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在人類歷史上,總是從低級向著高級一步一步地、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發展的。中國封建社會是繼奴隸社會之后第二個人剝削人的社會,它是在奴隸制生產方式解體的基礎上形成的。這個社會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進步。中國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則是一個漸進而漫長的過程,這里指的是時間上有一個相當長的年代。 在我國奴隸制處于解體的同時,封建制逐漸形成的過度時期,就是發生在春秋戰國之際。那么為什么說,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端呢?在這里我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依據來進行說明: 一、戰國時期,有了新的矛盾的轉化 在春秋末、戰國初期,是當時(時代)急劇變化的時代,由于諸侯連年功戰、大國爭霸,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同時奴隸起義、平民暴動、新興地主階級的奪權斗爭,匯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促進了奴隸制的衰落,社會的主要矛盾有奴隸與奴隸主的矛盾轉化為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因而我國封建階級的關系出現。 1、在那春秋末戰國初之時,奴隸起義、平民暴動眾多。據史料記載:公元前641年,梁國奴隸因受不了修城筑壕的苦役,舉行暴動,秦國趁機并吞了梁國;公元前550年陳國筑城庶民起義;公元前478年、470年衛國兩次發動手工業奴隸暴動。類似的情況不數勝舉。由于奴隸起義,打擊了奴隸統治,動搖了奴隸社會。在風雨之涌的形勢里,大規模的奴隸起義對于封建社會的形成起了決定的作用。 2、新興地主階級利用奴隸為主體的力量,推翻奴隸主政權。“田氏伐齊”、“三家分晉”等,就是足以說明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了歷史社會的舞臺。 3、新興地主階級的壯大,對立階級的形成。戰國時期有些王侯有奴隸主轉化為地主;大量的地主是因軍功而得到土地成了地主;個體農民中也有分化出一些地主;在土地可以買賣的地方商人也成為地主。因而同時也出現了新的被統治階級:自耕農、佃農、雇農、手工業者等。在這種情況下,農民與地主階級的對抗出現,就是封建制階級關系的出現。 4、各國興起的變法。各國統治者為了爭雄自強,發展地主階級經濟利益,加強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摧毀殘余奴隸制。因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先后興起變法運動,進行社會改革。最早變法的是魏國的李悝變法;最徹底的變法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這些變法廢除了舊的風俗制度,提倡法治,鞏固了地主階級的政權,并在兼并戰爭中處于優勢,加速了封建政治經濟的鞏固和發展,在客觀上促進了各國的封建制度的確立,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我國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有顯著的變化,生產關系產生了變革,大多數生產者從奴隸制的枷鎖下解放出來,在生產勞動中發揮了比奴隸高得多的積極性,不斷的積累生產經驗,改正了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因而推動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1、鐵農具、鐵器的普遍運用。戰國時期,鐵農具已經基本上排擠了過去的原始農具,在農業生產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鐵器的使用和推廣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2、水利灌溉條件的發展。設有專門治水官吏,還興修了不少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等。 3、農業生產上由于農具和耕作技術提高,出現了耕種細作,因而產量也有很大的提高。 4、手工業有了不同的經營方式。有農戶經營的家庭手工業;獨立經營的個體手工業;有“豪民”經營的大手工業;還有各國官營手工業等等。經營者身份不同,生產性質和規模也不同。手工業的發展特別是冶鐵方面尤為得到了深入的發展。 5、商業的發展。由于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的交換,也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 三、我國封建社會關系的轉化 由于新的生產力的出現,同時必須伴隨著新的生產關系的出現,而對舊的生產關系的破壞。 1、連綿不斷的戰爭從根本上破壞了井田制的基礎,戰爭使公田經常荒蕪,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不斷榨取奴隸們的剩余勞動開墾私田,且日益增多,逐漸超過公田。 2、隨著私田的大量出現,剝削形式上發生了變化,一些奴隸主貴族也只好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采用了新的剝削方式。那些私有田直接給生產者耕種,并向他們收租,這樣私有田所有者就轉化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租種田的人就成為了佃農。一些逃亡奴隸和奴農以及貧苦平民等,都這樣的土地所有制下轉為佃農。 3、后來的奴隸主貴族國家為了增加收入實行了初稅畝制度,從井田制到初稅畝,標志著奴隸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轉化。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說明是我國奴隸生產關系的解體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歷史轉折點。 4、作為勞動力的個體農民是勞動者依附于土地,以耕織結合的個體家庭作為一個生產單位,更加加強了農民的依附關系。社會生產力的變革必然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在這種新的生產力已經不是奴隸制生產關系能適應的生產力,而是封建生產關系才能適應的生產力。這種生產力的體現都必須是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占有私有經濟的人,而不是“會說話的工具”,當剝削者以個體農民為主要剝削對象的時候,他已不能象對奴隸那樣去占有生產者,而只能不完全占有生產者。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已經轉化為地主,因此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對抗出現,就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出現。 |
|
來自: laoxuesheng > 《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