有名的醫生陸慕韓為師。打下了扎實的中醫臨證基本功,同時還繼承了陸氏治療內科、婦科、溫病的豐富經驗。 陸老去世后,只有19歲的程莘農于1939年開始獨立掛牌行醫。每日應診者常有二三十人,當時人均稱其為“小程先生”,并擔任了清江市(淮陰)衛生工作者協會秘書股股長。1947年獲得了中華民國考試院頒發的醫師證書。 程莘農1955年進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進修,被分配到針灸組,師從江南針灸名師李春熙、孫晏如教授。從此,他與針灸結下了不解之緣。 理論深厚, 強調理法方穴術的統一 程莘農認為,針灸要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貫徹理、法、方、穴、術的統一,即“緣理辨證、據證立法、依法定方、明性配穴、循章施術”,五者統一,方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首先,要緣理辨證 程莘農院士認為針灸治療疾病,雖不同于藥物,但選穴處方和施術手法,同樣離不開祖國醫學診療疾病的基本原則——辨證論治。 緣理辨證、據證立法,準確辨證是取得療效的前提。臨證時程莘農尤重視經絡辨證,他認為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來概括經絡病變的臨床表現以及經絡、臟腑病變時的相互影響,總結出病變表現時的一般規律,實現以病歸經,以經知臟,準確診斷。 程莘農認為只有熟記經絡循行,認清病候歸經,才能夠準確地進行經絡辨證。經絡循行和病候歸經在經絡辨證中具有重要作用。“有諸內必形之于外”,任何疾病都以其一定的“病候”表現于外,“經絡所通,病候所在,主治所及”,各經脈病候與其經脈、絡脈、經筋、皮部的循行分布特點密切相關。通過對病候進行分析,判斷病在何經、何臟(腑),據此進行處方配穴,或針或灸,或補或瀉。 在經絡辨證中,程莘農又最重視奇經八脈辨證。奇經八脈是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十二經脈密切聯系,對十二經脈氣血起著統率、聯合和溢蓄、調節的作用。因此,臨床中多經同病的復雜疾病狀態,多反應于奇經,奇經八脈辨證方法與規律,也就成為解決疑難問題的重要方法。 其次,要據證立法 臨床治病如攻城守地的戰役,治則治法則如同一場戰役中的戰略意圖,是大方向、大原則,法一立,則排兵布陣、選穴定方,一氣呵成,順勢而就,因此,臨床上治則治法具有高度的指導意義,既要明確,也要堅持,辨證益精,立法益明,治療益專,堅持守法治療,不宜輕易變更,因為治療疾病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慢性病更需堅守原方治療較長時間才能獲效,故臨床立法后,力求持之以恒,恒而有效。 在治法上,程莘農認為中醫針灸和中醫方藥一樣,治法都可以分為補、瀉、溫、清、升、降六法,而不僅僅是補、瀉和平補平瀉。 第三,要以法定方 在辨證的基礎上,按照擬定的治法,方能進行正確的處方選穴。 在處方選穴上,程莘農認為針灸臨床取穴的多少亦應以證為憑,循經選穴,以精為準,以適為度,以效為信。在取穴多少上,當以大、小、緩、急、奇、偶、復為原則,不能膠柱鼓瑟,故臨床取穴時,少則一二穴,多達十幾、二十穴。 第四,要明性配穴 因為程莘農一開始是大方脈,對于中藥的藥性有比較透徹的認識,后學習針灸,對腧穴與中藥、中藥處方與針灸處方做到了融會貫通。所以程莘農在臨床處方配穴時,常常將藥性比穴性,將用穴比用藥。 程莘農通過數十年臨床經驗的不斷積累,將腧穴主治與藥物功能理論做了相應探索和融匯貫通。例如:太淵養陰補肺,功似沙參;列缺宣肺止咳,功似桔梗、杏仁等等。 程莘農認為,不僅單味藥可比中藥,中醫方劑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則,與針灸處方配穴規律也有共同的理論基礎,例如:心腎不交的病人,方劑中選用交泰丸以交通心腎,其中黃連為君,肉桂為臣,而針灸可選取心經和腎經原穴,神門為君,太溪為臣達到異曲同工的目的。 第五,要循章施術 緣理辨證、辨證立法、立法處方的最終目的,是進行針灸治療。程莘農認為方便操作和快速熟練的進針方法,是成功的關鍵。深厚的書法功底和多年的針灸臨床經驗,使他逐漸總結出了一種易學、易教、病人痛苦小的毫針刺法,即“程氏三才法”。 三才法源于《針灸大全·金針賦》,程莘農對古代三才法進行了改進和簡化,形成了“三才進針法”。三才,取意天、人、地三才,即是淺、中、深,進針時分皮膚、淺部和深部三個層次操作,先針1~2分深,通過皮膚的淺部,為天才,再刺5~6分深,到達肌肉為人才,三刺3~4分深,進入筋肉之間為地才,然后稍向外提,使針柄與皮膚之間留有一定間距。如此進針,輕巧迅速簡捷,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得氣迅速,一則減少患者的疼痛,二則可以調引氣機之升降。進針講究指實腕虛,專心致志,氣隨人意,方使針達病所,氣血和調,正勝邪去。 施針者采用指實腕虛運針法持針、運針,采用三才進針法針至穴位的相應部位,同時施以輔助行氣催氣手法。程莘農在常用的循、捏、按、彈、刮、搖、顫等多種輔助行氣手法中,選擇了震顫法,即進針至天、人、地部后,手不離針,施以快速震顫手法,針體可直立,亦可順經或逆經,以明補瀉或催氣速達病所,這種“震顫催氣法”使一次得氣率達到了80%以上。得氣后,如需進一步施以補瀉手法,則手指在離開針柄的一瞬間,施以飛旋動作,拇指向前為補,拇指向后為瀉,稱為“飛旋補瀉法”。 指實腕虛運針法、三才進針法、震顫催氣法和飛旋補瀉法,看似一個動作,實為四步連貫操作,一氣呵成,快速有效,也成就了程莘農在臨床上“快針”的美名。由于具有快速無痛、沉穩準確的優點,臨床深受患者好評,也吸引了不少國內外的學者前來學習。 不搞玄學,以事實說話 程莘農在中醫針灸臨床時,強調要在中醫經絡理論等基礎理論指導下進行辨證、立法、處方、選穴,強調理論結合實際,以事實為依據,對中醫針灸、經絡腧穴進行研究,不搞玄學。 在中醫基礎理論文獻研究方面,“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去偽弘真”是程莘農文獻研究的一個鮮明出發點。比如,他在研究《內經》時,重點對《內經》運用針灸治病的情況,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 《內經》中有針灸處方412個,這就證明了徐靈胎所說的:“'靈素’兩經為針法研者,十之七八,為方藥研者,十之二三。”確實不謬。而在對《內經》中的這400多個針灸方子進行分析之后,發現以循經取穴的為數最多,其次是以痛為俞的處方、專病專方和對證專方,其余均不足10個。在循經取穴的處方中,由于經脈的循行、功能,經脈與相應臟腑的連屬,以及經脈之間的陰陽表里等關系,故又有各種不同的取穴配伍形式。在循經取穴的處方中以取單經的為數最多,在取單經的處方中又以取本經的多。在取多經的處方中,以除表里經和同名經而外的兩經或兩經以上同用的為數最多。 再對《內經》所收的針灸處方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根據取穴配伍方法不同可分為兩類,其中循經取穴的處方又有不同的取穴配伍形式,可見《內經》的針灸處方是靈活多變的。 在文獻研究方面如是,在中醫經絡學研究方面,程莘農更是注重客觀事實,以事實來證明經絡的存在和經絡的循行路線、腧穴的定位和主治作用。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程莘農即開始對經絡展開研究,在對中醫經典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開展臨床經絡敏感現象的研究。他在解放軍262醫院的協作下,完成的“體表循行81例研究”是我國早期經絡研究的佳作之一。將測驗的64例經絡感傳路線和《內經·經脈》篇對照,其循行路線基本和《內經》一致,專家將其研究報告論證后,得出了經絡是客觀存在的結論。 上世紀70年代,他開始主持循經感傳的研究工作,證明了循經感傳的體表循行路線與古典醫籍記載基本一致,為經絡的存在首次提供了結果明確的客觀證明,引起國際學術界的極大震動,并為現代生物學理論提出了新的課題。上世紀80年代起,程莘農主持了由衛生部牽頭的、全國幾十所院校和單位參加的“循經感傳和可見的經絡現象”的研究。從人群普查、各種生物學指標研究以及現代物理學(如聲、光、電、熱、磁、核等)研究等方面進一步證明了經絡的客觀存在。 “八五”期間,經絡研究又被國家科委列為國家重大基礎科研攀登計劃,程莘農被國家科委聘為首席科學家主持該項研究。 在腧穴研究方面,他積極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標準“針灸穴名”研究工作,對腧穴的名稱、意義、部位無不一一考核。程莘農根據其研究成果與著名針灸學家楊甲三教授合作撰寫出《經絡、腧穴研究》、《十四經穴點穴法》,后者被拍攝成電影,于1985年由科技電影廠攝制發行,并獲衛生部科技二等獎。 弘揚針灸,讓針灸走向世界 20世紀90年代針灸在國際上影響力迅速提升,也是程莘農在國際舞臺最活躍的10年。許多國外機構都聘請他。凡是對針灸發展有利的事,程莘農都盡力去做,心中只有一個信念——走出去,傳揚針灸。 他奔走于國內外,或是講學,或是考察,或是開會,或是應特別邀請出診,他的足跡遍布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德國、日本、菲律賓等數十個國家。所到之處,便是他傳揚針灸的舞臺。 程莘農積極倡導和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針灸腧穴與部位》規范化工作,對腧穴的名稱、意義、部位等一一考據,對循行次序穴名的排列以及部位的確定等,在不同的國際研討會陳述己見,主張創新,反對異化。據程莘農回憶,有一次在日內瓦,有30多個國家的學者參與的一次會議中,爭論激烈,程莘農對一個代表小視中國的言論給予了有力回擊,最后贏得了多數代表的贊同。 大醫精誠 改革開放之后,程莘農的臨床工作更加繁重。每天6點就開始給病人看病,往往等到8點鐘別的大夫正式上班的時間,他已經完成了幾撥病人的治療。那時候,他每個上午的門診量就能達80多人次。程莘農在數十年的從醫生涯中,診治患者數十萬人次,累積的病例單張摞起來與身高相齊。 程莘農以“大醫精誠”為座右銘,畢生重視醫德修養,認為“天下萬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統于德,無才故不得以成德,無德以統才,則才為跋扈之才,實足以敗,斷無可成。”他對病人態度和藹,診療細心,一針一灸均親自操作,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常能力起沉疴。 程莘農將自己寶貴的針灸學術經驗,通過師徒傳承、家族傳承、院校傳承、工作傳承、培訓班傳承和國家指定學術傳承等方式,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了數以千計的學生弟子們。以程莘農為代表的程氏針灸,在2010年成功入選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程氏三才法,是程氏針灸的技術基礎,在此基礎上,程氏針灸的傳人根據自己的個人興趣不同,在程莘農指導下,分別在不同領域,使程氏針灸的診療技術得到了拓展,充實了程氏針灸的學術內涵,形成了“程氏消渴三調法”、“程氏養血潤明法”、“程氏四關調神法”、“程氏四步調經法”、“程氏強體增視法”、“程氏五技祛痛法”等程氏特色診療手段和技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