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從網上得知國家文物局傳來的消息,廣西寧明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有望于2016年代表我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廣西有望實現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于2003年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并于2006年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4年2月,廣西向國家文物局報送花山巖畫申遺文本,獲得預審意見答復并列入2016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申遺工作由此進入關鍵性的沖刺階段。 2014年7月19日,神奇而沉靜的花山巖畫遺址迎來一群特殊的游客——20多位國內外知名巖畫研究專家和考古學家應自治區文化廳和崇左市政府邀請,前來進行現場考察并為申遺工作出謀獻策。法國考古學家讓·克勞茲教授在近距離觀察壯鄉先民在崖壁上描繪的諸多圖像后感慨道:花山巖畫相當神奇,非常獨特。一幅幅圖像表現出復雜的情節、思想和歷史信息,它所呈現的舞蹈、銅鼓等等元素與現存的廣西傳統文化元素緊密相連,花山巖畫具備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資格。 ![]() ![]() 所謂近距離,我想大概是指可伸手可及的距離。現在游客游覽觀賞花山壁畫,只能站在游船上遠距離觀看,肉眼根本看不清,要借助望眼鏡,或者用高倍相機把畫面拉近。我是在10年前(2004年3月)去游覽明江,并有幸上岸近距離觀看了花山壁畫。現在去就不可能有這個眼福了。 ![]() 寧明花山崖壁畫在南寧市以南約180公里處的寧明縣馱龍鎮,那里有一座峰巒綿延的斷巖山,臨明江西壁斷裂,臨江峭壁布滿了神奇的遠古巖畫。壁畫,也稱巖畫,就是刻畫在山洞壁上和山崖上的圖畫。 從寧明縣城的碼頭坐船到花山大概需要兩個小時。一路上游船徐徐駛往花山,沿江兩岸峭壁對峙,奇峰挺拔,山光水色,交相輝映,不時可見一株株高大的木棉樹,此時正是紅棉花盛開的季節,明江之水映照著兩岸的青山綠竹,恍若漓江的清秀姿色。
這時,遠處出現了褐色的山體,淡黃的崖壁上點綴著一種特殊的紅色。那里就是花山壁畫的代表作。在左江和明江連亙數百里的懸崖峭壁上,類似的壁畫共有50多處,其中各種人物、動物和器物等畫像1770余幅。因寧明縣的花山壁畫發現最早,圖像最多,畫幅最大,故統稱為“花山崖壁畫”。這些畫像斑駁影綽,若隱若現,古樸粗獷,蔚為壯觀。目前,能使游客近距離觀賞的也就是這個地方了。 ![]() 我們的游船在花山壁畫旁的一個小山寨靠了岸,沿著山寨后山的小路,我們進入“花山巖畫”公園,來到花山壁畫的巖壁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寬約150米,高約 300米,上面用赤紅色的顏料畫著密密麻麻的圖像,有各種或人或獸或物件的圖像共10多組,1800多個。
![]() ![]() 這些壁畫,以人物為主,間有銅鼓、銅鐘、刀劍等器物和馬、狗等動物形象,其中人畫形態大致有三種:一種為粗圓型,頭頸不分,手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左小臂略呈弧形,內彎;右小臂略小微,身體較細,胸部略寬,腰略小,無佩劍,兩腿叉開平蹲,個體高約1米左右;一種為粗方頭型,頭上有倒八字形飾物,腰間佩一把長刀,向左下斜,手腳姿態和身型形態與前一種人像相似;另一種頭為粗方型,雙手斜伸向上,掌部平折,寬胸狹腰,腰部以下作喇叭形,不見兩腿,整個形態似身著連衣裙輕舞,間有頭插羽毛者,個體高約50厘米,這種圖象在左江崖壁畫中甚為罕見。花山壁畫中最大的一個人像有3米多高,頭插雉尾,手執匕首,身掛腰刀,腿跨駿馬,威武雄壯,宛如一位首領。其旁側好像是閃亮的銅鼓,前后的人物有的起舞,有的跳躍,有的騎獸,有的揮刀,有的持盾,姿態各異,生動熱烈。據考證,這些壁畫是壯族先民創作的,成畫年代約在2000多年前。 ![]() ![]() ![]() ![]() 令人稱奇的是,經歷了如此久遠年代的風吹日曬雨淋,壁畫的顏色仍然非常鮮艷,不知先民們是用什么顏料畫的。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如斧劈刀削般、高聳險峻的崖壁上,這些圖像是怎么畫上去的?一個個謎一樣的問題,吸引著無數的學者和游人去思考,去探索。 “是誰揮得筆如椽,乾坤寫此大詩篇”、“鬼斧神工輸技巧,風吹雨打猶鮮妍” ,不少文人墨客觀后留下了這樣的贊嘆。 ![]() 花山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古時候,豈耀,即現在的耀達村,有個奇人叫蒙大,他十來歲就食量驚人,且力大無比。那年兵荒馬亂,官刮民財,老百姓苦不堪言。蒙大忍受不了壓迫,決心起來造反,但苦于沒有兵馬刀槍,怎么辦?他每天上山砍柴,總是呆呆地坐在石頭上一籌莫展。一天,來了一位銀須白發的老人,送給蒙大一疊紙和一支筆,老人吩附道:“你在這紙上面畫兵馬刀槍,等到滿一百天,紙上的兵馬就會變成真人真馬了,但千萬不要讓任何人知道”。老人說完便飄然而去。從此,蒙大每天干活回來,就關在屋里寫寫畫畫,廢寢忘食。他母親覺得奇怪,追問他,他總是說:“一百天后你就知道。”誰知在第99天時,母親實在耐不住了,心想:只差一天不要緊吧,待我看看他畫的是什么。于是,趁蒙大不在家,便推門進去打開畫箱。剎那間,只見那些尚未成真人真馬的紙片嘩啦啦飛出屋外,粘在村前的崖壁上,成了壁畫,這就是民間傳說中花山壁畫的來歷。 據有關史料記載,花山壁畫于南宋時期已被發現,《寧明州志》也有簡單的記載。但真正的科學調查卻是新中國建立以后的20世紀五十年代才開始的。為了揭開花山壁畫那神秘的面紗,國內外的許多專家學者紛紛前來探奇考察。包括歷史、民族、民俗、考古、美術、舞蹈、化學、碳素年代學等的專家,他們對花山崖畫的作畫年代、內容性質、族屬問題、藝術風格等進行了大量的科學考察和研究。 花山崖壁畫那古樸粗獷的筆法和風格,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神態,體現了古代壯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高超的藝術水準。有關學者專家公認:寧明花山崖壁畫就其分布之廣,作畫地點之陡峭,畫面之雄偉壯觀,作畫條件之艱險,都是國內外所罕見,它不愧是壯族的藝術瑰寶,在世界美術史上應享有崇高的地位。 1988年,花山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它也成為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