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傳奇導演希區柯克去世,然而關于他的解讀從未停止。這本趕在希區柯克逝世35周年之際出版的傳記,將會用一種全新的角度,講述這位怪才的傳奇人生。對于喜愛希區柯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或許是2015年的又一驚喜。
《睜開一只眼睛》是2011年布克獎得主朱利安·巴恩斯的藝術隨筆集,評論對象一直從法國浪漫主義藝術先驅席里柯、德拉克洛瓦到抽象藝術畫家霍奇金、表現主義藝術家(同時也是弗洛伊德孫子)的盧西恩·弗洛伊德等。
五月份還有兩本值得注意的非虛構類圖書:《人體的冒險》(Adventures in Human Being)和《大腦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of the Brain)。前者針對人類身體進行了一次科學探險,而后者用神經科學家的專業知識,深入淺出地描繪了大腦的工作機制和運行狀態。
柴納·米耶維,讀者好像永遠猜不到他的下一部作品會寫出什么新奇的東西出來。有人說他有品位有內涵,也有人說他帶著朋克重金屬的味道,他寫過童書、幻想小說、情色、科幻復古……這本新書不知又會玩出什么花樣。
這位年輕的英國人被《格蘭塔》雜志評為英國最優秀的青年作家之一。2008年出版的《寧靜的節制》從拜倫妻子的角度敘述了詩人的生活,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十佳小說之一。此次的新書講述了兩個大學朋友間的故事。
雷蒙德·塔利《黑鏡:關于死亡率的35個冥想》(The Black Mirror: 35 Meditations on Mortality)。標題本身已經能夠成為買書的吸引力。在這本關于死亡的講述中,哲學家、醫學教授雷蒙德探討了人類生存中的終極問題:那些被遺忘或被銘記的故事,還有逐漸衰落的意志。
兩年、八個月、二十八天,加在一起正好是一千零一個夜晚。書名可以明顯看出對于《一千零一夜》的致敬,同時這本書也是薩爾曼回歸講故事傳統的努力。
克里斯托弗·沃德姆斯《永別了,冰》(A Farewell to Ice》。在北極長達半年的冬天里,太陽始終處在地平線以下,積雪覆蓋、冰層厚重。這本書中,海洋學教授用一種新的角度告訴我們冰對于地球來說有多么重要,而在他筆下,北極極有可能出現沒有冰層的現象。
繼《糾正》《自由》之后,估計這本《普瑞蒂》又會進入銷量排行榜。喬納森·弗蘭岑的新書講述了一位名叫普瑞蒂的女人,不斷挖掘著自己家族的秘密,作者也從這一個家族的故事延展出對于當代美國現實的敘述。
76歲高齡的阿特伍德依舊筆耕不輟。新書繼續了此前作品中窮人、富人的對比和聯接,講述了一對貧窮夫婦因參加社會實驗,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故事。
因叛逆的性格和作品中對于土耳其政府的批判,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曾多次引起國內外嘩然,一度因為指控和險遭暗殺被廣泛關注。而即將出版的《我意識里的怪癖》,從伊斯坦布爾街頭小販的視角出發,窺探了土耳其社會的變遷。
十月還有一本有趣、值得關注的非虛構類書籍,理查德·瑪貝的《植物的卡巴萊》(The Cabaret of Plants)。關于植物的書籍不少,而在這本書中,理查德探討著植物如何影響了人類的想象空間。
作為藝術評論家,桑塔格的興趣愛好并不僅僅局限于文學,對于攝影、電影、搖滾樂的熱愛都讓她在同時期的知識分子中獨樹一幟。桑塔格對于電影的狂熱,她的影評、電影劇本,都將以合集的形式集體呈現。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江健三郎也已經80歲高齡了。《水死》一書被稱為『大江晚年分量最重的作品』,2009年出版后立即在日本引起廣泛關注。作者在書中講述了主人公父親神秘死亡的故事,2013年曾出版該作品的中文版。
via《衛報》
「世界是平的,閱讀仍有時差。」


 | 你遠比 想象中強大 貝特朗頂級心智訓練 7天找回最好的自己 | |
 | 與狼同行 與《狼圖騰》比肩的紙上電影書,絕美照片揭秘狼不為人知的真實生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