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 肩關節周圍炎手法 3. 2. 1 查體患者正坐,雙膝并攏,醫者位于患者后側,一手托住患肢肘部,另一手置于健側頸肩部,檢查肩關節活動度,以及肩袖損傷情況。 3. 2. 2 手法操作 ①準備: 醫者一手托住患者腕部,另一手用拇指按揉肩部和上肢肌肉,使局部肌肉及韌帶松弛。 ②按揉: 醫者位于患者身后,用兩手拇指按壓、揉轉兩側肩關節周圍穴位及肌肉,如肩髃、肩貞、臂臑等。 ③搖轉: 醫者一手置于患者肩部,另一手托住患者腕部并前后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搖轉肩關節數次。 ④拔伸: 令患者的一側手臂搭于另一側肩膀,醫者位于患者身后,一手置于患者肩部,另一手托患者肘部,瞬間用力,向上向內提拔; 囑患者手臂上舉曲肘,醫者一手置于患者肩部,另一手置于患者肘部,瞬間用力向后向內提拔; 囑患者手臂返后曲肘,醫者一手置于患者肩部,另一手置于患者肘部,瞬間用力向上向內提拔。 ⑤抖動: 醫者兩手握住患者手掌,將患者上肢外展,使患者上肢自然放松后進行上下抖動,并囑其做“石氏肩周協衡操”。 3. 3 腰腿痛手法 3. 3. 1 查體患者俯臥位,醫者位于患者右側,一手置于患者腰部一側,另一手用食指、中指沿棘突兩側從骶骨向上推行,觀察其行經路線是否有彎曲和上下起伏狀態,兩側肌肉是否對稱,有無壓痛點。 3. 3. 2 手法操作 ①準備: 醫者一手搭另一手背,用手掌及手指從上而下輕輕按揉腰背部、臀部及下肢的肌肉數次,使局部肌肉及韌帶松弛。 ②按揉: 醫者用雙手拇指從上至下依次按壓督脈經和兩側膀胱經; 醫者一手握住患者踝關節,使其腿處于屈膝狀態,其跟腱部置于另一側大腿后部,醫者彎腰用另一手肘關節按壓、點揉患者同側臀部穴位,同法用于對側。 ③提拔: 醫者一手按住腰骶部,另一手托住患者膝關節,然后漸漸向上向術者方向進行提拔,另側同法。 ④抖壓: 助手用雙手垂直固定和按壓患者下腰椎部,醫者兩手握住患者踝部,然后協力進行拔伸抖動,另一側相同方法拔伸抖動,或兩下肢可同時進行拔伸抖動,并囑其做“石氏腰椎調衡操”。 3. 4 膝骨關節炎手法 3. 4. 1 查體患者仰臥,檢查局部壓痛點,有無韌帶及半月板損傷。 3. 4. 2 手法操作 ①準備: 醫者用手掌及手指輕輕按揉關節周圍肌肉數次,使局部肌肉及韌帶松弛。 ②按揉: 醫者用一手拇指及其余四指按壓膝關節上下、內外的穴位、肌肉、韌帶,重點按揉兩側膝眼、陽陵泉、梁丘、血海等穴位。 ③搖轉: 患者一側下肢,曲髖屈膝,醫者一手托于患者足跟,另一手托于患者腘窩處,然后緩慢進行搖轉,或一手托患者足跟,另一手按于髕骨上緣,搖轉膝關節。 ④按揉搖轉: 患者俯臥位,醫者一手按揉委中穴,同時固定膝關節,另一手握足弓,進行搖轉,并囑其做“石氏膝疾守衡操”。 4 結語 石氏認為,應用手法時應根據疾病之不同,掌握“穩而有勁,準而正確,柔而靈活”之原則,采取相應之手法進行施治,這樣才能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補虛瀉實、正骨理筋、祛邪消腫、松解黏連、解除痙攣與交鎖的作用。石仰山先生治療頸肩腰腿痛手法之特色,是在幾代人不斷實踐之基礎上發展和完善的,歷經幾十年的臨床應用,以良好的臨床療效證明了其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