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燕玲/文 劉煜/插畫
和孩子說話需要技巧,孩子會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會不合宜地說話,這時候都需要父母的引導,父母如何回應,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感受,也會教會她如何體諒他人,說合適的話。
當孩子處在負面情緒當中的時候
孩子在他每天的生活當中,也和我們成人一樣體驗著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其實,“祝你每天都開心”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而已,讓孩子體驗各種心情,也是他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孩子有時候會因為和小朋友鬧矛盾、被成人批評、沒有實現自己的愿望、好朋友離開等等而鬧情緒。
我們要:
幫助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讓他感覺到你的理解。負面情緒一旦說出來,孩子更容易得到釋放。
“東東轉到別的幼兒園了,離開好朋友是挺難過的?!?/p>
“小金魚死了真是可惜!它是你的好朋友?!?/p>
“你盼望了很長時間能去公園玩,可是今天下雨不能出去,真是失望!”
對不能實現的事情,不妨用幻想的方式,來理解他渴望的心情。孩子一旦被理解了,也就更容易能接受現實了。
“真希望東東能留下來,這樣你們就可以又在一起了!”
“如果有人讓小金魚死里復活,該有多好啊!”
“真希望我們能讓雨馬上停下來,那我們就可以出去玩了!”
不要:
拒絕孩子的感受,用邏輯推理來說服孩子,或者馬上給孩子提建議
“別難過,你還會有別的好朋友?!?/p>
“不就是一只小金魚嗎?媽媽再給你買一只。魚死了沒有辦法復活。”
“下雨不能出去,我們就在家里玩,家里也一樣有很多可玩的。”
這些否定、推理、建議,有時候反而會激怒孩子,因為他們的負面感受沒有被接納。正如我們成人一樣,當我們處在負面情緒的時候,很難聽進去道理和建議。
當孩子說話不合時宜的時候
有時孩子會打斷別人的說話,然后自己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還有的時候,孩子會在某個階段喜歡說臟話、狠話。特別是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這會讓父母很尷尬。其實,我們不必太過緊張,他們只是沒有找到適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臟話、狠話”是他們在體驗語言帶來的力量,并非一定是“品格”出了問題。
我們要:
說出自己的感受,讓他了解自己所說的話對他人產生的影響。
“我還沒有說完,就被你打斷,讓我很不舒服!”
“你剛才說的那句話,我覺得很不好聽,我不喜歡聽!”
“我不喜歡你說‘我恨你!’這讓我很傷心!”
表達對孩子的期望,讓他知道該如何修正。
“你先等我把話說完了,你再說,如果實在等不及,就給我個信號,拉一拉我的袖子。”
“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說剛才的那句話!”
“如果你有什么事情對我不滿意,可以直接告訴我!”
不要:
輕易給孩子扣帽子、貼標簽。
“你不能這么沒禮貌,總是打斷別人說話!”
“說臟話是壞孩子!”
“我養你,你還說‘我恨你’,你真是沒良心!”
表達你真實的感受和期望,而不去論斷孩子,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言談舉止不合時宜,并且也知道該如何做。
我們多年養成的說話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修正過來。我們本該“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倍覀儏s總是“慢慢地聽,快快地說,快快的動怒?!钡?,我們也不必太過苛求自己,因為每個父母都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和孩子也都在走向成熟的路上。孩子一定能感受到我們的努力,將來有一天,他們長大成人之后,與同事、朋友甚至他們的孩子也可以運用這些智慧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