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梅與杏、李桃同科,早春開花。原始梅,花五瓣,后經人工培育的品種很多,也有復瓣的;色彩有白、脂紅、粉紅、豆綠、黃等,唐人畫梅多作配景,五代始成為獨立的題材,以后畫法也多樣化,如滕昌祐勾勒著色法,徐崇嗣丹粉點染法(沒骨法)、崔白點墨法、楊補之畫圈法(畫白梅),元代至今,文人學士大都屬后兩種。一、枝干 梅的枝干,既梅之骨格,或疏而嬌,或繁而勁,或老而媚,或清而健,這要取決于畫家的立意,決定畫面的構圖。梅的姿態,也決定畫面是否優美。梅樹長壽(今仍在開花的有唐代、宋代的梅樹),木質堅硬,百折不撓,又比較耐寒,因此又被文人喻為君子。這也是文人畫梅的立意和主要表現的內涵之一。 畫梅的枝干,筆毫須硬健(如石獾、大蘭竹),用墨老干宜淡,枝叉宜濃,新梢再淡,其格所謂體要古、干要怪、枝要清、梢要健。畫老干,行筆宜頓挫或揉或顛,其形有折(方)、有彎(圓)、有直,如蛟龍騰云。先出枝,后出梢,有前后有左右,有仰有俯;落筆有輕重(虛實),行筆有快慢,出枝有長短,穿合如“女”“安”;老嫩分澀滑,用墨有濃淡,發枝需要實,過枝反宜虛,秩序有主輔,少數也背叛,疏密也重要,千萬別忘掉。二、花 梅花開五瓣,面向四方,有合有展,有疏有密,攢三聚五;花小且碎,不可太散;片片有濃淡,朵朵有深淺;前枝花要實,后枝花宜虛。具體講,點花(沒骨法)選用白云筆,用筆法處揉進少量的色或墨,色墨不宜濃,要少蘸勤蘸,方使每一朵、每一瓣都有深淺、有韻味,注意花瓣的大小方圓與虛實;一般都從花的邊緣落筆,向花心畫,外實內虛。梅干無花,著花在梢,枝條交叉處宜用花協調關系;勾花宜用小狼毫,用淡墨,花瓣要圓中帶方。用濃墨或胭脂點花托花柄,勾畫花蕊;花托用三四個連動的小點,花柄如丁狀;花蕊要細而有力,外圈不要太圓齊。最后在較老的枝干上點畫苔、刺,以破圓滑,使枝干更蒼;梅花較碎,不要畫散了,不要畫成一大片,最好是在與花形成斷斷續續、疏疏密密的一條曲線,這樣看上去畫面有律動感。 總之,具體到一幅畫的畫法,還是要根據畫家的立意而定,意境決定畫法,如:作臨崖傍水,宜枝怪花疏,有含苞半開之態;作臨風帶雪,宜干老花稀,有低回偃折之勢;作停霜映日,宜花細香舒,有森空峭直之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