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和氣的誤解本文轉載自雙豐收《丹田和氣的誤解》
孔慶海
馮馳先生簡介:生于1962年,12歲開始學少林拳,1982年考入臨沂師范學院體育系。主攻武術,在校期間主要學習了長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畢業后一直在銀行學校從事武術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此期間他應邀出席全國各種武術研討會,接觸了許多武林大家名家,獲益非淺,并參與寫作了兩部師范院校專用武術教材。1991年又拜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的親傳弟子孔慶海先生為師,深得孔先生喜愛,盡得孔先生傾囊相授,馮先生聰穎過人,系拳學奇才,他崇尚科學,追求真諦,勇于探索,不步后塵。正因如此,他才以驚人的毅力,過人的氣度,創立了“平衡拳道”,從而真正揭示了傳統內家拳學的本質,抓住了拳學的核心。近年來他應邀到很多地方講學。在全國性刊物《武魂》雜志上發表文章10多篇,其中重要的如:2001年第2期《跳出氣的誤區》.2001年第7期《論大成拳之三大錯誤及糾正方法》.2002年第1期《大成拳生存與發展的唯一出路之科學性》.2003年12期《武林絕學揭示》.2004年第3期《通過“五弓合一”快速求得勁》2004年第5期《論內家拳與外家》等。特別是《論大成拳三大錯誤及糾正方法》是對武林界釋放的一顆重型炸彈,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引發了近年來少有的武術大辯論,馮先生也因此而成為全國武林界最具爭論性的核心人物之一。 中華武術自宋、明、清以來,發展迅速,流派林立。一方面拳種繁衍,一方面人體內外整體觀的武術理論已逐步趨于完整,無論南派、北派、內家、外家,莫不一致提倡內練氣,外練形,內外兼修,以提高武術的養生作用與技擊水平。 內家拳,作為中華優秀的傳統武術,更注重“氣”的鍛煉。如內家拳中的太極拳云:“養氣為君骨肉臣”,“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遍身軀不少滯”, “氣沉丹田”、“氣宜鼓蕩”等;形意拳云:“精靈養根氣養神,養功養道見天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予人”,由此可見內家拳對氣的重視程度,他們并且摸索出一套完整系統的訓練方法,大體分兩步:一步是養丹田之“氣”,養氣之法通過調身如:頭領頜收,勁部松直,涵胸拔背、塌腰斂臀、護肫圓襠、松肩垂肘等來達到“氣沉丹田,通過調息“氣沉丹田",行之既久,常若一團氣力堅凝于腹臍之間。二步是運“氣”,運氣之法是通過丹田鼓蕩,“周天運行、螺旋纏繞”等使“氣”運到身體各部位,以備養生與技擊。 為什么如此內家拳如此重視“氣”的鍛煉?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氣”是高能量物質,是人體運動的原動力。武術中的高級勁臺太極拳中的彈抖勁,形意拳中的中寸勁等都是“氣”發放的結果。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錯誤。造成這一錯誤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由于當時科學不發達,技術落后,對人體的解剖知識,生理機能不明,單憑身體的感覺得出的結論。也正是這種結論的錯誤,才造成了中華武術史上最大的誤區。可以說,幾乎每一位練武者,特別是內家拳鍛煉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誤導,走了不少彎路,有的甚至終生不能重返拳學正軌,真是可惜可嘆! 既然掉進“氣”的誤區,就要跳出“氣”的誤區。要想跳出“氣”的誤區,首先就要弄明白“氣”的真正含義。真實“氣”的真正含義有兩層:一層是通過所謂養所得的丹田之“氣”,實際上就是腹腔內的壓力,是自然的生理因素所致,而不是什么高能量物質,也不是武術中的彈抖勁、寸勁的根源。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通過養氣能感到丹田氣足了,爆發時丹田的鼓蕩能感到身體的力量增大了呢?原因是在養時通過調息,鍛煉了腹壓肌的收縮力,當腹壓肌再收縮時,使腹腔內的壓力比原來增強,這樣我們的感覺好像是丹田里的氣足了;當爆發時由于丹田的鼓蕩,一些腹壓肌拉長收縮,被動牽引脊柱產生一定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對技擊來說是微不足道的。那么說丹田“氣”(腹腔壓力)沒有什么用途了嗎?其實不然,丹田之氣有一個很大的用途,就是當腹直肌、腹外斜、腹內斜肌這些對脊柱運動力臂長的肌肉收縮拉動脊柱運動時,如果腹壓肌中膈肌動力產生的腹內壓能當好支撐點,就能使脊柱、特別腰脊產生動抖運動,這才是武術中彈抖勁的根源。通過腰背的主動彈拌運動與產生的力量非常大,與丹田鼓蕩被動牽引脊柱產生的力量懸殊很大,作用差別也很大。二層是所謂運至全身的“氣”絕不是與呼吸有關的氣,更不是什么高能量物質,而是遍布全身的神經纖維和神經末梢。太極拳中“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遍身軀不少滯”的氣真正含義實際就是大腦發出指令,通過神經纖維的傳導,達到全身的神經末梢指揮全身肌肉的松緊協調。可能有人會說:為什么通過全練功,身體有麻熱脹、蟻走等得“氣”的感覺?其實這是人體自然的生理現象。凡是學過人體生理解剖知識的人都知道,人體的各種體育運動,都是神經支配骨胳肌收縮的結果。人體骨胳肌大小共有六百余塊,大部分是小肌肉,而在平時的運動中起主要作用的都是大肌肉,這樣一部分小肌肉如果長期用不到或鍛煉不到,神經支配這部分肌肉的能力就會降低或根本就不能支配;另外,每塊骨胳股都由很多肌纖維束組成,并且每一肌纖維束都有神經支配,即使經常運動的骨骼肌里也有神經支配不到的肌纖維束。通過練功使支配不到的肌纖維束的能力得到加強,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神經接通或神經支配能力的加強,都伴有電位變化,形成電荷移動,使身體有麻熱脹、蟻走等得“氣”的感覺。 在上一冊文章里,龍說:“氣是無型的…” 不代表以儀器所測量到的一些生理現像并不足以構成一個完整解釋‘氣’的理論。往往好多練武之人,不去做進一步的深入了解,而“人云亦云”把誤解一代傳一代。 只要一提到“氣是假的”,就會受到很大的震蕩。這是人類迷信和固執的心態。就好相說“神是不存在的”。丹田和氣已經到了一種精神信仰的地步,好比宗教。把他們的迷信給打破了,他們就會很痛苦,而且會很執著的回應以保護他們對丹田和氣的信仰。我的文章不是要給這些人痛苦,而是要給那些開明,勇于脫離傳統,勇于探索之人做參考。至于那些執著迷信之人,要是不能接受,就請一笑置之。 而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說。這里所指的是下丹田,也統稱丹田。丹田多指人體臍下三寸處,也稱“小腹”。這里頭除了小腸,根本什么都沒有。而這人體臍下三寸處,正好是人體重心所在。前文所說的“其心不正,亦邪”。其心就是指人體重心。如人體重心不中正,那人就會失去平衡而跌倒,也會影響健康。有肥胖之人的小腹是凸出的,俗稱“肚腩”。因為肥胖之人的小腹是凸出的,其人體重心不中正,也比常人顯得笨重和容易跌倒,健康也比常人差,之所謂:“其心不正,亦邪”。 [page]
腹腔上面是肺,而肺和腹腔有橫隔膜把肺和腹腔分離。橫隔膜是造成肺和腹腔里的壓力的型成。“丹田內轉”是解腹腔里壓力的變化,使肺部壓力相互形成。腹腔壓力的變化,把內臟均勻的分布開來,也造成腸的蠕動,增強腸對營養的吸收,廢物的排出,是以有養生之說。 Gorilla人的祖先是猿猴,以四腳行走。腹腔里的內臟,均勻的分布,如圖里的黑猩猩。其重心中正,力大無窮。可能就連幾個太極高手一起上,也未必是黑猩猩的對手。難到黑猩猩也會上乘的內功/氣功不?道理很簡單。人的先祖慢慢開始進化,改以兩腳行走。這時,內臟開始受地心吸力影響而往下移,腹肌開始退化松懈,造成“其心不正,亦邪”。氣功就是呼吸法,改善人體構造,內臟的分布,回歸大自然原始的動物本能。這時,“意守丹田”就是指在意識的控制腹腔,橫隔膜的運動和內壓力,再慢慢的進入潛意識的控制。這時“心正而身亦正”。如仔細觀察圖里黑猩猩,就能看到它那強壯兇猛的身體是受其重心所支配 - “心正而身亦正”。這也是為什么武術以動物為基礎的原因。 “以身變手,以氣變手,以意變手”有何解?手是型體上的構造,看得見,摸得著,這是“以身變手”。如果沒有神經的電子訊號和血液(壓)的流動,那手就沒有作用了,這就是“以氣變手”。有了神經的電子訊號和血液(壓)的流動,那手就起作用了,那還的有在意識或潛意識的支配或控制,那才能隨心所欲, 這就是“以意變手”。“以身變手”并不是只是型體上的構造,看得見,摸得著這就草草了事。手和身是相連的。手就是身,身就是手。而手的運做,要靠身體和重心(丹田)的支配和控制,以達成最理想的運動,那就是“運動經濟學” (motion economy)。 話說回來,人的呼吸有分先天和后天兩種形態。胎兒在母親體內是用臍帶呼吸。所吸之物是帶有氧氣和養分的血液。所呼是帶有二氧化碳和廢物的血液。這些血液在胎盤里進行了一系列復雜的運轉。胎兒這時是用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方法是一種能夠增強人體氣機順暢、調節人體功能、平衡人體陰陽的一種呼吸練習方法。平時我們的呼吸特征是:吸氣時腹部凸出,呼氣時腹部凹進。而逆腹式呼吸方法則相反,體現在外形上的要求為:吸氣時腹部凹進,而呼氣時腹部突出;逆腹式呼吸具體方法,取站、坐姿均可。慢慢用鼻腔吸氣,同時腹部內收,胸部上提,橫隔膜下移,肺部吸滿了空氣之后再徐緩吐氣,呼氣時腹部慢慢鼓起,漸漸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逆腹式呼吸有以下好處: * 擴大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能使胸廓得到最大限度的擴張,使肺下部的肺泡得以伸縮,讓更多的氧氣進入肺部,改善心肺功能。
推薦下面更多精彩內容與大家共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