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王慧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要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
創新社會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治理體系建設中,社會治理是基礎,社區是落腳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基礎在基層,重點也在基層。
30多年前,南山打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炮”。今天,南山區再度先行先試,勇闖難關,大膽實踐探索出“一核多元”社區治理模式,以此作為南山區2014年深化改革的一號改革方案,全力推進與實施,力爭在基層社區治理這一重點領域,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法治化。
在19日召開的中共南山區第六屆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區委書記李小甘在報告中提出要順應新常態,堅持依法治區,推進城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創法治發展新優勢,要深化“一核多元”社區治理模式改革,推進政府有序治理、社會自我管理、居民民主自治的多元治理架構,形成定位清晰、各司其職、功能互補、共治共享的多元治理結構。
中國社科院“地方政府治理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項目組最近在南山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專題調研后評價說,南山“一核多元”社區治理模式創新是“非常有價值的全國基層治理生動實踐。”
“四破四立”構建“三駕馬車”式組織結構
2005年,深圳建立了600余個社區工作站,2006年實行“居站分設”。從多年實踐來看,普遍面臨一些棘手問題,并表現出與現代社會一些“不適應癥”。
在管理模式上,基層社區綜合黨委(總支)、居委會、社區工作站等相關主體職責不明確、職能交叉,“各自為戰”、“自我封閉”與現代科學管理不適應;在治理體系上,居委會被邊緣化,社區各類組織和居民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往往是工作站“自拉自唱”,這種“一元化”與多元共享共治不適應。
在工作方式上,工作站行政化傾向嚴重,疲于應付各種檢查、考核、評比、創建,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與社會需求多樣化不適應;在工作機制上,政府提供的很多公共服務政府做得很累,但老百姓有“被滿意”現象,這種孤立僵化的機制,與居民參與意識增強等不適應。
針對這些情況,南山區在 “一核多元”區域化黨建模式的基礎上,總結提升出“一核多元”社區治理模式,構建了 “1+3+N”的社區治理架構。“1”,就是社區綜合黨委;“3”,就是社區工作站、居委會和社區服務中心;“N”,就是各類社會組織。
南山區改革辦負責人說,這種治理結構如“車夫驅動、三馬拉動、伙伴推動”的“三駕馬車”式組織結構。首先是統籌,社區綜合黨委作為核心組織,類似“車夫”,發揮統籌作用,指引“社區治理”這架馬車的行駛方向,掌控其速度;其次是分權而治,類似馬車的“三匹馬”,工作站作為政府工作平臺,發揮行政管理作用;社區居委會去行政化,發揮民主自治作用;社區服務中心作為市場化機構,發揮社區服務功能;第三是共治,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形成多元治理主體,與馬車相伴、相向而行,共治共享。
生動實踐價值之一:
率先公開社區“職責清單” 實現基層治理法治化
向亞鋒,這位年輕的女孩,去年10月離開了在蛇口街道辦機關工作8年的崗位,擔任深圳灣社區綜合黨總支書記。她還有一個職務:深圳灣社區綜合黨委專職副書記。
社區黨組織的職責是什么,向亞鋒深有體會。她到社區除了和居民代表、物業代表、社工機構負責人等接觸、交流,還要將區、街道兩級重要工作與社區對接,對社區工作站服務水平進行監督、指導。此外,她要與聯合黨委班子其他成員一道開展黨務活動,協調、溝通社區重大事項。
作為基層黨組織的“第一責任人”,向亞鋒能這樣職責明晰,得益于“一核多元”推進中,首次通過“曬權”形式,明確“核”、“元”職責。
與向亞鋒類似,西麗街道新圍社區的鐘轉年,去年10月從3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以超過80%的得票率當選居委會主任。作為全區16個居站分設試點首個民選出來的居委會主任,他每天和轄區居民泡在一起,了解他們的訴求。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見后,最近將與社區綜合黨委書記黃厚源一道,爭取街道辦支持,對百姓反映的南天路堵塞情況整治。
由南山多個單位指導制訂、在全國率先編制發布的“1+3+N”社區治理主體社會建設職責清單,向社會公布社區9類治理主體、75大項277小項職責,確保社區履職有章可循。
以社區綜合黨委(總支)為例, 職責“清單”,主要包括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團結凝聚、思想宣傳、基礎保障等5大項、34項。除了討論決定社區內涉及到人、財、物等重大問題外,其他基本都是黨務工作。
而由區民政局制訂的4項“清單”,占22大項、199項,成為名副其實的“大戶”。其中,居委會主要發揮樞紐、議事、監督、服務的功能,鄰里糾紛等小事均列到具體事項中;社區工作站主要有7項,主要履行基層政府派駐到社區的職責;社區服務中心總計157項具體事項,約占全部事項的80%。此外,農城化股份公司、業委會、物業管理公司、駐轄區單位也都明確了職責。
有關專家指出,這份清單首次明確社區各類機構和組織的職責,理清了黨委、政府、社會、企業等各自角色和定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市場在社區治理中資源配置的作用,填補了國內社會治理工作的空白。
生動實踐價值之二:
率先改革社區工作人員管理體系 實現基層治理隊伍專業化
蔡葉文,西麗街道新圍社區工作站副站長,在履職一年多后,她多了一個新“身份”:社區工作者,而且有了盼頭:好好工作待遇提升有保障。
深圳設立600余個社區工作站近十年,在站工作人員一直苦惱:自己究竟是屬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企業職員?各方均沒有明確。南山率先實施社區工作人員管理體系改革,明確800多名社區工作站人員為“社區工作者”。同時,與社區工作者統一重新簽訂勞動合同,建立招錄、晉升通道,形成有別于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的“第三條路”。
南山發布的《社區工作者管理體系改革實施意見(試行)》中,明確了11項改革事項,重點在人員定位、管理體系、薪酬體系、社保購買、招錄培訓、考核退出、合同簽訂、交流回避等8個方面,包括確定社區工作者由街道辦聘用,財政資金供給;由機構編制部門確定全區社會工作者總員額及各街道工作者員額;民政部門建立在崗人員登記備案名冊,實現員額到人;各街道與社區工作站簽訂聘用合同,實行勞動合同管理,并委托區人力資源部門統一管理檔案。
與此配套,南山還出臺《社區工作者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規范社區工作站的崗位。每個工作站設置站長(1名)、副站長(1—2名)、社區助理員三個管理層級,每個社區配備5—10名社區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出現缺額,一律實行公開招聘,聘用合同期限一般3年;在同一社區連續任職6年以上的站長,要按一定比例在本街道內交流,不得安排到非社區工作崗位。
《南山區社區工作站員工工資待遇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則將社區工作站崗位工資分為三個崗位、十二檔,崗位檔次不一,崗位工資標準也不一。
記者注意到上述文件中,從事社工時間越長,檔次就越高,待遇也相應增長;如果社區工作者通過初、中、高級職業水平證書的,每人每月將分別給予200元、500元、800元的補貼;社區工作者每周工作時間不得高于40小時,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相對靈活的上下班時間。
區社區委負責人說,這些措施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優化社區工作人員結構,激發了工作隊伍活力。
生動實踐價值之三:
推行“格長”制 實現基層治理精細化
南山街道荔林社區工作站8名工作人員,現在每天一上班,就各自帶領綜合協管員,到自己管轄的網格去“逛”。他們除了社區工作者身份外,還有一個稱號——“格長”。
立足多年網格化管理較成熟經驗,南山借鑒我國臺灣“里長”經驗,推行社區治理“格長”制,出臺《社區網格劃分整合實施方案》,按照住宅型、商業型、企業型、工地型、混合型和單位型等6大功能特點,將每個社區劃分成若干網格。通過“網格+格長”, 將工作人員沉到基層, 強化社區末梢治理,力求解決社區管理到位問題。
“格長”職責清單主要有:督導網格員認真落實網格內各項職責;定期巡查網格,指導網格員做好實用人口等信息采集,收集網格居民意見、建議和訴求;建立格長工作例會制,對網格內存在的難點、熱點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決對策;配合協助相關部門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等。
“格長”作為社區網格“第一責任人”,管理、工作是否到位,是社區治理是否有成效的直接實施者。南山制訂了“格長”管理考核辦法,力求達到精細化目標。如工作站負責對“格長”每月到網格巡查情況進行考核;實行學習培訓制度,以社區、街道、區為單位,分別按每月、季度、半年進行一次。
為了避免考核走過場等不良行為,南山還明確了“格長”的考核機制。“格長”工作好不好,由三個方面進行評價:一是實行三級考核機制,區對街道每月一抽查、每季度一考核;街道對社區每月一考核,社區對“格長”每月一考核,各街道抽查情況排名納入全區年度綜治考核內容;二是實行責任捆綁制度,“格長”與網格信息員實行捆綁,獎罰輕重有別;三是實行績效考核,實行“季度考核+年終考核”相結合方式,對優秀“格長”發放150%績效工資。
除了“格長”制外,南山部分社區還試點社區專員,由居民選出熱心公益的社區群眾擔任,對鄰里糾紛、社區環境等進行管理。荔林社區工作站站長崔媛媛說,“格長”不可能24小時呆在“格”里,有的“格長”本身不住在社區,上班時間又有限。社區專員在黨委領導下工作,彌補了“格長”制度的不足,使基層社區治理從“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拓展到“斜線到角”。
生動實踐價值之四:
試點“一平臺兩中心” 探索基層治理去行政化
蛇口微波山下,“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巨大標語牌矗立。這個奏響中國改革開放時代強音的口號,一直在這塊土地上激蕩。
微波山下不遠處的蛇口深圳灣社區, 駐有中國海關等23家單位。目前社區已建成小區12個,居住人口1萬多人,多以高收入居民和香港人、外國人為主。
這個社區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沒有工作站,只設立“一平臺兩中心”,即社區綜合信息平臺、行政管理中心和社區服務中心。行政中心主要承擔政府職能部門交由社區完成的不涉及行政主體資格的各項行政服務項目156項,全部以項目委托、購買服務方式交由社工機構完成,街道辦各科室對其進行指導、監督,并會同居委會對其工作考核,結果與績效獎金掛鉤。
社區服務中心主要承擔各類社區服務工作,包括家庭服務、居民參與式服務等11大項,采取購買服務方式由專業社工機構完成。
在“大社會、小政府”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對社區治理內容繁雜、訴求多元的情況,南山保持定力,堅持做好“加減法”:能交給市場、社會組織的,堅決“放”;食品安全等涉及行政主體資格重大民生事項,堅決“收”。
目前,南山8個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均由專業社工機構進駐服務;有的街道部分社區撤銷工作站,強化居委會工作實心化。這一“放”一“收”,實現了社區服務和行政服務無縫對接,激發了社會組織等參與社區治理的活力和動力。通過去行政化,采取社會化專業運作,構建便捷優質高效的社區綜合服務體系。
歷史不會簡單地重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事關中國前途和發展大計。南山再次抓住這一機遇。這個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的城區,正立足新起點,再啟改革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