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經方發揮薯蕷丸+十棗湯+防己黃芪湯+鱉甲煎丸+甘草干姜湯+薏苡附子敗醬散+吳茱萸湯+越婢加術湯+麻黃加術湯+麻黃細辛附子湯

     連元康lian 2015-02-17

    經方發揮 趙明銳編著

    薯蕷丸

    發表者:趙東奇 1803人已訪問

    薯蕷丸《金匱要略》治療臟腑明陽俱虛而受外邪侵襲,輾轉反復,纏綿不愈的諸虛勞損疾患。
     
    本方組成:薯蕷30份,當歸、桂枝、神曲、生地、豆黃卷各10份,甘草28份,人參7份,川芎、白芍、白術、麥門冬、杏仁各6份,柴胡、桔梗、茯苓各5份,阿膠7份,干姜3份,白斂2份,防風6份,大棗百枚為膏,共21味,煉蜜和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一丸,黃酒送下,一百丸為一療程。
    方中以薯蕷為主藥,善能調理脾胃,并益肺氣,《藥性論》一說:“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又《本經》說:薯蕷:“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血肉,久服耳目聰明。”桂枝、柴胡、防風和營衛,散外邪,人參、白術、茯苓、干姜、大棗助陽而補中益氣,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麥冬、阿膠滋陰養血;杏仁、桔梗、白斂理氣開郁,豆卷、神曲除濕運痰。此方以陰陽兼補,既可以補正,又可以法邪,補陽而不燥,補陰而不膩,補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誠為比較理想的強壯劑。
     
    人體因內傷外感,挫傷正氣,可虛而易罹外邪,復因外邪更傷正氣,互為因果,輾轉不愈。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極虛之處,正是容邪之處”。如果氣血充沛,陰陽平衡,外邪無可乘之隙,即“正氣內守,邪安從來”。如日久氣血虧耗,陰陽俱傷,臟腑經絡皆為虛損,則生諸虛勞不足之證。脾為后天之本,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其營養莫不來源于脾。如果脾胃的功能長期乖違,營養不能充分攝取,勢必造成諸臟之虛損。或津液不能輸布而化為痰涎,壅塞中焦,阻礙氣機升降,諸虛百損,由是而生。
     
    本方治療原則,側重調理脾胃。脾胃健運,可以旺盛氣血,營養五臟六腑。正氣充沛,抗病力強,外邪不易侵襲。所以本方用于臨床治療各種久治不愈的虛損疾患,有一定的作用。諸如:表虛不固,易著外邪和長期因虛勞不足的頭暈、目眩、耳鳴、心悸不安、失眠、精神恍惚、神不守舍等證候,服此方一至二個療程,均有不同程度的效驗。
     
    典型病例:
     
    馮XX,女,36歲,教師。患心悸、失眠、頭暈、目眩數年,耳鳴,潮熱盜汗,心神恍惚,多悲善感,智慧記憶銳減,食少納呆,食不知味,食稍有不適即腸鳴腹瀉,有時大便燥結,精神倦怠,月經衍期,白帶綿綿,且易外感,每感冒后即纏綿難愈。已經不能再堅持工作,病休在家。數年來治療從未曾間斷,經幾處醫院皆診斷為神經官能癥。1963年春天,患者病勢日見增重,當時面色(白光)白、少華,消瘦憔悴,脈緩而無力,舌淡、質胖,舌光無苔。綜合以上的脈證,頗符合諸虛百損之虛勞證,投以薯蕷丸,治療三個月之久,共服200丸,諸證如失,健康完全恢復,以后一直很好地工作著。
     
    例二:
     
    李XX,女,40歲。生產后曾連續數次感冒,以后即患頭痛,經本單位醫生治愈。從此即不斷頭暈、目眩,發作時天旋地轉,不能起床,煩悶,惡心,欲吐不得,耳鳴,耳聾,不思飲食。西醫按美尼爾氏病治療,中醫以痰厥頭暈治療,皆無效驗。數年以來病休在家,全身困倦無力,多眠嗜睡,若無人呼喚,一直昏睡兩天兩夜都不醒,吐痰特別多,智慧、記憶明顯衰退。有時心神恍惚,語無倫次,間或發生啼笑不常。治以薯蕷丸,服兩個月后,諸證減去十分之七、八。宗前方再服兩個月痊愈。
     
    結語
     
    薯蕷丸一方,近人很少用以治療虛損諸不足之證,大概是因方中滋補之藥頗少,因而沒有被人重視起來。但細析此方的藥物組成,結合臨床觀察,對于諸虛百損之證,效果明顯。與其它單純滋補藥品相比較,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如馮案和李案均是數年之疾患,滋補昂貴藥品服過無數,但是對病狀改善不大,服本方僅數月,諸證全失。本方之妙處,在于寓祛邪于補正中,使邪不干正,正氣易于恢復。其次是藥物平和價廉,藥源豐富,適合于廣大群眾服用。



    經方發揮 趙明銳編著

    十棗湯

    發表者:趙東奇 709人已訪問

    十棗湯出自《傷寒論》及《金匱要略》。方中主要藥品是大戟、芫花、甘遂。三者皆有強烈的逐水作用,合用起來其性尤猛,故本方為竣烈的逐水之劑。其中加入大棗,健脾和中以緩和諸藥之烈性,使邪去而正不傷。不過僅大棗一味,在此方中起不了太多的固正作用,只能是相對而言。仲景用本方治療飲邪停于胸脅,阻礙氣機的升降,而出現的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干嘔,短氣、頭暈等證。
     
    另外本方治療頑固性的嚴重水腫、胸水,腹水等證有明顯的效果,但必須在正盛邪實的情況下方可使用。凡峻烈的逐水之劑,在服用的過程中,大都有挫傷正氣的弊害,尤其是脾腎之氣最容易因之而損耗,所以用本方逐水需十分慎重。如病久體虛。氣血虧損者,雖然水邪頑固而嚴重,也不可漫投此方,否則有損無益。即使體質健強,正盛邪實者,用本方逐水,也屬“急則治其標”之法,只可借助于一時,不可多用、久用,以免傷正。在治療過程中,一旦水邪消退,即可改用補正祛邪之品,緩緩收功。
     
    但此方必竟逐水力量強,有它的獨到之處,在臨床上也要正確對待。有的醫生畏之如虎,一生不敢使用,這也未免有些因噎廢食。筆者數十年來,多用于頑固性水腫,獲益頗多,從未僨事。總之需要辨證準確,慎重對待,方可無誤。
     
    本方用法,用量,原方是以諸藥末,納入大棗湯中煎服,強人每服一錢,體質弱者每服半錢,每日一次。根據筆者的經驗服藥末逐水力量強,但副作用大。故將三藥用大棗湯煎煮去渣溫服。用量:大戟,芫花,甘遂各5克,水煎二次,合在一起,分十次服,每一至二小時服一次。服藥后的副作用,大部分患者皆有輕微的惡心、腹痛甚至于嘔吐反應。至于利水的作用,皆是瀉下逐水,很少有利尿作用。
     
    一,水腫(急性腎炎)
     
    水腫在初期正盛邪實,在治療方面當以祛邪為主,不可延誤時日,遷延為慢性疾病。筆者曾用本方治療急性腎炎多例,皆獲得滿意療效。雖然如此,究竟這種療法屬于從權之法,不可為訓,中藥治療急性腎炎別有其它良法,在此只不過說明此方治療作用而已。
     
    典型病例:
     
    任XX,男,52歲,患者發寒熱二日后,接著全身浮腫,小便不利,在農村服中、西藥治療數日。腫勢日漸增重,全身呈重度浮腫,經醫院確診為急性腎小球腎炎。患者要求服中藥治療。遂給十棗湯。
     
    大戟、芫花、甘遂各5克,大棗十個,煮湯煎藥,每劑分十次服。服二劑后,水腫日漸消退,到服藥后第四日,水腫全消,以后化驗尿常規完全正常。隨訪半年來未見復發。共花藥費二角二分錢。
     
    二、水臌(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發展到頑固性嚴重時,己經是體質衰弱,氣血虧損的邪實正虛階段。一般治療法則,當以培補脾腎,扶正祛邪為主。使脾腎之氣化健旺,水邪賴以排出體外,緩緩收功。當是之時,不應再以逐水劑攻克,以免邪未去而正已傷。但是腹水頑固,患者痛苦萬狀,用扶正祛邪之法,不可能旦夕取效。而且因水邪至盛,阻滯經氣運行,短時間不能解決這一向題,也可能引起諸證叢生。故用本方以治其標,一俟收效,即停服,改用培補之品。
     
    典型病例:
     
    韓XX,男,58歲。以肝硬化腹水收入住院,用利尿藥品(如“速尿”等)方可排出小便,但量不多,一日排出量大約300毫升,如停止一日不用“速尿”小便幾乎點滴不通。患者腹大如釜,只能坐立,不能睡臥,日夜憋脹難忍,痛苦萬狀。診其脈,弦大而數,為邪實之象,舌質紫紅,兩側呈絳藍色,為瘀滯之象,舌苔厚膩。結合脈證,雖是正虛邪實,但未到陰陽過于虛衰階段,尚可一攻,投以十棗湯二劑,每日一劑,服后有惡心,腹痛,并有少許嘔吐之反應,緩下水液多次,腹部自覺松軟。雖經多次瀉下,但看來精神尚好,間服培補肺腎之品二劑后,又給予十棗湯二劑,服后瀉下如前,但未嘔吐,只有少許惡心,而腹脹頓消,松軟平坦,于是繼進以補脾腎為主,消導之品為輔,短時間內未發生腹水,一般情況良好,出院調養。
     
    結語
     
    肝硬化腹水者,多有食道靜脈曲張,往往有薄弱之處破裂,引起大量出血,導致死亡,故本方用于治療肝硬化腹水患者,必須注意到這一點,因服用本方后,最易引起嘔吐,應注意努破食道血管,而引起吐血不止。在服藥時應少服慢服,盡量避免引起嘔吐


    防己黃芪湯

    發表者:趙東奇 2014人已訪問

    防己黃芪湯以黃芪、防己、白術,甘草、生姜、大棗六味藥組成。仲景《金匱要略》用來治療濕邪在表,而表虛所現的“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風濕在表,理當發汗而解,然而未用汗法而汗自出惡風者,是為邪未解而表已虛,若復發汗則會使衛陽更虛,濕邪更為難除。故仲景本方,用黃芪固表,防已泄濕,二者合用化氣行水,白術、甘草健脾滲濕,生姜、大棗調和營衛,合之共奏健脾,補氣、利水、消腫之功,使濕去衛復表固。
     
    此方運用于臨床,經加減化裁,可以治療一些濕邪內停,伴有氣虛的病證,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證的水腫,婦人帶下,風濕疼痛等偏于氣虛者。
     
    一、水腫(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
     
    屬于腎臟的慢性病變者,病程遷延,病情復雜,常反復發作。根據其臨床表現可以分為氣虛型和陽虛型。氣虛者補氣,陽虛者助陽。因本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的作用,故用來治療氣虛型者,效果良好。
     
    氣虛水腫,主要見證為浮腫明顯、面色(白光)白、身重汗出惡風、體倦乏力、納呆、舌淡、苔白等證。
     
    典型病例:
     
    王XX,男,32歲。患慢性腎炎三年,浮腫,尿少,時好時壞,易外感,每因外感而病情加重,曾累用利尿消腫之劑,效果總是不好。
    現證:顏面周身浮腫,面色(白光)白,精神欠佳,納呆,自汗,惡風,舌淡,苔白,脈浮而弱,尿蛋自(++),如此脈證為氣虛之候,治當補氣健脾,兼利水消腫。
     
    方以防己黃芪湯加黨參、苡仁、茯苓等藥,共服30余劑,浮腫消退,精神好轉,食飲欲增加,尿蛋白(±)。繼以本方配制丸藥一劑,服用一月,諸證悉愈。
     
    二、帶下
     
    婦女帶下雖有寒熱、盛實之分,但多以濕邪為患,運用本方加減治療效果良好。
     
    (一)濕熱帶下
     
    濕熱帶下是為水濕內停,久而化熱,濕與熱合,壅結于里。證見帶下稠粘,黃白相兼,有腥臭味,尿赤,苔黃膩,脈數。有時伴有下肢浮腫。治療可以選用防已黃芪湯加知母、茯苓、白術等藥,清熱燥濕,滋陰。
     
    典型病例:
     
    李xx,女,28歲,患帶下三月之久,量多而腥臭,發黃色,伴有口干欲飲,納呆、小便短赤,大便干,腰困,陰部搔癢。曾服前醫收澀之中藥數劑,效果不佳。經投以防己黃芪湯加茯苓、白術、知母,黃柏,苡仁等藥,清熱利濕、滋陰,共服八劑痊愈。
     
    (二)寒濕帶下
     
    平素體質虛弱,尤其是陽虛不能化濕,致濕邪內停。證見帶下清稀不臭,狀如蛋清,下肢浮腫,自汗,惡風,手足不溫,脈遲無力等。治以防己黃芪湯加桂枝、茯苓、白術補氣通陽利濕扶正。
     
    典型病例:
     
    田XX,女,45歲。患帶下三年之久,時多時少,曾經多方醫治未見顯效。
     
    現證:精神倦怠,面色(白光)白,自汗惡風,納呆,便稀,帶下清稀不臭,腰部困痛,四肢浮腫,天陰或下雨天全身不適。投以防己黃芪湯加桂枝、苡仁、茯苓,白術、陳皮、黨參等治療,前后共服20余劑,諸證好轉,精神食欲大增,僅有少量白帶。以調補脾胃之劑,繼服數劑,以資鞏固療效。
     
    三、濕痹
     
    由于平素體質虛弱,加之久臥濕地或冒雨涉水,濕邪內浸,郁于肌腠,阻滯經絡氣血的運行,則現肌體疼痛,怕冷惡風,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膩。治以防己黃芪湯滲濕固表,效果良好。
     
    典型病例:
     
    田xx,男,50歲.患兩下肢疼痛半年之久,每逢天陰下雨,則加重,自覺肢體沉重麻木,小腿浮腫,甚則不能行走,小便短,舌淡,苔白膩,脈虛大而數。曾多方醫治,或給祛風劑,或給予活血劑,或給予補虛劑,皆無效驗。后又改服西藥強的松治療數周,也未見顯效。經投以防己黃芪湯加茯苓,苡仁、桂枝、服四劑病減大半,浮腫減輕,小便增多,僅勞累時肢體輕微疼痛,又服四劑痊愈。
     
    結語
     
    1、防己黃芪揚加減,治療婦女的白帶病效果良好,不論濕熱,或者是寒濕,皆能治之。偏于熱者加清利濕熱之品、偏于寒者加溫陽祛寒之品。但必須是有下肢浮腫兼證者方為適應證,如果不出現這一證候,其病因未必是由濕邪內停為患,不屬本方治療范圍。
     
    2、防己黃芪湯加減治療浮腫,范圍較廣,不論由心臟或腎臟疾患所引起的浮腫,凡是屬氣虛類型的,在本方的基礎上適當加減,用之大多有效。
     
    3、防己黃芪湯治療濕痹有別于麻黃加術湯,前者風濕阻滯經絡兼有氣虛為主,證以惡風、怕冷、自汗、身倦為特征,后者則以“身煩疼”和有表證為特征,此則補氣以利濕,彼則發表并溫化水濕。




    經方發揮 趙明銳編著

    鱉甲煎丸

    發表者:趙東奇 1524人已訪問

    鱉甲煎丸是《金匱要略》治療瘧母的方劑。瘧母之病即因患瘧疾,失治誤治,經久不愈,結成痞塊,居于左脅之下。即是由瘧疾造成的脾臟腫大,并因之而引起一系列的證狀。鱉甲煎丸久服治療此病.對脾臟腫大,以及由此并發的各種證狀,有一定的效驗。
     
    典型病例:
     
    郭XX,女,52歲。脾腫大四至五年,五年前曾患定期發寒熱,經縣醫院診斷為瘧疾,運用各種抗瘧療法治療證狀緩解,而遺留經常發低熱。半年后,經醫生檢查,發現脾臟腫大2至3厘米,給予各種對證療法,效果不佳,脾臟繼續腫大。近一年來逐漸消瘦,貧血,不規則發熱,腹脹如釜,脹痛綿綿,午后更甚。食飲不振,消化遲滯,胸滿氣促,脾大至肋下10厘米,肝未觸及,下肢浮腫,脈數而弱,舌胖有齒印。據此脈證,屬《金匱》所載之瘧母,試以鱉甲煎丸治之。
     
    鱉甲120克,黃芩30克,柴胡60克,鼠婦(即地虱)30克,干姜30克,大黃30克,芍藥45克,桂枝30克,葶藶15克,厚樸30克,丹皮45克,瞿麥15克,凌霄花30克,半夏15克,人參15克,蟅蟲60克,阿膠30克,蜂房(炙)45克,芒硝90克,蜣螂60克,桃仁15克,射干20克,以上諸藥,蜜制為丸,每丸重10克,日服二丸。
     
    服完一料后,各種證狀有不同程度的好轉,下肢浮腫消失。此后又服一劑,諸證悉平,脾臟繼續縮小,至肋下有6厘米,各種自覺證狀均消失,故不足為患。遂停藥,自己調養。
     
    結語
     
    鱉甲煎丸治療瘧母病是在和西醫合作配合下確診后進行的。本例患者排除了肝硬化、肝粥樣化,和結核性、霉毒性、斑替氏癥,以及黑熱病等脾腫大。據《希氏內科》里講到:“在慢性瘧疾中脾可以變的很大,就如在霉毒性和結核性脾變大同。”目前西醫內科尚無特殊的藥物療法,同時因變大之脾廣泛粘連,也很難用外科手術切除。瘧母病變大之脾,也如黑熱病的巨脾,能起到消滅紅血球的作用,因之患者面色蒼白、憔悴,但無黑熱病患者的黑色素沉積面孔,也無毛發稀薄之狀。另一種瘧母病變大之脾,呈顯著的纖維性增生,并在特殊情況下還有鐵和鈣的沉著,這種叫做結節性脾腫大。



    經方發揮 趙明銳編著

    甘草干姜湯

    發表者:趙東奇 1527人已訪問

    甘草干姜湯在《傷寒論》中用以治療傷寒因誤治傷陽,引起四肢厥逆,煩躁、吐逆等證,《金匱要略》則以此方治療虛寒型的肺痿病。
     
    本方以炙甘草、干姜二味藥組成。炙甘草能補中益氣,干姜辛熱溫陽,主溫肺胃之陽,辛甘合用為助陽之劑。因而可以治療肺、胃虛寒造成的一部分疾患。如:誤汗下以后,表里俱虛,可以用本方以復陽;脾胃陽虛引起的胃痛以及吐逆疾患;肺痿屬于虛寒者。并可治嘔吐自利、吐涎沫、遺尿等證。凡屬于肺胃之氣虛寒者,用此方治療均有一定的效果。
     
    諸前輩對此方的應用頗為廣泛。
     
    吳遵程曰:“甘草干姜湯,即四逆湯去附子也……其夾食,夾飲,面赤,足冷,發熱,喘咳,腹痛,便滑,內外之邪相合,難以發散,或寒飲傷胃,宜合用理中,不便予參術者,皆可服之,真胃虛挾寒之圣劑也。”
     
    《外臺》:“治吐逆,水谷不下者,干姜甘草湯。”(即本方也——作者)
     
    傷寒緒論》曰:“傷寒,若心下結痛,無熱證,不渴、不煩者,此寒實結胸也,甘草干姜湯……”
     
    除以上論說外,并可治下列之病證。
     
    一、吐涎抹
     
    吐涎沫之證,多因中焦陽虛與肺冷而致,陽盛則失去溫沫之權,肺冷則氣虛不能溫布津液,因而津液聚積化為涎沫,故多吐唾液或吐涎沫,以甘草干姜湯溫復胃中之陽,溫肺復氣,使陽復而氣溫,津液得四布,則吐涎沫自愈。
     
    典型病例:
     
    李XX,女,65歲。患者形體肥胖,平素即不喜飲水,面部及下肢間有水腫,食稍有不適時即腸鳴腹瀉,由此脾胃陽虛可知。一個多月以來,無明顯誘因忽唾液特多,唾出量一日一夜約一碗多,脈象沉遲。舌淡而胖,并有齒印。曾給服吳茱萸湯及五苓散數劑,病情不但不減,還續有增加。后宗《傷寒論》之意,診為肺胃虛寒,津液不能溫布,故頻頻吐出。遂改用甘草干姜湯治之。
     
    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水煎服,一日一劑,連服五劑痊愈。
     
    按:本例吐涎沫患者,是因中焦陽虛與肺冷而成,尤其是以肺冷為最,肺陽不足不能溫布津液所致。在治療方面,應以溫肺助陽為主,前服五苓散、吳茱萸湯都是治胃寒,逐水飲之藥。用以治療此病,似是而非,故服之無效。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也。后改用甘草干姜湯應手取效。故在臨床上如辨證不確,雖為小疾,也難于中竅。
     
    二、小便失禁
     
    甘草干姜湯,可治由虛寒引起的小便失禁。這一類型的小便失禁,是因上虛不能制下,下元虛寒,以致腎與膀胱氣虛陽微,失其制約小便的功能,因而小便失禁,尿頻,并兼不喜飲水或手足不溫等證。
     
    病例一:
     
    任xx,男,60歲。偶爾小便淋漓失禁,自己認為這是一般老年人的普通現象,未引起重視。年復一年,竟然發展到小便完全不能自己控制,隨時溺出,痛苦萬狀。以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水煎服,日服一劑。服30劑以后小便基本能自己控制,后將此方改為散劑,日服9克,以鞏固之。
     
    病例二:
     
    喬xx,女,19歲,徒工。自幼有尿床的習慣,一直到現在,仍然是每晚尿床,不論冬夏,幾乎夜夜如此。近幾年來四出求醫,間或有短期療效,但不能鞏固。年歲大了有此病患,頗為所苦。患者當時,面色不華,不喜飲水,手足不溫,脈沉。診為肺虛不能制下,下元虛寒所致。
     
    炙甘草15克,干姜15克,白果10克,益智仁10克,水煎服,日服一劑。服到十劑時感到有明顯效果,已經不是每晚尿床了,而是隔二、三日一次。照此方共服40余劑,又以此方配制蜜丸,繼服半年多痊愈。
     
    按:本例之小便失禁與豬苓湯之小便失禁有根本上的區別,此為上焦虛寒不能制下,致腎與膀胱氣虛陽微,不能制約小便。豬苓湯為熱傷津液,膀胱氣燥引起的小便失禁。又與單純腎氣虛寒不能制約小便有別。所以在治療方面,此類型的小便失禁是以甘草干姜湯側重溫補中、上二焦,方能獲得效果。



    薏苡附子敗醬散

    發表者:趙東奇 3397人已訪問

    薏苡附子敗醬散,是以薏苡仁、附子、敗醬草組成。方中薏苡除濕排膿,《中國藥植圖鑒》說:“治肺水腫、濕性胸膜炎、排尿障礙、慢性胃腸病、慢性潰瘍。”附子溫陽散結。敗醬草解熱毒排膿,消腫止痛,鮮者效果更好。《綱目》:“敗醬善排膿破血,故仲景治癰,即古方婦人科皆用之。”《本草正義》:敗醬“能清熱泄結,利水消腫,破瘀排膿”。《中藥大辭典》:敗醬“清熱解毒,排膿破瘀”,治“產后瘀滯腹痛,癰腫疥癬”。《日華子本草》:敗醬治“瘡痍疥癬丹毒”。仲景用本方治療腸癰,以及由營血郁滯于里,使皮膚缺乏血液的滋養,而形成的“肌膚甲錯”等證候。臨床上用本方治療闌尾炎膿已成的病證,效果之明顯,自不待說,并可治療慢性闌尾炎,日久陽虛,脈遲,手足厥冷,纏綿不愈的屬虛寒型者,效果也頗顯著。另外,不論男女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右少腹部疼痛,用本方也有一定的效驗。還可治療鵝掌風。
     
    《用方經驗》本方條曰:“兼治遍身有瘡癤如癩風,肌膚不仁,不知痛癢者。”
     
    一、腸癰(闌尾炎)
     
    本病是由于暴食暴飲、寒暑不節、飽食后負重疾走等原因,致濕熱瘀血壅滯于腸間而成癰腫。證見右少腹疼痛、壓痛、或按之腫硬、惡心嘔吐、發熱寒戰等。本方適用于腸癰膿已成以及病久陽虛正不勝邪者。
     
    典型病例:
     
    胡xx,女,60歲。患慢性闌尾炎五、六年,右少腹疼痛,每遇飲食不當,或受寒、勞累即加重,反復發作,纏綿不愈。經運用西藥青、鏈霉素等消炎治療,效果不佳。又建議手術治療,因患者考慮年老體衰,而要求服中藥治療。
     
    初診時呈慢性病容,精神欠佳,形體瘦弱,惡寒喜熱,手足厥冷,右少腹闌尾點壓痛明顯,舌淡,苔白,脈沉弱。患者平素陽虛寒甚,患闌尾炎后,數年來更久服寒涼之藥,使陽愈衰而寒愈甚,致成沉疴痼疾,困于陰寒,治宜溫化為主。
     
    熟附子15克,薏苡仁30克,鮮敗醬全草15根,水煎服,共服六劑,腹痛消失,隨訪二年.概未復發。
     
    二、鵝掌風和肌膚甲錯
     
    (一)鵝掌風
     
    鵝掌風見《外科正宗》多因風濕凝聚,氣血失養所致。或由接觸傳染而得,初起掌心及手指皮下,生小水泡搔癢,繼而泡破,迭起白皮,脫屑,日久皮膚粗糙變厚,甚則皸裂疼痛,入冬加重,自掌心可延及遍手,進一步發展可以引起指甲變厚,色灰黑而脆,病程纏綿,即手癬。亦包括手部慢性濕疹、掌蹠角化癥等。用本方治療效果良好。
     
    典型病例:
     
    朱XX,男,56歲,肥皂工人。每年秋冬季患鵝掌風,起初手心發癢,皮膚變粗,繼而流黃水,手掌皮膚逐漸變厚,呈魚鱗狀,奇癢難忍,到來年春天即自愈。給予薏苡附子敗醬湯治療,于未發作前兩個月開始服用,連服30余劑,當年即未發,其后觀察二年未曾復發。
     
    (二)肌膚甲錯
     
    典型病例:
     
    翟XX,女,19歲。于八、九歲以來即出現四肢及肩背部皮膚甲錯,甲錯部分呈盤狀型,癢甚。每到夏天即基本上消失,逢冬即又發作,數年來一直如此。1973年求治,細審其證狀,患處皮膚異常粗糙,如魚鱗形狀,但與皮癬有明顯分別,其他全身皮膚雖不似患處粗糙,但也是干燥、枯澀不潤。考慮似仲景所啟示的內有瘀血,外失濡養所致的肌膚甲錯,遂投以薏苡附子敗醬湯。
     
    處方:薏苡仁60克,熟附子9克,敗醬草30克
     
    連服20余劑后,不僅患處的皮膚改善,搔癢消失,就連全身皮膚也改變了原來的那種枯澀不潤的狀態,三年來未發作。到第四年諸證復發如前,又投以上方加減20余劑,痊愈。以后觀察數年未見復發。
     
    三、右少腹痛
     
    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的右少腹痛,以闌尾區壓痛明顯為用藥依據,不論是否腸癰或其他疾患,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皆有效驗。另外,本方還可以治療肚臍流水。
     
    病例一:
     
    田XX,女,43歲。因嘔吐腹瀉后,遺留右少腹痛半年之久,每因勞累、飽食或經前而加重。曾經婦科檢查懷疑附件炎,外科考慮闌尾炎,運用中西藥斷續治療數月未效。給予薏苡附子敗醬湯治療,服藥二劑以后疼痛即減輕,又服四劑痊愈。隨訪半年未復發。
     
    病例二:
     
    張XX,女,39歲。患右少腹痛一年多,拒按,疼痛呈延續性,雖有暫止時,也不是絕對不疼,仍有隱微的痛覺。月經一年多以來一直不正常,每次來時延綿三個月左右,量甚少,點滴淋漓。其間即使停止,最多停十數日又開始出血,仍延續數月不止。經數處醫院診斷,皆診為“功能性子宮出血”,用一般對證治療無效。一年多以來纏綿不愈。
     
    患者雖以右少腹痛為主證,但陰道淋漓不斷出血一年之久,屬中醫的崩漏證。右少腹痛和崩漏的發生幾乎是同一時期,而且痛而拒按,并伴有頭暈、耳鳴、心悸、納呆、手足厥冷、倦怠乏力等陰陽俱虛之證。其病因病機顯然是寒凝血瘀于沖任而致少腹痛,血液受阻不得循經入絡,濫于脈外,而發生崩漏。遂以薏苡附子敗醬湯(薏苡仁60克、附子12克、敗醬30克)溫陽散結,除濕消腫祛瘀止痛,又加以活血化瘀的丹皮來治療,服藥后下瘀血紫塊甚多,腹痛崩漏一并迅速治愈。
     
    結語
     
    1、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各種病證,如在有條件的季節和地區用鮮敗醬草效果更好,湯劑每劑用量約20株,根莖最好保持完整。
     
    2、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右少腹痛范圍較廣,除治療闌尾炎以外,并可治療附件炎、痛經以及因血瘀等原因造成的少腹痛,皆有效驗。
     
    3、鵝掌風之手皸裂為風濕凝聚,久而氣血失養所致。肌膚甲錯為各種原因致營血不能潤養肌膚而呈干澀枯槁如魚鱗狀。“肌膚失養”為其主因。薏苡附子敗醬散能溫陽利濕散瘀消腫,使寒濕瘀血之瘀滯消散,經絡通,肌膚得以濡養,則甲錯、鵝掌風可愈。
     
    總之,只要能謹守病機,就可舉一反三,對“經方”應用自如。





    吳茱萸湯

    發表者:趙東奇 279人已訪問

    吳茱萸湯《傷寒論》用以治療中、下二焦虛寒,挾濁陰上沖,所致的各種證候。
     
    本方由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組成,吳茱萸溫中,下氣,散寒,降逆止嘔,并有止痛作用。《本草經疏》說:“凡脾胃之氣,喜溫而惡寒,寒則中氣不能運化,或為冷食不消,或為腹內絞痛,或寒痰停積,以致氣逆發咳,五臟不利。吳茱萸辛溫,暖脾胃而散寒邪,則中自溫,氣自下,而諸證悉除。”人參,大棗以益氣補虛,可使中焦氣盛,輔助補陽之藥,以利于祛寒扶陽。生姜有散寒止嘔、降逆、逐水飲的作用。諸藥合用,成為一個溫中、祛寒、補虛、降逆、止嘔之劑。可以治療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的嘔吐、煩躁、頭痛、手足厥逆等證。根據此方藥物的性能,運用于臨床以嘔吐、頭痛、煩燥、吐沫為主證者,但必須兼有手足厥逆、脈沉遲等虛寒脈證,不論新久,均有一定的效驗。
     
    一、嘔吐(屬胃寒者)
     
    由于中陽不足,胃腑虛寒,不能腐熟水谷,濁陰之氣上沖,故出現嘔吐。證見食欲不佳,消化遲滯,食后嘔吐,喜熱怕冷,手足厥逆,脈多沉遲或虛緩無力,舌多色淡苔薄。
     
    典型病例:
     
    楊XX,男,42歲。偶爾食不適時即嘔吐,吐出未經消化之食物及夾雜不少粘沫,吐出量并不多,為此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如此延續了將近十年。近一年多以來病情加重,發展為每日飯后隔一至二小時,即頻頻嘔吐不休,天氣寒冷時尤其嚴重。曾用過不少止嘔和胃健胃等藥品,未曾獲效。現手足厥逆,消化遲滯,脈沉而遲。治以吳茱萸湯。
     
    吳茱萸12克,人參6克,生姜30克,大棗5枚
     
    服三劑后,嘔吐減十分之五、六,繼服三劑嘔吐又復發到原來的程度。經詢問情況才知道因當時未找到生姜,而以腌姜代替,不僅無效反而又使病情反復。后配以生姜再進四劑,嘔吐減十分之七、八,飲食增加,手足厥逆好轉。宗此方化裁,共服20余劑,嘔吐停止。觀察一年來,未見復發。
     
    二、頭痛
     
    吳茱萸湯治肝胃寒邪挾濁陰之氣上逆,擾于清陽之府的頭部而致的頭痛。痛的部位多在正額和巔頂,痛時煩躁,惡心,吐沫,常見手足厥逆,脈多遲而弱。
     
    典型病例:
     
    張XX,男,30歲。患重感冒后引起頭痛,疼痛劇烈難忍。并時時煩躁,惡心嘔吐,吐出物皆痰涎之類,惡寒而不發熱,手足不溫、自覺口、鼻、齒冰冷難忍。脈沉遲,舌色淡,苔滑。從表現證狀和脈象看為中焦虛寒,復感外邪,引起濁陰之氣上逆于清陽之府所致。治以吳茱萸湯,服一劑后,頭痛頓減,嘔吐惡寒也有好轉。守方共服三劑痊愈。
     
    結語
     
    吳茱萸湯所治由于虛寒引起的吐、利、煩躁、頭痛等證,其藥物的配合和療效有很大的關系,其中生姜一味必不可少,更不能以干姜,腌姜等代替。




    越婢加術湯

    發表者:趙東奇 1967人已訪問

    越婢加術湯出自《金匱要略》由越婢湯加白術而成。越婢湯《金匱要略》中是治療風水的方劑。主治:一身盡腫,脈浮而渴,續自汗出,無大熱之證。越婢湯的組成是:麻黃、石膏、甘草、生姜、大棗。方中以麻黃配生姜宣散水濕,配石膏清肺胃之熱,合甘草、大棗補益中氣,因而可散皮表之水,這是越婢湯的主治范圍。越婢加術湯除有越婢湯的性能以外,還可以健脾以除外濕,兼治里水,故為表里通治之劑。
     
    本方在《金匱蠶略》中并提到可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足弱”之證。從以上這段經文看來,下焦足弱和上句的厲風氣似不相銜接。日本人尾臺氏引《外臺》有以下解釋:“……肉極云者,肉變色,多汗,體重倦怠,四肢不欲舉,不欲飲食,食則咳,咳則右肋下疼,陰陰引肩背,不得移動,名曰厲風。”(見皇漢醫學)以上所述,只是解釋了厲風的證狀,關于下焦足弱的病因、病機沒有作詳細的論述。根據上條提示,下焦足弱的病機,不可能是因身熱大汗泄所造成的。否則決沒有既因大汗泄津脫等造成的足弱病證,而再用麻黃表散風濕,更促使大汗泄之理。而下句之“下焦足弱”的病因,病機,根據筆者的臨床經驗,則是因水濕充斥表里,使經脈之氣不得暢行,致使氣血不充,不能溫煦和濡養下焦筋脈,筋脈長期失養,而致足弱,甚則不任使用。用越婢加術湯是散除表里之水邪,使水濕去而氣血通暢無阻,筋脈得其養則下焦足弱自愈。筆者曾用越婢加術湯治療由于長期以來,下肢水腫而致足弱不用的患者,獲得捷效。
     
    典型病例:
     
    韓XX,女,32歲。患者生產第三胎后不久,即出現兩下肢浮腫,腫勢并不嚴重,故未引起足夠重視。一、二年來,時輕時重,雖然斷續治療,也未治愈。突然于去年春天兩下肢軟弱不任使用,步履艱難,逐漸加重。以后每行三、五步也需別人扶持。雖經在農村服用中西藥及針灸治療,無顯效。
     
    患者面容消瘦,精神倦怠,口渴能飲,食欲尚好,動則易汗,兩下肢浮腫,按有指凹,觸之冰冷,自己站立不穩,搖搖欲仆,凡抬腿邁步,悉需別人幫助,脈大而數,舌紅苔膩。投以越婢加術湯加減。
     
    麻黃10克,石膏15克,甘草10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防己15克,生姜6克,大棗5個,水煎溫服,囑服五劑。服藥后,尿量增多,下肢浮腫有明顯好轉,而行動也比以前有了轉機。宗原方再服五劑后,下肢浮腫已將近消失,步履雖然僅能緩慢地行走二、三十步,但已不需人扶持。以后又改服調補氣血、強壯筋脈之劑,緩緩收功。
     
    結語
     
    越婢加術湯所治療的足弱,和一般“筋痿”的足弱,在病因、病機以及治療方面,有嚴格的區分。此是由于長期的下肢水腫,阻格了氣血的運行,使下肢筋脈得不到足夠的溫煦、濡養,因而致筋脈軟弱不任使用。“筋痿”是因熱邪傷津,筋脈失養,而致筋脈松弛,不任使用。在治療方面,前者以逐水、消腫為主.后者以滋陰和血兼助陽氣為主。
    越婢加術湯證的下焦足弱,不獨越婢加術湯治療有效。而且凡是健脾除濕、消腫之劑,久服皆能取效。所謂“師其意,而不泥其方”。




    麻黃加術湯

    發表者:趙東奇 2870人已訪問

    麻黃加術湯見于《金匱要略》,由麻黃湯加白術組成。方中有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白術共五味藥,主治濕停于肌表,兼挾風寒之邪,而致身煩痛的證候。
     
    麻黃湯是發汗峻劑,善能攻在表之風寒,為治太陽經表實的主方,主治肌表停濕,濕擾于氣分,兼挾風寒之邪,而發生的肌體煩痛。在治療方面,一般情況,表濕當以表解,應以發微汗而解之,若以峻烈發汗,則風寒雖解而濕邪獨留,病必不除。麻黃加術湯,方中重加白術,既能緩解麻黃湯之峻烈出汗,又有除肌表之濕的作用,使風濕之邪得微汗而解。
     
    本方用于臨床,治風濕煩痛的證候,對以下類型,有一定的療效。
     
    一、行痹
     
    風濕之邪停于肌表,以礙肌表的氣血運行,日久不愈,成為邪衰正不足的狀態。證見周身疼痛呈游走性,痛無定處,即古人所謂“行痹”、“風痹”之類。患者一般是肌體喜按,皮膚不潤,喜熱怕冷,疼痛反復纏綿不愈。以麻黃加術湯治療此病,一方面的作用是祛除在表之風濕,另一方面的作用是補氣扶正。麻黃桂枝可通陽助陽,陽盛則能旺盛血脈運行,使肌表之氣血比較充沛,既可抗邪,也可濡養溫煦肌肉筋脈,以資邪去正復;白術培補正氣。諸藥配合,扶正祛邪,達到治愈的目的。這種病證大多病程較長,在治療方面,既要祛除病邪,又要培補正氣,因而宜緩緩收效,不能操之過急。服用此方時可酌加一些當歸、川芎養血活血之品,或加黨參、黃芪助氣之藥,宜制成丸劑或散劑,久服自能生效。
     
    典型病例:
     
    張XX,女,48歲,患周身疼痛呈游走性,每晚必令其愛人踩按四肢,或用木棒錘敲一至二小時之久方能入睡,三、四年以來日日如此,如不按搗即不能入眠,疼痛難忍,天寒陰雨更甚。患者手足不溫,皮膚枯槁,不論冬夏,很不容易出汗,精神疲憊。給以麻黃加術湯加減。
     
    麻黃60克,桂枝80克,白術120克,杏仁45克,當歸30克,川芎30克,甘草30克,上藥共為細末,日服12克。服到20天的時候,自覺手足溫暖,疼痛微有減輕。最令患者喜悅的是,近日來每服藥一小時后,即感手足心津津出汗,這是以往罕見的事,所以服藥的信心更大了。共服上方加減三月余,疼痛基本上不發作,再不需人按搗了。后兼服調氣血之劑以鞏固之。
     
    按:
     
    本例患者,周身疼痛數年之久,既往凡攻邪、補正、通經、活絡之品,無藥不服,但效果總不明顯。因其病因病機為濕邪久留,阻遏經絡氣血運行,衛陽被阻,開闔失司,故難于出汗,脈絡長期失養,故喜熱喜按,疼痛久而難愈,在治療方面,單純攻邪或補正皆為偏師。麻黃加術湯加味既能緩攻在表之風濕,兼有補正之功,因而獲效。
     
    二、濕痹
     
    風、寒、濕邪合而為痹,濕痹是痹證之以濕邪偏勝者,亦名“著痹”。《素問◎痹論》說:“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麻黃加術湯所治的范圍是:
     
    (一)以周身煩疼,一身浮腫為特征者。
     
    所謂“身煩疼”是疼痛劇烈,不得安靜的狀態。因風寒濕之邪尤以水濕更盛,蘊于肌表經絡致使氣血阻塞,運行不利,故發生疼痛。且體表之陽虛,陽不能化濕故微腫,濕留肌肉而煩疼。此證發病急劇,證見周身煩疼,四肢面目輕微浮腫,肢體沉重,陰雨天寒尤甚,間或也有小便欠利者。
     
    典型病例:
     
    王xx,男,農民。因在田間勞動,忽著風寒侵襲,數日后即周身關節煩疼,并呈游走性,尤以下肢疼痛為甚,局部指壓凹陷不起,疼痛拒按,肌體沉重,舉步艱難,大便正常,小便短赤,脈大而數。曾有醫生給服過五皮飲加減之類無效。脈證相參,診為濕滯肌表留于肌肉,風濕相搏。投以麻黃加術湯,囑其勿大汗。服二劑后,疼痛稍減輕,但浮腫消退。上方加羌活、蒼術各15克,繼服二劑后疼痛大減,以后調養數日痊愈。
     
    (二)治療風濕相搏,一身盡疼,有惡寒發熱表證為特征者。
     
    風、寒、濕之邪,聚積于體表,故臨床見證,既有發熱惡寒之表證,又有風濕相搏之疼痛。此病發病急,病程短。發病的因素為患者平素體表有濕,停于肌膚之間,又感風寒之邪,風寒與濕合,相搏而作痛,疼痛劇烈。一般臨床見證無汗者多,有汗者少,治以麻黃加術湯加減,微汗則愈。
     
    典通病例:
     
    曹xx,男,28歲。冬月,患者發寒熱,頭項強痛,周身疼痛難忍。一醫認為感冒,服藥、打針,治療三天,證狀毫無減輕。
     
    患者熱多寒少,皮膚觸之有灼熱感覺,而且疼痛劇烈,稍有轉動即呼號難忍,不似外感之輕微疼痛,口干欲飲,小便短赤,氣粗微喘,脈滑數有力,舌質紅,苔薄白。診為風濕相搏,濕有化熱之趨勢,給予麻黃加術湯加減。
     
    麻黃10克,桂枝6克,甘草10克,杏仁12克,白術12克,石膏30克,黃柏15克,服一劑后,汗出津津,疼痛雖未明顯好轉,但發熱大為減輕。宗上方加減服二劑,疼痛發熱減十分之八、九,又以上方加減再服二劑痊愈。
     
    結語
     
    麻黃加術湯治療風濕相搏之疼痛,對疼痛呈游走性、痛無定處者有效。如沉著固定于大小關節疼痛者,此方效果不佳。宜服桂枝芍藥知母湯。疼痛急性發作者,宜湯劑,如病程較久沉疴痛疾者,宣散劑久服。


    麻黃細辛附子湯

    發表者:趙東奇 892人已訪問

    麻黃細辛附子湯,由麻黃、細辛、附子三味藥組成。仲景用以治療“少陰病,始得之,僅發熱,脈沉者”的感寒證。本方是攻表發汗、溫經扶陽、散寒之補散兼施劑。少陰病為陽氣虛寒證,本不應當發熱,若初起而反發熱,是兼有表證,因而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解表。本方證雖屬陽虛而兼外感,但既發熱,說明陽氣尚不至過虛而可抗邪。如不發熱者,則為陽虛不能抗邪,屬陽虛里寒之證,在治療方面,就應以溫陽散寒補虛為主。麻黃細辛附子湯減去麻黃峻烈發汗之品,加白術、炙甘草,既可溫陽散寒,又能補中益氣,對治療陽虛型的外感證,頗能取得捷效。
     
    一、感冒(屬陽虛者)
     
    外感表證大多以發熱惡寒為主證。惡寒是風寒侵于體表,陽氣不能及時達表抗邪,發熱是陽氣抗邪,邪正交爭的結果。有部分患者,當外感寒邪之后,惡寒、體痛、骨節疼痛、頭項強痛、咳嗽或喘等表證具備,唯不發熱,脈遲緩。此為陽虛無力抵抗外邪,屬陽虛里寒之證,即《傷寒論》所說:“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在治療方面,如以表散之法,不僅無效,必使病邪羈留不去。對此病之正確治療,必須是溫陽、扶正,兼散寒邪,補散兼施,方可達到祛邪的目的。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減去麻黃,加白術、炙甘草治療此病,應手獲效。
     
    病例一:
     
    楊XX,男,86歲。平素陽虛體寒,經常外感風寒。感冒后,惡寒,頭項強痛,骨節疼痛,咳嗽,無汗,脈遲,從不發熱。給于附子10克,細辛3克,白術12克,炙甘草10克,一至二劑后即痊愈。20多年以來,每患感冒,即服此方,甚效。
     
    2、病例二:
     
    王XX,男,45歲,中醫師。每感冒后,頭項強痛、惡寒、骨節疼、鼻塞聲重、咳嗽等外感表證具備,唯不發熱,脈遲緩。累用一般治療感冒之中西藥品治療無效,纏綿不愈。以附子10克,細辛3克,白術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最多二劑,即諸證痊愈,每治每效。
     
    二、痛痹(屬陽虛感寒者)
     
    素體陽慮,復遭風寒之邪,侵襲肌表,滯于脈絡,證見肢體疼痛、手足不溫、得熱則痛減、遇寒則痛甚、春夏好轉、秋冬增劇、脈沉遲等一派陰寒脈證者,服此方可獲效。
     
    典型病例:
     
    喬XX,男,59歲。周身疼痛,游走不定,每到冬季,劇痛難忍,擁被臥床。次年春天,天氣漸暖,疼痛也隨之緩解,到盛夏時,則疼痛若失。數年來逐漸加重,面色萎黃,肢體消瘦,脈遲而弱。治以麻黃細辛附子湯加減,于秋末冬初即開始服用。附子30克,細辛15克,白術30克,炙甘草30克,制成散劑,日服10克,服至初夏即停。當年冬天疼痛大減,第二年冬天痊愈,以后不論隆冬盛夏,都能參加輕微的體力勞動。
     
    結語
     
    陽虛感冒之證,臨床上頗不少見。這種類型的患者,每遇感冒時,概不發熱,一貫如此。不論用中西藥品治療,有的總是遲遲不愈。因其平素體陽不足,一旦外感風寒之后,本身之陽熱無力抗邪,因而外感表證具備,唯不能發熱,脈遲或沉。在治療方面,若用解表之法治之,實難治愈,因解表之法需結合本身之正氣,方能抗邪外出,今在衛陽不足的情況下,必須借助溫熱藥的力量,以扶正兼驅邪方可奏效。
    麻黃細辛附子湯,去麻黃加白術、炙甘草,用以治療此病,少則一劑,效果卓著。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94人妻少妇偷人精品| 精品日韩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麻豆一区二区| 男女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久久一区| 欧美一本大道香蕉综合视频 | 亚洲一二区制服无码中字|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亚洲成人av综合一区|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亚洲av成人在线一区|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国产小受被做到哭咬床单GV|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欧美熟妇乱子伦XX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2019久久久高清日本道| 欧美国产日韩A在线观看| A三级三级成人网站在线视频 | 色欲国产精品一区成人精品|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APP下载| 毛片大全真人在线| 99中文字幕精品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美乳丰满人妻无码视频| 英语老师解开裙子坐我腿中间| 成人爽A毛片免费视频| 2021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色欲色欲WWW成人网|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片2022|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777米奇|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无码| 精选国产av精选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 成年在线观看免费人视频|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三区| 欧美 日韩 亚洲 精品二区| 老色鬼永久精品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片九色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