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必不可少的內涵,文化的主要類型有民族文化、異域文化、鄉土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農事節慶文化、飲食文化、作物文化、圖騰文化等,特別是鄉土文化運用得最多。鄉土文化源遠流長,點多面廣,題材多樣,農村各種民俗節慶、工藝美術、民間建筑、民間文藝、婚俗禁忌、趣事傳說等都賦予其濃厚的鄉土文化特色。農家生活、耕作方式、傳統習俗、地方手工藝品、名特優農產品,以及原生態的鄉村風貌,這些都為發展具有鄉土特色的休閑農業奠定了基礎。
其中農耕文化又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農耕文化資源而言,關鍵是要采用藝術化的表現形式,使之具有觀賞性、互動性、趣味性、文化性和科普性。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展示傳統農耕文化與鄉土文明的同時,也應注重現代農業的體驗與科普。隨著科學和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生產方式在不斷進步,嫁接、扦插、克隆、組織培養、雜交育種等高科技的應用,輪作、套種、間作、地膜覆蓋種植、大棚栽種、無土栽培、立體種植、反季節種植、工廠化養殖等,使得現代農業呈現五彩斑斕的景象。針對旅游者的需求,讓游客了解農業生物資源如動植物名稱、特征、分類、生活習性,如何播種、育苗、澆水、施肥、除草、滅蟲等等,了解農業生產的類型、季節性、周期性、各類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農業生產的地區特點、生產過程等;除此之外,游客還可以親自參加農業實踐,如耕種、收割、打場、采摘果蔬、修剪果樹、栽桑養蠶、垂釣、捕撈、養殖等等。農耕文化的展示,在此粗略整理了一下,大概可以從以下十二個方面入手: 1、農業制度的演變,如土地改革的故事。
9、農業活動的體驗,如插秧、采果、嫁接。 10、農業物產的展示與銷售,如按省分類的特產展銷館。 11、農業景觀與農業成就的展示,如全國最美鄉村圖片展,全國小康示范村盤點。 12、現代農業分類科普,如有機農業、設施農業、節水農業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