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風俗之“挑鮮”與“撂街” 日期:2013-02-07 14:16 作者: 來源:江蘇農業網 點擊:73 過去,如東海邊的交通運輸極為不便,海里撈上來的魚蝦蟹貝,須經牛車拉至岸邊,再由挑夫用鮮籃挑到大小集鎮的海鮮市場出售。挑鮮這個活兒十分勞累辛苦,為使魚蝦能新鮮上市,牛車上的海鮮一經卸下,就要立即挑走。挑鮮者一個個結實剽悍。他們腳登草鞋,打著綁腿,腰束青布短圍腰,夏季則赤裸著古銅色的上身,肩搭一條高麗布手巾,頭戴窄沿草帽,有的腰間還斜插一竿旱煙袋。挑鮮者的扁擔很是講究,一般為毛竹削制,也有用桑樹做成,比一般扁擔稍長,兩頭翹起,很有韌性。兩只用篾條編成的鮮籃,又稱撇籃,底兒淺淺的,口兒大大的,沿口系有四根籃繩,亦稱“四根系兒”,模樣有點像農家用的簸箕,只不過四圍留有一個個六角形小眼,使海鮮能透氣通風,不易變質。為防止鮮籃中的魚蝦被太陽直接曝曬,常用槐樹枝或荷葉片遮蓋。挑鮮者在海鮮裝籃上路后,便不再歇腳,只見他們一路小跑,隨著腳步的節拍,扁擔也有節奏地在肩頭上下晃動,應著步伐,口中還“喳,喳,走——”地喊叫。越是接近集市,如同長跑運動員臨近終點作最后沖刺一般,這喊聲越響,頻率越高,腳步也隨之加快。行人聽到這喊聲,知道是挑鮮的來了,便主動讓道。逢農歷初一、月半大汛期間,既有日潮,也有夜潮,挑鮮者須起早貪黑,來回跑幾趟集市,十分吃力。與泰山挑夫相比,后者靠的是韌性與耐力,而南黃海的挑鮮者,除此還需要以速度與時間賽跑。由于體力消耗很大,在將魚蝦卸給八鮮行之后,許多挑鮮者肩擔空鮮籃,常到酒店飯館美美地吃上一頓,以補償身體的付出。當時有這樣一首歌謠形容挑鮮者的辛勞與灑脫:“挑鮮挑鮮,小錢兒三千,怎啊(么)不發財的,我是如何的吃相?怎啊不長肉的,我是如何的跑相?” 到了夏秋季節,天氣炎熱,因沒有任何冷凍設備保鮮,挑上來的魚蝦如不及時賣掉就會變質發臭。此時挑鮮者擔著鮮籃,與八鮮行掌秤的一道沿街叫賣。掌秤的肩上斜掛一桿戥盤秤走在前面,挑鮮者挑著魚蝦則尾隨其后,有時由兩人抬著。掌秤人用沙啞的嗓音一路喊來:“黃魚燒燒噢——。”有人買則賣,無人買就抓起一兩條金閃閃、黃燦燦的黃魚、金魚往臨街的店家商鋪或市民住戶門里一撂,說一聲:“老板,給你下酒!”不報斤兩,也不說價錢,轉身再往前走,但卻很少有人回說不要的。這種沿街挨戶丟魚賣的海邊習俗,俗稱“撂街”。逢初一、月半,日夜兩汛,往往要上下午撂兩趟街。家庭主婦見有魚撂進,便挽起衣袖,抓過鮮魚進入廚房,犀刂鱗剖洗去了。而小孩則興高采烈地去打醬油或料酒。不一會兒,廚房里便飄出濃濃的魚香味。 其實,這撂進來的鮮魚,掌秤的心中均有數,撂了幾家也一清二楚。第二天,八鮮行賬房先生到戶上報價核賬,有錢收就收,收不到晚上再來,主家絕無多話,這全憑八鮮行與住戶商家多年所結下的信用。那時有人采用京劇名稱把這撂街比作“陳州放糧”,第二日登門報賬叫“巡按大人私訪”,晚上收賬戲稱“活捉張三郎”,倒也貼切生動,很有些趣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