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向大家介紹彭師醫案:“高血壓案”。彭師在該案臨癥診病過程中,特別注重立法用藥的次第以及脈象的變化。彭師治病絕不被病名所困,而是無問其病,以極為歸。脈癥相符,舍癥從脈;脈癥不符,或舍脈從癥,或舍癥從脈。大家通過該醫案的學習,可以進一步熟悉和掌握桂枝法20條、非桂附法20條、附子法20條在臨癥時的具體應用。可以透過醫案,學習鄭盧醫學的脈象、辨證、立法、處方、遣藥五位一體的臨癥思辨。 (鄭重敬告陽粉:中醫講究個案論治,請勿照葫蘆畫瓢。切勿!) 張某某,男,44歲,企業家。 2009年2月2日就診。有高血壓病史4年,血壓在145/110mmHg,用降壓藥物后血壓在130/90mmHg,每天服降壓藥已4年,不吃藥頭暈。1999年曾患酒精肝病而住院,4個月后出院。現癥見: 頭暈,出汗,情緒不穩定時頭昏暈加劇,心慌心悸,平時感覺坐立不安,肝區有些脹,平時怕熱,出汗,前2年晚上出汗,現在是白天出汗,下巴出汗最多,現在主要是血壓增高。 舌診:舌質正常,苔有些薄白。 脈診~ 左手:帶勁,沉取有點緊(前2天有外感),沉取滯帶緊,肝氣較平靜,但是久取心脈匆匆,沉滯不暢;腎脈沉弱帶勁,腎脈旁邊帶勁,彈指,腎脈還是短、微、滯。右手:輕取微微有緊,肺脈有緊、滯。脾、胃有緊,肺脈稍弱,命門火不是很旺。 辨析:癥狀表現主要是頭暈與汗出,特別是下巴汗出顯著,這是病人的外象表現。內部實質是:從脈中卻能分析出其發病之病機關鍵。總結脈象,左手沉取滯(氣、濕都能引起,現主要是風濕為主)。肝脈沉滯,尺脈弱旁邊帶勁,提示并非腎脈有力而是帶勁,只有血壓高之人才出現這樣脈象。右手脾胃都緊,腎(命門)弱,肺尚好。從中可以分析得出,其血壓不穩定的原因:①腎氣弱;②肝氣不舒;③有風濕內擾,況且風濕的程度已經波及到筋脈、骨節及心胞。目前頭暈、耳鳴、頭鳴不是高血壓的問題,以及汗多都是典型的陽虛癥狀。因此,立扶陽抑陰、化濕開通為法,以附子桂枝法為主要方法,但要有個過度應用問題。 處方藥用: 第一方(去寒濕為主): 桂枝尖30g,生貢術(即白術)15g,朱茯神15g,法半夏20g,西砂仁15g,生山楂肉20g,石菖蒲20g,天麻15g,炙甘草15g,毛化紅(即化橘紅)15g,生姜60g;3付。 注:第2付加淫羊藿20g。用藥渣再煮水后燙腳,每天1次。 第二方(以扶正為主): 制附片75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柏子仁20g,西砂仁15g,黃芪30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75g;3付。 二診(2月9日),服中藥后,西藥仍然在服用。現癥見: 下巴流汗減少了,食納好,心慌心悸,感覺血壓正常,頭不昏,耳鳴已減,中午不休息時頭昏且鳴,腰稍酸,二便正常,睡眠正常。 舌診:舌潤、青,微白。 脈診~左手:不浮不緊,久取形如滯稍帶緊,時強時弱,濕滯,左尺弱,很仔細才能摸到。右手:肺脈緊,脾脈緊。 辨析:從整體脈上分析得知,滯脈沉取可得帶緊,脈率不齊即滯強不一,彈指,提醒可能有風濕波及到心胞問題,而非是本臟問題,左尺沉弱嚴重,提醒腎陽不足,升發不能。左寸關均緊,提醒表里有寒濕滯里。治宜溫陽益腎,開通化氣,運用桂枝法、附子桂枝法、附子法三法為主。 處方藥用: 第一方(祛邪為主): 桂枝尖30g,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法半夏20g,西砂仁15g,生山楂20g,石菖蒲20g,刺五加皮15g,淫羊藿20g,毛化紅(即化橘紅)15g,炙甘草15g,天麻15g,生姜60g。 注:吃1付后,加制附片60g(先煎2小時),川芎25g,除毛化紅,再吃2付。 第二方(益腎溫陽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柏子仁20g,西砂仁15g,黃芪25g,上安桂15g,巴戟天15g(去骨),淫羊藿20g,炙甘草15g,生姜80g;3付。 三診(2月16日),服藥之后,現癥見: 下頜處出汗減少,血壓130/80mmHg,降壓西藥已停服,頭稍昏,前天開始手麻,昨天又消失,麻的部位是整個手臂麻,麻了半天,二便如常,睡眠好。 舌苔:薄白,中間有縫,很細。 脈診~左手:不浮不緊,腎脈弱一點帶滯(濕)。右手:肺上稍微緊一點,脾胃稍緊。 辨析:雖然血壓已降至正常而且停服西藥,但手麻木間斷發作,說明氣血流暢度不行,特別是腎氣尚未完全升起來,腎氣弱而風濕還無法徹底解決,加之肺表有寒,脾胃氣滯寒濕,雖然血壓穩定,但體內之陰陽平衡與五行運化無法自然循行。有外感之時,用桂枝法,以祛邪開通息風為主,無外感時,治法仍然是扶陽抑陰,補氣益腎,運用附子法為主。 處方藥用: 第一(備用治外感方): 桂枝尖30g,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法半夏20g,西砂仁15g,山楂肉20g,石菖蒲20g,天麻15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毛化紅(即化橘紅)15g,生姜30g。 注:第1~2付,可不用淫羊藿,第2付開始加上用。 第二方(溫陽補氣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黃芪30g,西砂仁15g,山楂肉20g,柏子仁15g,法半夏20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生姜80g;3付。 第三方(益腎填精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上安桂15g,西砂仁15g,山楂肉20g,天麻15g,巴戟天20g,淫羊藿20g,黃芪25g,炙甘草15g,柏子仁20g,生姜80g;3付。 四診(2月23日),服藥之后,現癥見: 頸部出汗減少,不象以前怕熱了,手腳原來無汗,現在有汗出,納食好,肩部有點酸痛,大小便如常,睡眠好,但打鼾。血壓120/80mmHg。 脈診~左手:輕取不浮緊,沉取稍緊,腎脈起來了,但沒有至關,還有點短。右手:沉取緊,肺脾有緊。 辨析: 癥狀繼續減輕,血壓基本穩定,但還不能說病好了。為什么呢?因為左手腎脈雖然起來了,但還是沒有至關脈,其次還有一些緊及微短,說明腎氣正在升騰,但升發之力量后續勁頭不足。為什么升起困難呢?原因是肺中有寒,雖然不咳嗽,但肺寒會影響氣化蒸騰,即太陽與少陰依然不能正常溝通。治療還是首先解決肺與脾胃問題,緊接著扶腎氣助正。 處方藥用: 第一方(祛肺寒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天麻15g,桂枝尖30g,生山楂肉20g,石菖蒲20g,法半夏20g,西砂仁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80g;3付。 注:石菖蒲、法半夏、西砂仁解決肺寒專藥;貢術、山楂肉、天麻重點穩定血壓。 第二方(益腎扶正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上安桂15g,巴戟天15g(去骨),益智仁20g,黃芪25g,西砂仁15g,葫蘆巴30g,補固脂20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生姜80g;3付。 五診(3月2日),服藥之后,現癥見: 頸部有少許汗,食納好,肝膽區脹滿,肩膀不適,大便如常,小便量少,睡眠好,血壓白天偏高,150/105mmHg,晚上正常130/90mmHg。 脈診~左手:輕取微緊,沉取滯緊,腎脈起來了,但緩象不夠。右手:脾緊、胃稍緊,肺稍緊。 辨析:腎脈已經起來了,說明扶陽益腎之法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腎脈緩象不夠,說明還未至關脈,心腎無法很好的相交,況且目前左手與右手均有緊象,提醒表里寒濕仍然未能清除出外。還要繼續開通表里,溫腎健脾為治。應用桂枝法與附子法為主。 處方藥用: 第一方(祛邪穩壓為主): 桂枝尖30g,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法半夏20g,西砂仁15g,生山楂肉20g,石菖蒲20g,刺五加皮15g,炙甘草15g,天麻15g,淫羊藿20g,生姜60g;2付。 注:去石菖蒲、法半夏,加附片80g(先煎2小時),川芎25g。再服2付。 第二方(益腎安神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柏子仁20g,西砂仁15g,黃芪25g,炙甘草15g,生姜80g,蔥白3根;2~3付。 六診(3月16日),服藥之后,現癥見: 頸部有汗,活動后氣短乏力,耳鳴腦鳴消失,食納好,肝膽區有點脹,檢查心率不齊,血壓150/110mmHg。 脈診~左手:輕取緊,沉取稍洪大、滯緊,尺部不勁但也不緩,心脈一強一滯。右手:輕取肺浮緊,脾緊。 辨析:右手肺浮緊提示有外邪,肺脈緊就是附片和桂枝的指征,在祛邪的同時要注意扶正,因為要考慮心臟脈的問題,由于心脈一強一滯,心率不齊,應用附片就能提高心臟功能,調整心率。目前治療重點祛邪與扶正兼顧,扶正既有穩定血壓的作用。 處方藥用: 第一方(祛邪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柏子仁20g,桂枝尖30g,小茴香20g,天麻15g,炙甘草15g,西砂仁15g,毛化紅(化橘紅)15g,生姜80g;1付。 注:去毛化紅,加淫羊藿20g,黃芪25g,再服2付。 第二方(扶正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柏子仁20g,西砂仁15g, 生山楂肉20g,天麻15g,黃芪25g,炙甘草15g,生姜80g,蔥白3根;3付。 七診(3月23日),服藥之后,現癥見: 頸部有少許出汗,耳鳴消失,頸肩夾部有點脹,肝區有點脹,小腿酸,食納好,大小便如常,睡眠正常。 脈診~左手:沉取滯帶緊,以滯為主,膀胱脈微緊,腎脈稍弱且不至關。右手:肺脾脈緊。 辨析: 左手脈沉取滯帶緊,以濕滯為主,提醒是濕氣重,膀胱經微緊提示太陽經有邪,腎脈弱提醒雖然腎氣升起來了,但力量不夠而且還不至關脈,右手肺脈緊仍然提示肺中有寒。治宜祛邪解太陽經在表之寒,其次是提升腎氣。 處方藥用: 第一方(祛邪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柏子仁20g,桂枝尖30g,小茴香20g,石菖蒲20g,法半夏20g,西砂仁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80g;3付。 第二方(提升腎氣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上安桂15g,葫蘆巴30g,益智仁20g,小茴香20g,補固脂20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80g;3付。 八診(4月6日), 服藥之后,現癥見: 食納好,肝膽區稍脹,后背微僵,頸椎脹,大小便如常,睡眠好。血壓130/95mmHg。 脈診~左手:輕取微緊,沉取稍大、緊、滯(氣),肝脈不暢微逆,腎脈基本起來了,稍弱稍滯,還不至關,稍有緩象。右手:沉取脾、肺寬大、滯(氣)帶緊。 辨析:從脈象中分析得出,左脈提醒外感寒邪在表,腎尺稍弱但不至關,提示腎氣陽弱而升動不力,脾肺滯緊顯著肺脾有寒,脾運不及而有濕,肺降不力則聚痰。目前治先祛邪,再次扶正祛邪。 處方藥用: 第一方(去外邪兼顧疏肝): 桂枝尖30g,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天麻15g,西砂仁15g,炒小茴香20g,法半夏20g,佛手片15g,炙甘草15g,青皮15g,生姜60g;2付。 注:去佛手片,加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淫羊藿20g;2付。 第二方(益腎健脾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柏子仁20g,西砂仁15g,小茴香20g,上安桂20g,黃芪30g,補骨脂20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80g;3付。 九診(4月13日),服藥之后,現癥見: 頭不昏、不暈、不痛,后腦項部脹麻,心悸,食納好,大小便正常,其他情況均可,血壓低壓稍高130/100mmHg。 脈診~左手:沉取稍洪大、滯帶緊,腎脈稍弱短、稍滯。右手:輕微緊,沉取稍洪大加緊,脾緊波及到肺滯。 辨析: 從右手脈象分析可以得出有外邪在表,左手脈腎尺短未過指,稍滯而不緩和,提醒仍然腎氣不足,坎中陽氣微弱。治療目前先祛邪,再扶正益腎。 處方藥用: 第一方(祛邪為主): 桂枝尖30g,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天麻15g,西砂仁15g,生山楂肉20g,法半夏20g,刺五加皮15g,炙甘草15g,毛化紅(即化橘紅)15g,生姜60g;1付。 注:加淫羊藿20g,川芎15g,2付。 第二方(扶正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柏子仁20g,西砂仁15g,上安桂20g,巴戟天20g,葫蘆巴30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生姜80g;3付。 十診(4月26日),服藥之后,因腳扭傷而無法面診,病人電話述說: 腳腿關節痛,需拐杖行步,流鼻涕,頭暈頭昏,睡眠差。開處方轉給病人。 處方藥用: 第一方(祛邪為主): 桂枝尖30g,生貢術(即白術)15g,朱茯神15g,法半夏20g,西砂仁15g,生山楂肉20g,天麻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毛化紅(化橘紅)15g,生姜60g。 第二方(治傷為主): 桂枝尖30g,生貢術(即白術)15g,生杜仲15g,大獨活15g,炒小茴香20g,炒益智仁20g,油松節20g,淫羊藿20g,刺五加皮15g,炙甘草15g,廣臺烏25g,石楠藤30g,生姜60g,全蔥3根;3付。 第三方(治傷兼扶正): 桂枝尖35g,生白術15g,茯神15g,生杜仲15g,大獨活15g,炒小茴香20g,炒益智仁20g,油松節20g,淫羊藿20g,刺五加皮15g,炙甘草15g,廣臺烏25g,石楠藤30g,生姜60g,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2付。 十一診(5月4日),服藥之后,因外傷而未能面診,彭師分析,病人可能有外感,夜晚尿多,白天尿量正常,血壓偏高160/105mmHg,腳傷之后,活動時不能受力。根據情況, 處方藥用: 第一方(去外感方同上三方): 先吃上面外感方,去掉淫羊藿,吃1付,加上淫羊藿20g,再吃1付。 注:再吃2付加上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 第二方(穩血壓方):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朱茯神15g,柏子仁20g,天麻15g,西砂仁15g,黃芪30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80g,蔥白3根,灶心土50g;3付。 第三方(治外傷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法半夏20g,桂枝尖30g,炒小茴香20g,生杜仲15g,刺五加皮15g,石楠藤30g,羌活15g,油松節20g,炙甘草15g,炒益智仁20g,淫羊藿20g,生姜60g,全蔥3根;3付。 十二診(6月29日),服藥之后,一般情況均比較好,血壓130/80mmHg基本穩定。 脈診~左手:沉取滯,稍大但無緩象,腎脈弱,即短而無力。右手:脾緊、肺滯,脾緊波及到肺。目前病情已基本穩定了,考慮鞏固治療方法。 處方藥用: 第一方(調肝氣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時),生貢術(即白術)15g,茯神15g,公丁香15g,桂枝尖30g,炒小茴香20g,油厚樸20g,西砂仁15g,青皮15g,炙甘草15g,生姜80g;3付。 注:去青皮、小茴香、厚樸、桂枝,加巴戟天20g,葫蘆巴20g,上安桂29g,黃芪25g。 第二方(鞏固治療): 制附片90g(用河沙炒透),生貢術(即白術)15g,柏子仁20g,上安桂20g,補骨脂20g,熟棗仁15g,淫羊藿20g,巴戟天20g,炙甘草15g,筠姜60g。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每次5~8g,每天2次,分2次服用。 至此,諸病全愈,收功。 【按語】: 本例病人在第五診的時候,由于附子煎煮不當,服藥之后,血壓降至90/50mmHg,并出現全身麻,有5分鐘時間出現眼睛失明,彭師認為這是附子中毒所致,遇到這種情況要立即解救附子中毒,方法是:生甘草30g煮水或泡水喝,或煮綠豆湯喝,就能解除毒性。同時,彭師還發現,有腦血栓或風濕的病人,吃附片也會出現類似的中毒反映,臨床上要注意這些問題。這些現象也可能如鄭欽安所說的“陽藥運行,陰邪化去”(《醫法圓通·服藥須知》)有密切關系,臨床上我們密切觀察這些問題,及時解除病人心中疑慮。 彭師認為,什么時候用砂仁?什么時候用益智仁?西砂仁這味藥,既上又能下,能上下交流,并納五臟之氣歸于腎,又納腎氣歸五臟;益智仁這味藥直入海底,即坎水之中,加強走少陰經的作用。二者的區別是砂仁能上又能下,而益智仁直下不上。當需要上下調理的時候就用砂仁,而入腎扶正之時就用炒益智仁。 彭師認為,服中藥降壓的時候,盡量不服用西藥,以免癥狀與治療上受到西藥的干擾。服完藥之后要測量血壓,有的時候,可能只服用幾副藥就能使血壓下降到正常范圍之內。這是因為,中藥的治療關鍵是在調整人體導致血壓升高的觸發點上,如彭師桂枝法與附子法等,都在打通關鍵環節上努力,特別是在腎氣升發不及的問題,才是引起高血壓病的關鍵因素。癥狀上是血壓增高,實質上是人體內部為了適應外面不平衡的環境所做的無奈之舉——即虛陽升高以應對不利因素,迫不得已才使血壓升高以解決面對的困境,實質上也是人體為了尋求體內新的平衡所做的努力。 中醫藥治療的關鍵點,在于幫助人體內所面對的困境,進行協調陰陽、水火、上下、升降等影響因素,而不是就在血壓數值上以及病人自我癥狀表現上做文章,而是著眼于腎脈的起伏以及運行情況上進行調節,以達到恢復人體自身陰陽水火協調能力,而脈象是人體內陰陽失調最為直接的反映。彭師第一方用藥,主要是針對病人的風濕問題,由里向外開通發泄以支持左升,第二方用藥,重點在于通過溫降之力,以推動人體內氣的周流運行,從而使人體水火相濟、陰陽協調,以達到血壓數值與人體內部的相互平衡,這才是《內經》中所云“治病必求于本”之道。正如彭師所云:“我們在治療高血壓的時候,還是在用附片,就是使其生化源源不息,使其元陰元陽得到保證,腎氣得到保證,高血壓就治好了,就是把氣、正氣在元陰元陽上能夠交合在一起,使人身體的太和之氣能夠正常地升降、正常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