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縣為還原中國四大古城之一的徽州古城舊貌,于2009年4月啟動修復徽州府衙,主體工程目前己完成,全部修復工程將于年底完工并對外開放。屆時徽州府衙將成為展示古徽州歷史文化的集中地,海內外游客將能體驗感受到“知府斷案”的場景。 徽州府衙是古徽州府的象征。徽州府衙歷史地段位于歙縣城區的核心地帶,是《歙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四片歷史文化街區之一。徽州府衙修復參照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載的《府治公廨圖》進行。項目建設范圍約為2.4公頃,總投資1.6億元。

歙縣自秦建制以來,歷為郡、州、路、府所在地,千年以來就是府縣同城,直至近代才告終結,是古徽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它與四川閬中、云南麗江、山西平遙被史學界并稱作當今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其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徽州府衙一直是歙縣這個徽州府城留下的諸多文化遺存之一,直至上世紀80年代,古老的徽州府衙被人為拆除,并在原址上興建了新的縣政府大樓。 徽州府建置于888年,其府衙歷經數次擴建,到明代中期“規模宏敞、氣勢雄正、聿成偉觀”,達到格局最完整、規劃最恢宏的歷史時期,在建筑、史學界素有“徽州故宮”之稱。2009年4月11日,徽州府衙奠基開工,拉開了修復工程序幕。 徽州府衙大堂結構中有大小木構件一萬多件,其中落地柱近30根,最大直徑70.2厘米;冬瓜梁100多條,最大直徑96厘米、4噸多重。府衙大堂所用木料全部從馬來西亞進口,這種木料俗稱山樟木,學名冰片香,其自身香味具有防蟲防腐功能。
徽州府衙長達137米,為三進式建筑,修復分兩個部分,保存完好的晚清建筑將全部保留,新建部分則按明代中期風格復原,連磚瓦的尺寸也按當時的規定定做。徽州府衙的修建,將嚴格按照明代中期的徽派建筑風格,進行工藝復原,用的也是明代中期建筑所采用的材料、建筑工藝、建筑風格等,不會采用鋼筋混凝土建筑模式。
徽州府衙分別有儀門、月臺、正廳、穿堂、正堂、后堂、知府廨等建筑。徽州建筑已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藝術精髓會全面應用于徽州府衙。新建的徽州府衙將全面展示徽派建筑技藝,將爭取成為徽派建筑的巔峰之作。
游客進入修復后的徽州府衙,會看到府衙建筑群依中軸線而成,就和故宮一樣。在這個建筑空間里,“照壁、承宣坊-旌善亭、申明亭-南譙樓、中心廣場-儀門-戒石碑亭-正堂-后堂-宅門-宅前堂-宅后堂-清心閣”等依次而落。核心軸線把各個半開放型小廣場串連起來。
徽州府衙區域內還會建徽州歷史主題博物館,包括徽州名人館、地方歷史館、徽州書畫館、徽州傳統工藝館、徽州民俗館等。主題展館和府衙建筑為載體,展示徽文化,包括以府衙文化為核心的徽州歷史、徽學、徽州民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