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丁香園骨科14年10月學霸必讀系列 2015-01-05 骨哥 丁香園骨科時間 導語: 為方便大家閱讀本篇全部內容,可在“丁香園骨科時間”回復口令“OCT” ,打開文章后后點擊相應標題即可閱讀對應資訊。
踝關節扭傷,這幾乎是骨科急診接診最多的病種,約占骨骼肌肉系統損傷的 25%,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外側韌帶損傷。 可踝關節扭傷有了 RICE 原則就夠了嗎?哪些患者需要固定?哪些患者需要手術? 很顯然,RICE 只是踝關節扭傷緊急處理( 24-48 小時內)的原則,那么后續如何處理?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用于四肢創面的治療,使外傷后感染壞死形成的創面得以全方位的引流,由此促進創面愈合的一種治療方法。 由于其具有引流充分、可減少滲液積聚、增加局部血流量、促進細胞增殖和肉芽組織生長從而加速創面的愈合過程的作用,且臨床應用便利,在國外已廣泛應用于各種創面的治療。 隨著 VSD 技術應用的普及,我們發現一些問題,如:部分醫院對應用技術的適應證掌握不當;臨床操作不夠規范,影響療效或導致并發癥發生;過度醫療,甚至是濫用等。 為規范 VSD 技術的應用,有必要從臨床角度進行總結和審視,形成 VSD 技術臨床應用初步專家意見,以作為其臨床應用重要參考,讓 VSD 技術更好的為廣大患者造福。
全髖置換當前著重于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圍手術期發病及長期并發癥,改進假體設計,識別與金屬假體和錐形柄相關的并發癥。該綜述基于過去一年的相關報道,為當前及未來研究指明發展方向。
該臨床實踐指南是由 AAOS 多學科志愿者工作組基于當前科學臨床研究的系統性回顧和通行的診斷治療方法制定發布的。 指南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診療方案,而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對其診斷和治療進行相應的調整。 臨床實際工作中面對的患者也不一定和臨床試驗中的情況完全相同,醫師應該根據個體情況對每位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做出獨立的判斷。
適合一般人群維持骨量的干預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攝入足量的鈣和維生素 D、終身負重和肌肉力量鍛煉、戒煙、不酗酒、防止摔傷。
人體最適的溫度一般在 40-42 度左右,最高能耐受的溫度一般在 47 度左右,溫度再升高,會出現皮膚灼傷。 鑒于上述溫度閾值和本研究的結果,在患肢行石膏固定時在保證石膏固定強度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石膏的層數。 石膏固定后等待石膏硬化和塑形的時間段內,盡量將患肢懸空,或者將石膏置于包有冰塊的墊子上,以降低石膏硬化過程中釋放的熱量,減少對皮膚的損傷。
股骨頸骨折在臨床上相對常見,通常以手術治療為主。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嘗試確定在內固定、半髖以及全髖三者中,哪一項為治療股骨頸骨折最佳治療方案。 大部分研究者推薦全髖置換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也有一小部分學者堅持認為半髖效果更好,并且手術相對簡單。 本研究最總結果顯示,采用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比例,在有經驗的術者中選擇越來越多,特別在小于 65 歲股骨頸骨折的患者中。 關節重建醫師對于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青睞也逐年攀升,這些改變預示著全髖關節置換術優于半髖關節置換術。 目前,相比過去有越來越多的低年資醫師進行股骨頸骨折治療,這可能預示著個人及機構的專業性越來越強。
未來的醫學發展,微創化成為主流,脊柱外科微創外科由單純的椎體成形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發展為經皮椎弓根螺釘固定治療脊柱骨折,經通道治療退行性脊柱疾病等。 無論何種微創術式,均涉及到椎弓根的操作,如椎體成形術的椎弓根穿刺,如經皮椎弓根螺釘骨折復位固定的椎弓根螺釘置釘等。 本文以椎弓根螺釘技術為基礎,詳細介紹了經皮克氏針引導下椎弓根螺釘置釘技術,并描述了相關并發癥。 盡管克氏針穿出的概率較小,但是嚴重穿出的患者,術后并發相關疾病,如大血管,腸穿孔等的可能性仍存在,在進行克氏針引導下置釘時需要注意對上述情況予以避免。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髓內釘治療的最佳適應癥,請臨床效果已經得到大量的文獻支持。盡管如此,對部分患者仍有可能出現需要翻修的情況,如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股骨頭螺釘切出等。 對這類翻修患者,大部分臨床醫生可能會考慮更為直接的全髖翻修術,本文對粗隆間骨折髓內釘治療失敗后行全髖翻修的手術技巧和手術治療過程中臨床醫生可能遭遇的誤區進行了總結。
目前有效的腰椎后路融合術的手術方式較多。甚至有學者基于腰椎后路融合術后假關節形成而無癥狀這個基本的事實,對腰椎后路是否需要堅強融合提出了質疑。 本文就腰椎后路融合術和假關節形成的臨床預后進行比較,以明確腰椎術后融合的優勢,并評估腰椎后路融合的方法,目前的策略,假關節形成的危險因素及后路融合輔助措施等。 閱讀更多精彩,可點擊2014丁香園骨科頻道精彩內容年度盤點。 回復口令“OCT”,打開文章后后點擊相應標題即可閱讀對應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