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做父母看成一項職業的話,那當代的父母可能是所有社會職業中最具學習動力和投入意愿的。從之前泡在各大母嬰社區,到如今訂閱各種育兒賬號,每天不間斷地汲取著各種親子育兒的知識、方法和技巧。 但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困惑,那些育兒經在讀的時候感覺很激動,覺得十分在理自己要試試看,但在自己想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時,卻往往會失望地發現,要么沒啥效果,要么可能起到了反作用,更有甚者會覺得自己越來越不會育兒了。 為什么那些看上去讓你激動的育兒經,卻無法轉為為你有效的行動呢? 育兒的關鍵不是方法技巧而是父母本身的人 一位母親,女兒小學三年級,期末考試前,女兒竟然失眠了,不過成績出來還是不錯。在討論失眠原因時,母親有些焦慮,同時對自己又頗滿意地說:“我從沒有給過女兒學習上的壓力,我總是告訴她,考不考第一沒關系,只要認真努力了,考試結果不重要,不知道她為什么會這樣?”母親剛說完,沒想到坐在旁邊的女兒一下子哭了,“媽媽,我上次考的不好,拿回家卷子時,你很生氣的樣子,都沒有說話,嗚嗚嗚嗚……”母親怔住了,疑惑地安撫女兒說:“我有嗎?媽媽沒有吧,我怎么不記得?”女兒聞聽哭得更兇了。 怪不得家庭治療師在向來訪家庭播放家庭治療過程中的錄像時,父母們常常會驚詫于自己面向孩子的表情是那樣的悲傷、生氣、甚至拒絕,身體姿態是那么僵硬,說話的語氣如此傷人……這一切和想象中的自己是一個溫柔有愛、循循善誘、盡心盡力的父母形象如此不同,竟然難以合上張大的嘴巴,禁不住問一句“那是我嗎?” 上述案例中女孩的媽媽非常愛學習,讀了很多育兒書籍,學習了很多育兒經。然而,如果缺少對自己的反思和覺察,只想著教育孩子卻忘了自我成長,就可能只學習了方法,卻沒有真正學會使用,有時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反倒會起到反作用。 育兒方法只有和人合二為一,才可能達到理想效果 如果只是讀了各種育兒技巧和方法,但沒有真正內化為內心的一部分,那么應用時一定會有分裂的表現。孩子覺察到這些矛盾的信息一般會很困惑,到底哪個才是“媽媽”呢?通常,孩子會選擇自己感受到的信息,而忽略媽媽所說的信息。顯然,應用會失效。 除此之外,還可能傷害到親子關系。孩子看到內外不一致的父母,使他難以真正信任父母。信任關系受到損壞,教育和引導就變得十分艱難。因此,很多教育方法被當作萬能藥一樣,直接拿來使用時,卻可能起到相反作用。 正如著名的兒童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所言:從來沒有嬰兒這回事,嬰兒的背后總是站著母親。通俗地理解即:兒童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透過兒童的表現,我們總能看到其來自父母或家庭的影響。另有兒童依戀的研究者也認為,只有關系中的兒童,沒有孤立的兒童。其說法雖然不同,但意思相似,都是強調親子關系的重要性。 因此,方法必須與人匹配,才會達到最好的效果。所謂的人劍合一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要善于從孩子身上反觀自身 我們絕大部分做父母的,都會有自己的盲點和未發現的部分。然而,越是未發現的部分往往對孩子的影響越大,因為不知道所以任其妄為也渾然不知。我認為這恰恰是養育孩子最難的地方,同時也是最有意義的地方。 難就難在自知并不容易。作為一名學習了多年心理學專業,又因為心理咨詢師職業的要求,做過很長時間個人體驗(心理咨詢師接受咨詢)的專業工作者,面對孩子時,仍然有很多未被發現的部分在偷偷地影響著孩子。 兒子有時忽然冒出的一句令我詫異的話,當我條件反射式地想要表達反對時,我忽然意識到那句話很熟悉,那不是從我這學來的嗎。有時看著兒子說話的口氣,生氣時的表情和言行,我常常會驚訝那不是我嗎?我最不愿意看到,或者最想改變的那些部分,被兒子忠實地表達了出來。不由得一次次啞然。 孩子促使我們反觀自身并獲得成長。養育兒子的過程,我才更深刻地體會到,完美的育兒專家一定是沒有做過父母的人。只有做了父母,才能真切地體驗到與孩子的真實互動中,通常會激起我們一些強烈的正面情感,也會激起一些強烈的負面情緒體驗,我們期望呈現給孩子的和實際呈現的往往并不一致。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我們都是用整個人在影響孩子,而不是我們一廂情愿的某一部分。 現實中往往通過孩子的一些問題行為或異常表現,倒逼父母開始反觀自身,從而得以機會開啟自我成長之路。我認為這是孩子送給父母最珍貴的禮物,它是孩子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帶來的,如果我們能夠接收到并珍惜這個發現自己的機會,那也是孩子最大的福份。 父母的自我成長才是終級育兒之道 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我經歷過很多這種自我覺察的時刻,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的自我成長才是終級的育兒之道。 也正因為此,擁有專業知識,并不代表養育的孩子就一定多么優秀和卓越。父母學習專業知識的目的,除了幫助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更重要的是要自我成長。 雖然自知不易,只要真心愿意面對,就可能一步步獲得成長。然而,如果父母拒絕看自己的內在,只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那一定無解,至少無正解。因此,提高自我覺察力,意味著要對自己開放,對自己的內心深處開放,放下對自己一些固執的僵化的自以為是的認識。 一些僵化的信念:“我從不表里不一;我是一個好人;我不是一個好媽媽;我是一個好媽媽;我從來沒有做過對不起別人的事;我是完美的;我很懂孩子;我學習很多專業知識,我不可能錯;我很堅強;我是一個特別不在乎成績的父母”等。 只有這樣,父母才可能有契機去接觸到那個不一樣的部分,得以擴展自己的豐富性,變得靈活、有趣味。 否則,這樣的機會即使無數次出現,也不會有任何發現。當然,這樣的代價就是孩子通過自己來表達父母的不愿意面對的潛意識。(紫藤親子育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