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市姑塘鎮蛤蟆石村,枯水期湖水退去裸露出廣闊的河床。本報記者劉源攝 長江水位下降,天興洲大橋北岸附近,橋墩防撞箱露出水面。本報記者王箏攝 原標題:冬季鄱陽湖變身蒼茫大草原 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上游電力集團旱季搶水,最大淡水湖全面進入極枯水位。 本報記者黃敏發自江西九江 江西鄱陽湖,彼時的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這個冬天,已經徹底由淡水湖變成了小河溝。放眼望去,儼如一片北方大草原。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這是盛唐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里對鄱陽湖人與自然和諧的描述。然而,今天的鄱陽湖卻正面臨著歷史罕見的失水之痛:截至1月9日23時,鄱陽湖標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降至7.92米,湖口站7.80米,連續兩天均低于8米,至此,我國最大淡水湖全面進入極枯水位。 水資源蘊藏豐富的地方,就是各大電力集團“搶水”的戰場,隨著一個又一個破紀錄的水電站拔地而起,水資源緊缺的現象愈演愈烈。一面是各大電力集團的利益,一面是備受關注的生態環保問題,水電站大規模躍進,水荒現象何時才能解決?為此長江商報記者走訪江西,對話專家。“水電站太密集了,幾乎讓河流喘不過氣來。”年逾70的著名水資源保護專家、前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江中上游水電站不斷建設,枯水現象還將進一步惡化。 冬河夏湖 張霞(化名)已不記得這是第幾次送客人上山,站在山腰上能看到干涸的鄱陽湖,及因水位下降而露出水面的明代石橋。 這座石橋位于九江市都昌縣多寶鄉附近的鄱陽湖湖床上,距離九江市區兩小時車程。除了三面環湖,這座小鎮和普通鄉鎮并無太大區別,而因裸露湖面的石橋,小鎮才為人所知,并迎來一批又一批前來看石橋的游客。 石橋并不好找,要從附近的山上下去,游客一般很難找到,張霞因此做上了為游客帶路的生意,她的面包車就停在九江至多寶客車下客的十字路口,包車來回100塊錢,而來回的距離不到20公里。在十字路口附近,并排開了3家賓館,招攬游客前來住宿。“枯水期露出來的石橋,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生意。”賓館老板說。 據了解,這座石橋修建于明代崇禎年間,連接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和星子縣縣城,歷史上曾是兩縣沿湖群眾往來的交通要道。石橋有900余個孔,故稱“千眼橋”,也被稱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是江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張霞所說的山,遍地都是黃沙,近幾年才在黃沙上種上杉樹,通往山上的路沒鋪水泥,前面的車子經過,帶起一路沙塵。車子在半山腰處停下,干涸的鄱陽湖出現在眼前,裸露在外面的沙灘,同這遍布黃沙的山相連,讓人誤解身在沙漠,而不遠處有水的地方,就是一塊綠洲。長江商報記者站在湖邊看到,因水位下降,一條大船擱淺在裸露的湖床中,湖的對面便是星子縣城,千眼橋裸露在外。“走橋可以到對面的縣城去,但要走上個把小時。” 根據水文監測數據,作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如今在豐水期水域面積最大可達4000平方公里以上,到冬季枯水期卻能“瘦身”至幾百平方公里。 江西鄱陽湖水文局數據顯示,1月8日8時,鄱陽湖標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7.99米,比去年同期低3米多,較歷史同期均值低近1米。截至9日23時,星子站水位降至7.92米,湖口站7.80米,連續兩天均低于8米,至此,我國最大淡水湖全面進入極枯水位。 這個冬天,鄱陽湖已經徹底由淡水湖變成了小河溝。 鄱陽湖已嚴重干枯,放眼望去,儼如一片北方大草原。“夏榮是湖、冬枯似河”如今也成為鄱陽湖獨特的水文和地理特征。 旱季搶水 明代石橋露出水面,只是鄱陽湖近年來枯水愈發嚴重的一個縮影,更嚴重的是,這一現象并非只出現在鄱陽湖,整個長江中下游枯水整體愈演愈烈。洞庭湖等大型湖泊,水域幾近干涸,湖底露出大片土地,帶著深深的裂紋,而一些地方則呈現草原景觀。 這種枯水情景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有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07年,鄱陽湖進入枯水期的月份由以往的12月提前至10月,在個別枯水年份,最低水位來臨日期提前了至少100天。 枯水期提前、持續時間延長已成為鄱陽湖的常態,歷史最低水位不斷被刷新,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洞庭湖。 探究其原因,除氣候變化,采砂猖獗外,在業內人士看來,還同長江中上游,及洞庭湖、鄱陽湖支流水電瘋狂搶水,過度開發建設水電站有關。 “水電站太密集了,幾乎讓河流喘不過氣來。”年逾70的著名水資源保護專家、前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在接受長江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江西省水利廳公開資料顯示,江西省內水系發達,河流眾多,贛江、撫河、信江、饒河和修河五大河流為省內主要河流,縱貫全區,五河來水匯入鄱陽湖后經湖口注入長江。 五大支流上大興水利,截至2007年底,江西全省建成各類水利工程40萬多座(處),其中水庫9783座(大型25座,中型238座),總蓄水能力293億立方米。 而在長江中上游,進入本世紀以來,長江支流的水電梯級開發也早已大規模啟動:大渡河干流規劃為22級,后又增加下游的沙灣、安谷兩級,共為24級;金沙江中下游12級,雅礱江干流21級,烏江干流12級,嘉陵江干流17級。 據統計,這些河流上在建和規劃的水電站裝機容量近1.4億千瓦,接近8個三峽工程的裝機規模。 而以上河流的各級支流,水電站的規劃建設更是“密如繁星”:金沙江流域的崗曲河、普渡河、牛欄江、橫江、白水江等共有56級;烏江流域的芙蓉江10級,貓跳河有6級;梭磨河8級,小金川17級,田灣河2庫4級,南椏河7級,官料河7級;在雅礱江流域,九龍河6級,木里河1庫6級。 一條條壯麗河流,正在被一座座大壩攔腰截斷,各大電力集團早已開始了在長江中上游的“搶水”之戰。 據統計,長江上游梯級水庫總調節庫容1000余億立方米、預留防洪庫容500余億立方米。2015年前可以投入運用且總庫容1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近80座,總興利庫容600余億立方米,防洪庫容約380億立方米。 “國際公認40%為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警戒線,而隨著水電規劃的實施,金沙江流域規劃的水庫總庫容將達到徑流量的83%,長江上游地區水庫總庫容將達到河川徑流量的61%,對河流生態環境將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翁立達稱,長江中上游的水電站早已開發過度。 長江水量正在減少 在每年汛后水庫蓄水的這段時間內,長江中下游的水位便會因下泄量少于入庫量,而大幅度降低。洞庭湖、鄱陽湖的水位同長江水位形成水位差,產生拉空效應而倒灌進入長江。加上流入洞庭湖及鄱陽湖的支流上,同樣有過于密集的水電站,入湖水量也在減少。 “入湖水量減少,又在倒灌進長江,鄱陽湖和洞庭湖近些年在枯水期便出現了露底現象。”作為一位民間科考探險家,20多年前轟動全國的長江漂流的組織者,著名環保人士、環境地質專家楊勇多年來已將長江上游的幾條支流走了不知多少個來回,每次都被河流上瘋狂的水電開發震驚,他曾通過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向高層書面報告了長江上游水電開發的隱患。 楊勇和翁立達有著同樣的擔憂,隨著長江中上游水電站的不斷建設,枯水現象還將進一步惡化。 在長江之前,水電站過度開發導致河流干涸的教訓已經存在。 翁立達向長江商報記者介紹,水資源過度開發,最典型的河流是海河。上世紀60年代,海河發過幾次大水,然后大修水庫,數量一度高達800多個。“大修水庫后,幾條河流都干了。”翁立達告訴長江商報記者,海河原來的年徑流量為幾百億,而現在只有原來的10%左右。 “水都到哪里去了,有用水量增加的原因,更主要的,還是過度開發。”翁立達說,大家有人定勝天的概念,出了事情就靠工程解決,卻沒有愛惜水的理念。 不斷刷新的數據也在顯示,長江的水量也正在不斷減少。“減少量還比較大。”翁立達稱。 三峽下游的長江宜昌水文站數據顯示,2013年宜昌站徑流量為3753億立方米,而1950年—2000年宜昌站平均徑流量4382億立方米。 “每年的徑流量有波動,但是最近10年的趨勢是朝下的。”翁立達提供了從1981年到2013年宜昌站歷年的徑流量。計算結果顯示,自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以來,宜昌站的平均徑流量為3957.5億噸,“較三峽工程論證時的4510億減少了12.25%。” “正因不斷減少的水量,也迫使三峽開始提前蓄水。”翁立達介紹,三峽原規劃為10月1日開始蓄水,如今早已提前到9月10日。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預測,三峽水庫建成后只有不足一半的年份可以在10月份蓄滿水,其上游水庫建成后,勢必將進一步加劇“水荒”。 相關報道:鄱陽湖水位下降 距今400年古石橋露出水面(組圖) “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 連日來,隨著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鄱陽湖出現嚴重低枯水位。一座位于江西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附近水域、距今約400年的“千眼”古石橋從鄱陽湖底露出水面,橋身全部由花崗石制成,總長2930米,被譽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