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畫像 柳下惠,生于公元前720年11月18日,卒于公元前621年冬12月3日,享年百歲,姓展,名獲,字禽,一字季,食采柳下(今濮陽縣柳屯鎮),謚號“惠”,故稱柳下惠。柳下惠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后裔,曾拜魯國士師(掌管監獄的官),后棄官歸隱,居于柳下,招生收徒。 和圣陵園鳥瞰圖 柳下惠既有治國安邦之才,又具正人君子之風。恰生不逢時,一直未被重用,只做過士師這樣的小官。又因他執法嚴明,剛正不阿三次被罷免,從無怨言。后世的孔子、孟子將他列為“被遺落的賢人”,孔子贊揚他:“降志辱身,言中倫,行中慮,斯已矣。”又說:“藏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柳下惠也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范,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都廣為傳頌。
和圣陵園 柳姓始祖 柳氏家譜 據唐朝的《元和姓纂》記載:“周公孫魯孝公子展,展孫無駭以王父之字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魯滅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遷于河東,河東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孫也。”意思是,周公旦的后人魯孝公有個兒子“展”,公子展的孫子無駭用祖父的字作為姓氏,因此有了“展”姓;后來展禽以柳下為食邑,于是展禽的后人開始以“柳”為姓氏。柳氏在秦國兼并諸侯國之后則遷居到河東(今山西永濟),然后從河東分散到其他地方。 和圣石像 《元和姓纂》,可見在唐朝時柳姓族人就認為柳下惠是他們的得姓始祖。后來河東成為柳姓的郡望,唐朝文學家柳宗元是河東人,因此人稱“柳河東”。 史書記載 柳下惠雖然被孟子稱為圣人,但是史書關于他的生平的記載很少。這些記載散見于《左傳》、《國語》、《論語》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記載有明確的時間,部分記載則更接近一種對他的評價。 在主要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中,柳下惠被認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論語》記載中孔子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為柳下惠沒有得到任用鳴不平。后來柳下惠做了“士師”(掌管監獄的官),但是三次上臺三次遭到罷免,人們勸他離開,他卻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他認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對待人,到哪里都會被排擠,但是如果要用歪門邪道的方法去對待人,在哪里都可以實行,也沒有必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書中有幾處明確的記載。《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齊孝公出兵討伐魯國,臧文仲問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柳下惠說,聽說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這樣才能防止禍亂;現在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無異自取其禍,怎么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說,相當于對臧氏在魯國的執政行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批評。 坐懷不亂 《孔子編年》 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在中國歷代廣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道德的典范。現在人們還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 “坐懷不亂”的故事,主要見于元代文人胡炳文在《純正蒙求》(卷上)的記載:“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惠恐其凍死,乃坐之于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元末明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四·不亂附妄》的記載:“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于懷,至曉不亂。” 柳下惠后人世代相傳的《展氏族譜》,其記載卻與傳統說法大相徑庭,有別于其他史料與坊間傳聞。族譜記載的故事,已經還原到具體人物、時間、地點、對象、情節、評價等等,其可信度更高。進而說明柳下惠“坐懷不亂”,并非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柳下惠慈悲仁愛、樂于助人的高尚美德,不愧是一位“廉頑起懦,為百世之師”的道德典范! 清乾隆年間的抄本《展氏族譜》記載道:“桓公十六年乙酉,和圣,年二十五歲,六月十八日,嘗獨行至瑕邱城東坡野,遇雨持蓋坐,有少婦文曲英氏,四顧無避雨處,招之同坐。婦不得已,坐于懷間,惠毫不為意。其介如此,廉非止廉,于財也必更廉于女色,是以清廉風聞。廉頑起懦,為百世之師也。” 據查,桓公十六年乙酉(公元前696年),這一年,柳下惠25歲。根據《和圣年譜》、《圣祖年譜》記載,公元前701年,柳下惠娶妻姜氏,時年20歲。故事發生在柳下惠結婚后五年。故事發生的地點,則在“瑕邱城東坡野”。據史料記載:“瑕邱,古縣名,春秋為魯負瑕邑,西漢置瑕邱縣,治所在兗州之東北。晉廢。隋復置”。由此可知,“瑕丘城東坡野”,當在今之兗州境內。 不過,柳下惠在世時,兗州為魯“負瑕邑”,當時并無“瑕丘”之稱。而河南濮陽,古有“瑕丘”,其地亦稱“負夏”。果如濮陽“瑕丘城東”之“坡野”,故事發生的地點,則應在今河南濮陽境內。據有關專家考證,濮陽屬于魯衛交界處,在春秋時期,其邊境常有變化,魯、衛兩國,本是“兄弟之邦”。據嘉靖《開州志》(河南濮陽)記載:“瑕丘在州南十八里,高五丈,縱橫十五丈,西附小丘,高三丈。”《禮記·檀弓上》云:“公叔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丘也!死則我欲葬焉。’伯玉(名瑗)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 柳下惠幫助之對象,是一位“少婦”(已婚的年輕女子),名叫“文曲英氏”。筆者認為,文曲極有可能是地名,抑或是姓氏的郡望。“英氏”,古老的姓氏之一,如今人口卻不多。據《通志氏族略》記載:英氏出自偃姓,皋陶之后,以古國名為氏,大禹賜姓。現在的山東省臨沂市費縣上冶鎮興國村,約有800位英氏后人。據族譜記載,他們是從山東費縣英家疃遷徙到現在的居住地。 隱退生活 柳下惠退居柳下后,則招收生徒,傳授文化、禮儀,深受鄉人愛戴。死后弟子要為他議謚號。其妻說:“將誄夫子之德耶,則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誄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誠而與人無害兮。屈柔從俗,不強察兮。蒙恥救民,德彌大兮。遇難三黜,終不弊兮。愷悌君子,永能厲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幾遐年,今遂逝兮。嗚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謚,宜為惠兮’”(《烈女傳》)展禽故謚為“惠”。清[光緒]《開州志·古跡》注:“和圣:春秋時魯人柳下惠,居柳下,謚號惠。” 柳下即今濮陽縣柳屯鎮駐地柳屯村,古稱柳下。三國曹魏時為屯兵大點,始稱柳下屯。1958年始刪“下”字,建柳屯人民公社。柳屯之稱由此開始。在村西北角老城墻遺址內,有一低洼處,有楊自滅復生,百姓傳為“柳下惠拴馬處”。 柳下堆 柳下惠墓即明清《開州志》所稱“柳下堆”,舊志:‘明萬歷中知州沈堯中特表其處,建碑增祀。’”碑題:“和圣柳下惠之墓”。在今八公橋鎮劉堌堆村,今村中有柳氏后人八十余口。 村碑 和圣墓 其弟柳下跖墓亦在該縣境內,據明清《開州志》,“展雄墓在州南展丘里,距城六十里。所謂盜跖也,柳下惠之弟,嘗縱橫宋衛間。事見《莊子》。后死葬于此。”后于墓旁建村,故名。墓為土丘,高大如山,“文革”前被夷為平地。在遺址,農民曾發現過大方灰磚。 《開州志》 歷史評價 柳下惠選擇堅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隱遁,成為“逸民”。《論語》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齊的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雖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傳》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讓柳下惠下臺,列為臧氏執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譴責。 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稱四位大圣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圣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孟子贊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故世稱“和圣”。(根據相關資料整理) 柳氏尋根 和圣文化研討會 品龍鄉文化 看濮陽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