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治療發熱的六經診療思路(連載二) 作者/ 浙江省仙居縣茂修堂中醫診所 季之愷 ;編輯/ 曉生 第一部分:表證 表證大的分類,根據第七條“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可以分為太陽病和少陰病兩類,其中太陽病又分為麻黃劑和桂枝劑兩類,合病則有葛根湯法、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法等等,少陰病則分為麻黃附子甘草湯和桂枝加附子湯加減兩類,合并有飲的為麻黃附子細辛湯,表輕飲重的還有用真武湯的機會。在臨床中,發熱為單純的麻黃湯證和桂枝湯證基本上很難見到,桂枝湯證在跟診馮老的時候見過一例,是定時發熱,根據54條“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一劑熱平。我們通常見到的一般都是合病并病,大多屬于太陽陽明合病,馮老臨證應用大青龍湯,麻黃18g,生石膏45g,成人按常規服用,兒童分四次服,汗出停后服,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我臨床也經常用大青龍,確實是一個非常高效的退燒的方子,合并有痰飲咳嗽的,我們依照馮老的經驗,一般合上半夏厚樸湯;證輕者麻杏石甘湯也有效,我女兒今年六歲,平素體質很好,有一天晚上睡著睡著就發高燒了,用小兒麻甘顆粒兩包,喝完后就溫覆捂汗,一個多小時后汗出,但仍有一點煩躁,就再喝上一包,第二天起來就沒事了。另外,有很多醫家喜用葛根湯,胡老也經常用小柴胡合葛根湯或加生石膏治療三陽合病的發熱,臨床上很多發熱涉及半表半里,比大青龍應用的機會更多。但是有一點我認為要注意,半表半里為血弱氣盡腠理開,既然氣血都不足,一般不應該用到麻黃,你看條文中柴胡與麻黃同用基本上沒有,所以臨床上還是要仔細辨,不是明確的證最好不要用麻黃。李桂東老師說了,平淡之劑化諸證于無形,才是中醫追求的目標,妄用峻劑毒藥,稍有差池,變證叢生。還有一些兼有水飲為患,稱為外邪里飲證,陽證的多用小青龍湯或加石膏,陰證的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真武湯。 一般人發熱多見太陽陽明合病,西醫輸液后的多兼里飲,或轉入半表半里,而老年患者則多見少陰。我治過一個90歲的老年患者,每當夜半背寒戰栗約一時許,然后發熱、汗出而諸證消失,一年多來反復如此,在多家醫院治療無效,當時考慮外邪里飲,寒多熱少,屬于少陰,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一劑,再根據54條之例,讓患者在出現癥狀前兩小時左右服藥,服藥半小時后微汗出,當夜即沒有發作,再予苓甘五味姜辛夏湯兩劑,這之后就再也沒有復發。當時因為是高年患者,猶豫要不要用麻黃劑,也考慮過真武湯,因為他有前列腺炎,小便不利,但背寒之痰飲當屬細辛之藥證,所以選了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療表證的發熱,還要注意的就是煎服法,總的原則是桂枝湯法,麻黃劑不需要喝熱粥,但溫覆是必須的,尤其是大青龍法、麻杏石甘湯法,不溫覆是很難出汗的。其余則按照桂枝湯法,桂枝湯的方后注已詳細說明。馮老的經驗,一般按照兩服藥間隔一到兩小時服用為好,若藥力不接續,燒很難退。一般常見的喝第一次往往還出現熱度升高的現象,需要醫生心里有底,也盡量跟患者和家屬交代清楚,否則熱度高了,患者會認為中藥無效,又趕緊去用退燒藥,前功盡棄,往往過一點時間又會反復。碰到這樣的情況,我總是反復交代,但還是有沒按照醫囑做的現象,所以這也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