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習俗盤點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fā)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月歌》 農(nóng)歷十二月又稱為臘月,也稱蠟月。在臘月期間的漢族民俗活動很多。這種稱謂與自然季候并沒太多的關系,而主要是以歲時之祭祀有關。所謂“臘”,本為歲終的祭名。不論是打獵后以禽獸祭祖,還是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動,所以臘月是個祭祀之月。 臘 月 初 八 臘月初八中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 臘 月 二 十 三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灶君,在夏朝就已經(jīng)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guī)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臘 月 二 十 四 舉行過灶祭后,臘月二十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古代把春節(jié)大掃除稱為“掃年”,后來逐漸演變?yōu)槟杲K的衛(wèi)生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掃房以后,全家就要開始籌辦年貨,請香蠟紙碼、供品,寫對聯(lián)、剪窗花…… 臘 月 二 十 五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臘盡春回,人們度過了漫長的冬天,即將進入到新的一年,家家戶戶都會在家里自己磨豆腐。 接玉皇,舊俗認為灶神上天(臘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臘月二十五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臘 月 二 十 六 “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自己家養(yǎng)的豬,沒養(yǎng)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臘月二十六春節(jié)傳統(tǒng)漢族民俗“燉大肉”。 臘 月 二 十 七 “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采購,主要是買賣年節(jié)物品,例如:鞭炮、春聯(lián)、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臘 月 二 十 八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fā),多數(shù)地方在這一天要趕制過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fā)”,等到二十九“蒸饅頭”。 臘 月 二 十 九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 月 三 十 臘月三十,就是俗稱的除夕,除夕是新舊交替的時刻,這天夜間的鞭抱聲不絕于耳。早先宮廷在這之前就會放花抱,自臘月廿四日起至正月十七日止。每日放花抱,尤以臘月三十兒晚上最盛。除夕夜的活動也是千姿百態(tài)——貼掛千,擺設天地供桌、辭歲、守歲、迎歲…… 這種慶祝活動一個接一個。午夜一到,臘月就結束了,新的一年也隨之開始了。 歷知熱門文章: |
|
來自: DavidLiu00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