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平,路難行——平足癥骨外帥田爸2014-12-30 19:42:29 平足癥:亦稱為扁平足,主要是由于形成足弓的結構發育不良及各種損傷和勞累所致。 高危人群:多見于青少年,女性多于男性;遺傳因素、先天性足骨畸形;足部外傷或慢性勞損;肥胖、年老;以及走路姿勢不良(外八字、X型腿等)、長期穿硬底鞋;以及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 臨床表現與危害:大多數扁平足沒有癥狀,只是奔跑時易摔倒或扭傷;有明顯臨床表現的主要為以下兩類: 1.姿勢性平足癥:為初發期,足弓外觀無異常,但行走和勞累后感足疲勞和疼痛,小腿外側踝部時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腳背可有腫脹,站立時,足扁平,足外翻;經休息后,可恢復正常。 2.痙攣性平足癥:好發于青壯年,部分由姿勢性平足處理不當發展而來。主要為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嚴重,可呈八字腳步態。足內、外翻和外展活動受限。即使經較長時間休息,癥狀也難改善。部分病人可繼發腰背痛及髖、膝關節疼痛。 治療:本病重在預防,大多數病人不需藥物治療,主要進行足部肌肉功能鍛煉,足部矯形等;若非手術治療不能解除疼痛,且影響負重行走和穿鞋的中、重型扁平足病人且年齡>10歲者,應進行手術治療; 日常預防: 平足患者不宜穿有跟的鞋,包括中跟鞋和坡跟鞋,建議穿矯形負跟鞋,即前高后低的鞋子; 有先天性平足或遺傳傾向者,幼年起即應鍛煉小腿和足部肌肉,增強其肌力,同時減少負重過度或防止疲勞;可以在沙灘或草坪上赤腳行走; 每天臨睡前最好用熱水浸泡雙腳10~15分鐘,浸泡后立即作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加快足弓的疲勞恢復; 另外還有減輕體重,減小足部負重;當疼痛急性發作時,暫時停止活動,適當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緩解癥狀;在醫生指導下,也可以穿用平足矯形鞋或鞋墊。 足部功能鍛煉: 腳趾朝腳底彎曲,前后仍著地,保持數秒; 腳下放一小毛巾,用腳趾撿起,換到另一側腳前,如此重復; 通過腳趾運動,將毛巾褶皺; 腳下放一圓柱狀物品(如小酒瓶或乒乓球),用腳將其前后滾動; 腳尖離地,腳趾彎曲; 一腳放于另一腳之上,相互做抵抗運動; 坐位鍛煉:抬起臀部,腳尖由前往后滑動;雙手握住踝關節,盡量使雙腳外展;然后內收,如此芭蕾式運動; 二 矯形鞋。平足矯形鞋的作用是矯正重力線的位置,是使重力線偏離足弓,減小對足弓的壓力。要求是鞋底內厚度側稍高于外側,使腳外側受力多一些,降低內縱弓的壓力。 三 足弓墊。放在普通的鞋內使用,但目前爭議很大,需個體化使用。 四 手術治療:方法有肌腱移位、韌帶緊縮等軟組織手術,也有跗間關節融合,三關節固定和跗骨截骨等骨性手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