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排除各種空想思潮的干擾,平心靜氣地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看問題,人們就會發現,現階段實際上是迄今為止中國發展速度最快、經濟最繁榮、政治最民主的歷史時期。當然,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分配不公、貪污腐敗、摻假使壞現象時有發生,但這也是這個階段不可避免的伴生現象,是現代化固有的陣痛。 人們的不滿情緒是隨著精神負擔的減少而不斷增加的,這是社會進步加快的一種標志 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使經濟獲得了迅猛發展,同時,也使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日益民主的社會氛圍逐步形成了。人們言論的自由度變大了,眼界更開闊了;同時,看不慣的事情也更多了,人們對壞事物的容忍度也就更低了。這就是說,人們的不滿情緒是隨著精神負擔的減少而不斷增加的。其實,一定程度上說,這種情緒不滿、思想多樣的狀態,本身就是社會進步加快的一種標志,是轉軌時期不可避免的社會歷史現象。 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上,那些善良而浮躁的人們,忽視了中國經濟社會矛盾的特殊性,也沒有準確地把握社會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性質。他們甚至沒有搞清楚誰是改革的對象,誰是改革的主體,但卻指望任何問題都靠變革來解決。這難免會讓他們一再失望。相當多的人對現狀不滿意,是可以理解的。 人們不能期望經濟社會發展能跨越式的突變,不能指望落實一個新的改革方案就會發生立竿見影皆大歡喜的變化 辯證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在這個時空轉換過程中,空間的問題要靠時間去解決。人們不能期望經濟社會發展能跨越式的突變,不能指望落實一個新的改革方案就會發生立竿見影皆大歡喜的變化。如果人的素質沒有提高,即使發現了金山,也會捧著金碗要飯吃!發展本身產生的階段性現象,只有靠發展來解決。改革都是為發展掃除體制性障礙,都不能代替發展,本質上都是對發展的追認。 在早期現代化時期,所謂發展,就是瓦解以個體勞動為基礎的舊私有制,建立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新私有制的過程。在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時代生產方式轉化的過程中,只要全社會綜合剩余價值率達不到100%,這個階段就沒有結束,剝削率將一直高于剩余價值率,即使改變了政權,也改變不了社會的封建資本主義性質。即使是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實現生產方式的基本現代化,也至少還需要一代人的時間,至于要實現社會結構的基本現代化,沒有幾代人的時間,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改革和革命的領域是上層建筑,目的是為發展開辟道路,即為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的轉變掃清體制性和思想性障礙。改革所能解決的是非對抗性矛盾,是利益關系自上而下的局部調整。改革就好像是為長大了的孩子更換衣服和鞋帽。改革是順應發展的要求不斷放寬尺寸,是局部更新。 在改革上出現的急躁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懂得發展和改革的辯證關系,片面強調了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之所以面對如此高速的發展,人們卻感覺它慢得不得了,是因為許多人不懂得發展為何物,把發展等同于發財,不知道現代化是把什么化成什么。這就像一個剛愎自用的家長,不斷給小朋友換上越來越大的服裝一樣可笑。人們在改革上出現的急躁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懂得發展和改革的辯證關系,片面強調了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陷入了空想主義泥潭。 只有上層建筑嚴重阻礙了經濟基礎的轉變,才需要改革,也才有改革的動力;只有上層建筑嚴重阻礙了改革,才需要革命性改革。中國近幾十年來,兩個時代生產方式的轉化,不僅沒有停滯,而且呈現越來越快的發展趨勢。這充分說明,發展的勢能還是大于發展的阻力。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改變了分工角色的農業勞動者已經達到2.6億之多,現代化農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在新的生產方式處于上升時期,即使是分配上吃了虧的人們,也趨之若鶩,熱烈歡迎。規模宏大的農民工潮正是中國這種發展態勢的生動寫照。這樣一種發展的態勢充分說明,社會正處于上升時期,社會結構、空間結構現代化的加速期正在到來。(作者為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會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