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通編者按:外匯市場全球一體,波瀾壯闊。有伴隨著進出口發生的貿易交易,有伴隨著觀光留學發生的服務交易,有伴隨著跨國并購發生的資本交易,有牟取差價的投機交易,這些買賣外匯交易的行為相互影響,結果就形成了匯率。新春伊始,外匯通編輯和讀者一起,先對外匯交易量研究一番。 "央行之行"的交易量報告 每過三年,國際清算銀行(BIS-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都會公布全球外匯交易量,最新的全球交易量數據來自于它的2007年報告。 和大名鼎鼎的美聯儲、歐洲央行、英格蘭銀行相比,總部位于瑞士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顯得低調而含蓄,但實際上,國際清算銀行卻具有不同尋常的背景。它的成員中,包括50多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國際清算銀行接受成員國中央銀行的黃金或貨幣存款,提供利息,能夠買賣黃金和貨幣,承擔著大量的國際清算業務。 特殊的身份和龐大的業務,使得"央行之行"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更有說服力。 圖1. 瑞士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 外匯通(www.)編輯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整理了"全球外匯日均交易量示意圖"(單位:萬億美元,4月份數據),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外匯市場的實情。 圖2. 全球外匯日均交易量示意圖(單位:萬億美元) 信息參考:國際清算銀行,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Derivatives Market Activity in 2007 - Final results 從中可以看出,2007年全球日均外匯交易量(3.081萬億美元)是1992年(1.293萬億美元)的2.95倍。1992至2007年的十五年中,全球交易量穩步增長。
電子交易的崛起導致外匯交易量大幅增長,過去的幾年里,外匯交易在散戶投資者中獲得了廣泛的認同。美國研究公司 Aite
Group在《外匯散戶:成為整個市場成長的中心》中公布了相應數據:2001-2006
年間,散戶外匯交易市場的平均日交易量增長了5倍,2007年約達770億美元/天。 此外,一些外匯型基金的積極參與,以及期貨交易所對外匯期貨產品的推廣,也在推波助瀾。 歐元新貴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為什么2001年交易量比1998年降低了0.474萬億美元?這就要從貨幣新貴--歐元說起了。 1999年1月1日,歐元成為歐盟11個成員國的新貨幣,外匯、股票、以及債券市場在內的歐元區金融市場轉向歐元交易,新的政府公債也全部以歐元發行。人們熟知的絕大多數歐洲貨幣如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荷蘭盾等外匯報價消失,由歐元的外匯報價取代;同業拆借利率如Fibor、Pibor、Bibor等也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Euribor。自然地,在歐元過渡期*,全球外匯市場經歷了一個交易量萎縮的過程。 由于采用單一的歐元,節省了貨幣結算、融資成本,回避了匯率風險,提高了商品和服務的流通效率,1999年至2009年的10年間,歐元區內貿易額及外國直接投資占GDP的比例,都分別從10年前的1/4升至目前的1/3。 外匯通注:歐元過渡期 1999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為歐元的過渡期,歐元匯率于1999年1月1日固定下來,并且不可撤消。 金融批發市場的業務以歐元進行,企業、個人可以在銀行開立歐元賬戶,歐元的收付可以在賬戶之間進行,但歐元的紙幣和硬幣未投入流通。 在過渡期間,歐元只以記賬貨幣的形式存在,各國貨幣的現鈔仍然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隨著歐元現鈔在2002年1月1日正式進入流通,2002年7月1日德國馬克等歐幣現鈔完全退出流通。 美歐日英四幣稱雄 互換業務半壁河山 2007年,美元仍為全球主導貨幣,86.3%的外匯交易涉及美元。歐元、日元分別占據了37%和16.5%的交易量。英鎊為世界第四大主要貨幣,交易量從2004年的17%跌至15%。 2004年,89%的外匯交易涉及美元。歐元、日元的交易量分別為37%和20%,與2001年基本持平。世界第四大主要貨幣英鎊的交易量比2001年有所增長,從13%升至17%。
外匯通注:不難理解,各種貨幣的份額加起來不是100%,而是200%。因為對于每一筆外匯交易,總對應兩種貨幣。
圖3
在全球外匯業務中,外匯互換業務的份額為1.71437萬億美元,明顯超過現匯和遠期外匯交易業務。
外匯互換是國際大型企業經常用到的手段,主要用來控制中長期匯率風險,把以一種外匯計價的債務或資產轉換為以另一種外匯計價的債務或資產,規避匯率風險、降低成本。
為什么澳元、新西蘭元和加元被稱為商品貨幣?
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資源國家的進出口業務發達,企業出于外匯避險和節制成本的需要,對外匯互換業務有著巨大的需求。由于經常涉及大宗商品進出口的緣故,這三個國家的貨幣——澳元、新西蘭元和加元也被稱為商品貨幣。
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的資源概況
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鉆石、鉛、鉭生產國,另外,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工業以礦業、制造業和建筑業為主。澳農牧業發達,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 新西蘭是經濟發達國家,畜牧業是其經濟的基礎,新西蘭農牧產品出口量占其出口總量的50%,羊肉、奶制品和粗羊毛的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新西蘭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鹿茸生產國和出口國。工業以農林牧產品加工為主,產品主要供出口。旅游業收入約占新西蘭國內生產總值的10%,是僅次于乳制品業的第二大創匯產業。
加拿大領土廣闊,自然資源豐富,是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競相投資的熱點區域之一。加拿大是世界第三礦業大國,是世界最大的礦產品出口國。
英美稱雄未改格局 大陸崛起尚需時日
OTC(Over the counter)市場泛指交易所之外的市場。當初,銀行也兼營股票買賣業務:在銀行的柜臺上向客戶出售股票,所以,這種交易方式被稱柜臺交易(Over the counter)或OTC交易。這種交易不在交易所里進行,所以被稱作場外市場。 當前,OTC交易是世界外匯的主要交易方式,期貨交易所雖然也提供部分外匯期貨產品的買賣,但相對于OTC交易的巨大規模,實在是微不足道。在OTC交易方式下,人們通過各種通訊方式,不通過集中的交易所,實行分散的、一對一的外匯交易。 當前,擁有巨大外匯交易量的國家多為傳統金融強國,例如英國、美國、日本、瑞士、新加坡。和倫敦、紐約、東京、蘇黎士、新加坡等世界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中國的金融中心上海尚不具備挑戰的實力。 美國金融市場集中了全球90%以上的美元貨幣的清算業務,但外匯交易量的規模只相當于英國的37.8%,英國金融市場的日均交易量超過1.148萬億美元,是中國外匯交易量的1217倍。 中國上海的外匯交易中心卻因為沒有足夠有效的產品來吸引國際投資者的目光。作為最重要的人民幣匯率決定場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清淡,市場氣氛沉悶。相當規模的外匯投資直接或間接地在離岸進行,但是,伴隨國力強升,人民幣影響力日重,只要制度上不斷完善,中國的外匯交易,特別是以人民幣/美元為核心的外匯交易將擁有光明前景。
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不是紐約,而是倫敦。倫敦市場在時間上可以與紐約和東京金融市場實現對接,支持全球不同時區。全世界70%的國際歐元債券在倫敦交易。 在傳統上,是地理位置賦予了倫敦相對于其它交易中心的優勢,因為倫敦所處的時區令其成為連接亞洲和美國金融中心的橋梁。這令紐約相形見絀。紐約是實力與其最為接近的競爭對手。
近幾年積聚了巨額外匯儲備的亞洲央行和中東產油國將倫敦作為首選交易中心,這也令倫敦金融城受益匪淺。對這些央行和產油國而言,倫敦的時區使其成為一個更為便利的交易地點。
圖6 倫敦金融城 花旗集團(Citigroup)歐洲首席即期外匯交易員雷蒙德·吳(Raymond Ng)對倫敦情有獨鐘,"在這里做外匯交易是夢想的工作,倫敦的外匯交易量成世界之冠。這里是最好的時區,除了能夠趕上部分的亞洲和紐約時段,也能在整個歐洲時段做交易。"吳先生在實現其職業抱負的同時,也珍惜他的私人生活。"我有更多的時間和家人在一起,"他展示手機里兩個女兒的照片。"在新加坡,為了趕上美國交易時段,我常常工作到半夜。" 外匯交易時間表(北京時間)
2009年1月已經結束,三大機構齊齊報憂--全球外匯交易量持續下降,在線交易量明顯萎縮。 上周四, ICAP集團公布統計數據,09年1月份EBS(電子經紀服務系統)即期外匯交易日均交易量為149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日均交易量相比下降37%,其日均交易量為2383億美元,低于2007年同期水平,其日均交易量為1526億美元,但高于2006年同期水平,其日均交易量為1332億美元。
外匯通注:ICAP--全球最大的聲訊和電子交易商間經紀公司,中文名為"英國毅聯匯業集團",提供外匯、貨幣、金融衍生品的報價、數據及相關服務。2006年ICAP出資近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由花旗、匯豐和瑞銀等十三家大型銀行共同持股的EBS電子交易平臺。ICAP的老板是Michael Spencer,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他的另一家公司City Index去年初收購了美國FX Solutions公司,正是這種特殊的淵源,使得FX Solutions與同一陣營的ICAP能夠達成很好的合作。 同樣,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09年1月份平均每日外匯合約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3%,為460,486份,合約值為589億美元。低于07年1月份的日均外匯合約量,為494,000份,但高于2006年384,000份,它們合約值數據目前尚未能獲取。 而CLS統計顯示,1月份的日均清算合約為515,237份,較去年12月上升9%,而日均清算合約值為2.97萬億元,較去年12月份下降5%。比較07年12月至08年1月期間變化來看,08年12月至09年1月日均同步支付額上升26%,而日均總清算額下降了2.4%。 外匯通注:CLS--持續連接清算系統(Continuous Linked Settlement,簡稱CLS),成立與1997年,由二十國集團從事外匯交易的大銀行發起成立,隨后在紐約成立了其附屬機構CLS銀行,旨在消除外匯清算中因時空間隔帶來的清算風險,實現買賣貨幣同時結算。 CLS銀行官員指出,2008年加入該系統成員單位數量顯著增長,共有4354家第三方參與者以及基金使用該清算系統,與08年年初相比,成員單位增幅達98%。其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參與數量呈現穩步增長,當前擁有320銀行、62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27家跨國公司,2008年私募基金登記數量增長99%,截止12月底合計為 3,945家。 德意志銀行的救火隊--零售外匯交易 盡管外匯交易量有所下降,上周傳來關于德意志銀行的外匯業務的好消息。第四季度,該銀行在銷售債券和相關產品中虧損了2.7億美元,但德意志銀行官員強調,由于外匯業務收入取得佳績,從而抵消了債券方面的部分損失。德意志銀行高度重視外匯零售業務,其知名銀行的資質也吸引了旺盛的客戶人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