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類法象
藥有氣味濃薄,升降浮沉補瀉主治之法,各各不同,今詳錄之,及揀擇制度修合之法,俱列于后。
味之薄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 防風 氣溫味辛,療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主治秘要》云∶味甘純陽,太陽經本藥也,身去上風,梢去下風。又云∶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主治諸風及去濕也。去蘆。 羌活 氣微溫,味甘苦,治肢節疼痛,手足太陽〔經〕風藥也。加川芎治〔足〕太陽、少陰頭痛,透關利節。《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五∶手足太陽引經一也。風濕相兼二也。去肢節疼痛三也。除癰疽敗血四也。風濕頭痛五也。去黑皮并腐爛〔者〕,銼用。 升麻 氣平,味微苦,足陽明胃、足太陰脾引經藥。若補其脾胃,非此為引用不能補。若得蔥白、香芷之類,亦能走手陽明、太陽,能解肌肉間熱,此手足陽明〔經傷〕風之的藥也。《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手足陽明引經一也。升陽于至陰之下二也。陽明〔經〕分頭痛三也。去〔風邪在皮膚〕及至高之上四也。又云∶甘苦,陽中之陰,脾痹非升麻不能除。刮去黑皮腐爛〔者用〕,里白者佳。 柴胡 氣味平,微苦,除虛勞煩熱,解散肌熱,去早辰潮熱,此少陽、厥陰引經藥也。婦人產前產后必用之藥(也)。善除本經頭痛,非〔他〕藥〔所〕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主治秘要》云∶味微苦,性平微寒,氣味俱輕,陽也,升也,少陽經分藥,〔能〕引胃氣上升,以發散表熱。又云∶苦為純陽,去寒熱往來,膽痹非柴胡梢不能除。去蘆用。 葛根 氣平味甘,除脾胃虛熱而渴,又能解酒之毒,通〔行〕足陽明之經。 《主治秘要》云∶味甘性寒,〔氣味俱薄,體輕上行,浮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發散表邪三也。發散小兒瘡疹難出四也〕。益陽生津液,不可多用,恐損胃氣。去皮用。 威靈仙 氣溫味〔苦甘〕,主諸風濕冷,宣通五臟,〔去〕腹內瘕滯,腰膝冷痛,及治傷損。《主治秘要》云∶味甘,純陽,去太陽之風。鐵腳者佳,去蘆用。 細辛 氣溫,味大辛,治少陰〔經〕頭痛如神,當〔少〕用之,獨活為之使。 《主治秘要》云∶味辛性溫,氣濃于味,陽也,止諸陽頭痛,諸風通用之。辛熱,溫〔少〕陰〔之〕經,散水寒,治內寒。又云∶味辛,純陽,〔止〕頭痛。去蘆并葉。華山者佳。 獨活 氣微溫,味甘苦平,足少陰腎引經藥也,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一名獨搖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主治秘要》云∶味辛而苦,氣溫,性味薄而升,治風〔須〕用,及能燥濕。經云∶風能勝濕。又云∶苦頭眩目運,非此不能除。去皮凈用。 香白芷 氣溫,味大辛,治手陽明頭痛,中〔風〕寒熱,解利藥也,以四味升麻湯中加之,通行手足陽明經。《主治秘要》云∶味辛性溫,氣味俱輕,陽也,陽明經引經之藥,治頭痛〔在額〕,及療風通用,去肺經風。又云∶苦辛,陽明本藥。 鼠粘子 氣平味辛,主風毒腫,(消)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癰〕疽〔瘡〕頭。《主治秘要》云∶辛溫,潤肺散氣。搗細用之。 桔梗 氣微溫,味辛苦,治肺,利咽痛,利肺中氣。《主治秘要》云∶味涼而苦,性微溫,味濃氣輕,陽中陰也,肺經之藥也。利咽嗌胸膈,治氣。以其色白,故屬于肺,此用色之法也。乃散寒嘔,若咽中痛,非此不能除。又云∶辛苦,陽中之陽,謂之舟楫,諸藥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去蘆,米泔浸一宿用。〕 本 氣溫,味大辛,此太陽經風藥,治寒氣郁結于本經,治頭痛〔腦〕痛齒痛。《主治秘要》云∶味苦,性微〔溫〕,氣濃味薄〔而升〕,陽也,太陽頭痛必用之藥。又云∶辛苦純陽,〔足太陽〕本經藥也,頂巔痛,非此不能除。 川芎 氣味辛溫,補血,治血虛頭痛之圣藥也。妊婦胎〔動〕,〔加〕當歸,二味各二錢,水二盞,煎至一盞,服之神效。《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苦,氣濃味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少陽引經一也。諸頭痛二也。助清陽〔之氣〕三也。 〔去〕濕氣在頭四也。又云∶味〔辛〕純陽,少陽經本藥。搗細用。 蔓荊子 氣清,味辛溫,治太陽頭痛、頭沉、昏悶,除〔目〕暗,散風邪之藥也。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疾〕。《主治秘要》云∶苦甘,陽中之〔陰〕,涼諸經之血熱,〔止〕頭痛,〔主目睛內痛〕。洗凈用。 秦艽 氣微寒,味苦,主寒熱邪氣,〔風濕痹〕,下水,利小便,療骨蒸,治口噤,及腸風瀉血。《主治秘要》云∶性平味咸,養血榮筋,中風手足不遂者用之。又云∶陰〔中〕微陽,去手(足)陽明〔經〕下牙痛、〔口〕瘡毒,〔及除〕本經風濕。〔去蘆〕凈用。 天麻 氣平味苦,治頭風,〔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急,小兒驚癇,〔除〕風氣,利腰膝,強筋力。《主治秘要》云∶其苗謂之定風草。 麻黃 氣溫味苦,發太陽、太陰經汗。《主治秘要》云∶性溫,味甘辛,氣味俱薄,體輕清而浮升,〔陽〕也。其用有四∶去〔寒〕邪一也。肺經〔本藥〕二也。發散風寒三也。去皮膚之寒濕及風四也。又云∶〔味〕苦,純陽,去營中寒。 去根,不銼細,微搗碎,煮二、三沸,去上沫,不然,令人煩心。 荊芥 氣溫,味辛苦,辟邪毒,利血脈,宣通五臟不足〔氣〕。《主治秘〔要〕》云∶能發汗,通關節,除勞〔渴〕,冷搗和醋封毒腫,去枝莖以手搓碎用。 薄荷 氣溫,味辛苦,能發汗,通關節,解勞乏,與薤相〔宜〕,新病〔瘥〕人不可多食,令人虛,汗〔出〕不止。《主治秘要》云∶性涼〔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去高顛及皮膚風熱。去枝莖,手搓碎用。 前胡 氣微寒,味苦,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銼用。
氣之濃者氣之濃者,陽中之陽,氣濃則發熱,辛甘溫熱是也。 黑附子 氣熱,味大辛,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腎中寒甚,〔以〕白術為佐,謂之術附湯,除寒濕之〔圣〕藥〔也〕。〔治濕〕藥〔中宜〕少加之,通行諸經,引用藥也。及治經閉。《主治秘要》云∶辛,純陽,治脾中大寒。又云∶性大熱,味辛甘,〔氣濃味薄〕,輕重得宜,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三∶去臟腑沉寒一也。補助陽氣不足二也。溫〔暖〕脾胃三也。然不可多用。慢火炮制用。 干姜 氣熱,味大辛,治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黑附子為引,用水同煎二物,姜附湯是也。〔亦〕治中焦有寒。《主治秘要》云∶性熱味辛,氣味俱濃,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通心氣助陽一也。去臟腑沉寒二也。發〔散〕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疼四也。又云∶辛溫純陽,《內經》云∶寒淫所勝,以辛散之,此之謂也。水洗,慢火炙制,銼用。 干生姜 氣味溫辛,主傷寒頭痛,鼻塞上氣,止嘔吐,治咳嗽,生與干同治。 〔與〕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銼用。 川烏頭 氣熱,味大辛,療風痹半身不遂,引經藥也。《主治秘要》云∶性熱味辛甘,氣濃味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六∶除寒〔疾〕一也。去心下堅痞二也。溫養臟腑三也。治〔諸〕風四也。破積〔聚〕滯氣五也。〔治〕感寒腹痛六也。 先以慢火炮制去皮,碎用。 良姜 氣熱味辛,主〔胃中逆〕冷,霍亂腹痛,翻胃吐食,轉筋〔瀉〕利,下氣消食。《主治秘要》云∶純陽,健脾胃。碎用。 肉桂 氣熱,味大辛,補下焦〔火熱〕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及表虛自汗,春夏二時為禁藥也。《主治秘要》云∶(若)純陽,滲泄止渴。又云∶甘辛,陽,大熱,去營衛中之風寒。去皮,搗細用。 桂枝 氣熱,味辛甘,仲景治傷寒證,發汗用桂枝者,〔乃〕桂〔條〕,非身干也,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桂枝嫩小枝條也,尤宜入治上焦藥用也。《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甘〕,氣味俱薄,體輕而上行,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治〕傷風頭痛一也。開腠理二也。解表三也。去皮膚〔風濕〕四也。 草豆蔻 氣熱,味大辛,治風寒客邪在于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寒,治客寒令人心胃痛。《主治秘要》云∶〔純〕陽,益脾胃去寒。面〔裹〕煨熟,去面皮,搗細用。 丁香 氣味辛溫,溫脾胃,止霍亂,消 癖、氣脹,及胃腸內冷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主治秘要》云∶純陽,去胃寒。 濃樸 氣溫味辛,能除腹脹,若〔元氣〕虛弱,雖腹脹,宜斟酌用之,寒腹脹是也。大熱藥中,兼用結者散之,乃神藥也。誤服,脫人元氣,切禁之。紫色者佳。 《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辛,氣濃味濃,體重濁而〔微〕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三∶平胃〔氣〕一也。去腹脹二也。孕婦忌之三也。又云∶陽中之陰,去腹脹,濃腸胃。去粗皮,姜汁制用。 益智仁 氣熱,味大辛,治脾胃中寒邪,和中益氣,治人多唾,當于補中藥內兼用之,不可多服。去皮搗用。 木香 氣味辛苦,除肺中滯氣,若療中下焦氣結滯,須用檳榔為使。《主治秘要》云∶性〔熱〕味〔辛〕苦,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其用,調氣而已。又曰∶辛,純陽,以和胃氣。廣州者佳。 白豆蔻 氣熱,味大辛,蕩散〔肺〕中滯氣,主積冷氣,寬膈,止吐逆,久反胃,消谷,下氣,進飲食。《主治秘要》云∶性大溫,味辛,氣味俱薄,輕清而升,陽也。其用有五∶肺金本藥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治〕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赤眼暴發,白睛紅者五也。又云∶辛,純陽,去太陽〔經〕目內〔大 紅筋〕。去皮〔搗〕用。 川椒 氣溫味辛,主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發,明目,利五臟。凡用須炒去汗,又去含口者。《主治秘要》云∶辛,陽,明目之劑。手搓細用。 吳茱萸 氣熱味辛,治寒在咽喉,〔隘〕塞胸中。經云∶咽膈不通,食不〔可〕下,食則嘔,令人口開目瞪,寒邪所結,氣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滿,膨脹下利,寒氣諸藥,不可代也。《主治秘要》云∶性熱味辛,氣味俱濃,半沉半浮,陰中之陽也,氣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治〕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為白豆蔻之佐四也。又云∶辛,陽中之陰,溫中下氣。洗去苦味,曬干用。 茴香 氣平味〔辛〕,破一切臭氣,調中、止嘔、下食。須炒黃色,搗細用。 玄胡索 氣溫味辛,〔破血治氣,婦人月事不調,小腹痛甚,溫暖腰膝,破散 瘕,搗細用。〕〔縮砂仁 氣溫味辛,治脾胃氣結滯不散,主虛勞冷瀉,心腹痛,下氣消食,搗細用。〕 紅藍花 氣溫味辛,主〔產〕后口噤血暈,腹內惡血不盡,絞痛,破〔留〕血神驗,(酒浸,佐當歸生新血。) 神曲〔氣暖味甘〕,消食,治脾胃食不化,須用于脾〔胃〕藥中少加之。《主治秘要》云∶辛,陽,益胃氣。炒黃色用。
氣之平者戊〔土〕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應之。 黃 氣溫,味甘平,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實皮毛,瀉肺中火,脈弦、自汗。善治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內托陰證,瘡瘍必用之藥也。《主治秘要》云∶氣溫味甘,氣薄味濃,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去肌熱三也。瘡瘍排膿止痛四也。壯脾胃五也。又云∶甘,純陽,益胃氣,去諸經之痛。去蘆并皺,銼用。 人參 氣溫味甘,治脾〔肺〕陽氣不足,及肺氣〔喘〕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肺脾胃中火邪,善治短氣,非升麻為引用,不能補上升之氣,升麻一分,人參三分,可為相得也。若補下焦元氣,瀉腎中之火邪,茯苓為之使。甘草梢子生用為君,善去莖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為主,尤妙。《主治秘要》云∶性溫味〔甘〕,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三∶補元氣一也。止渴二也。生津液三也。肺實忌之。又云∶甘苦,陽中之陽也,補胃嗽喘勿用,短氣用之。去蘆。 甘草 氣味甘,生大涼,火炙之則溫,能補三焦元氣,調和諸藥相協,共為力而不爭,性緩,善解諸急,故有“國老”之稱。《主治秘要》云∶性寒味甘,氣薄味濃,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和中一也。補陽氣二也。調諸藥三也。能解其太過四也。去寒邪五也。腹脹則忌之。又云∶甘苦,陽中陰也,純陽、養血、補胃,梢子;去腎莖之痛,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去皮,碎用。 當歸 氣溫味甘,能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氣濃味薄,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三∶心經藥一也。和血二也。治諸病夜甚三也。又云∶甘辛,陽中微陰,身和血,梢破血,治上治外,酒浸洗糖黃色,嚼之,大辛,可能潰堅,與菖蒲、海藻相反。又云∶用溫水洗去土,酒制過,或焙或曬干,血病須去蘆頭用。〕〔熟地黃 氣寒味苦,酒曬熏如烏金,假酒力則微溫,補血虛不足,虛損血衰之人須用,善黑須發,忌蘿卜。《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甘,氣薄味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五∶益腎水真陰一也。和產后氣血二也。去臍腹急痛三也。養陰退陽四也。壯水之源五也。又云∶苦,陰中之陽,治外治上、酒浸,銼細用。 半夏 氣微寒,味辛平,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苦,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燥〔脾〕胃濕一也。化痰二也。益脾胃之氣三也。消腫散結四也。渴則忌之。又云∶平,陰中之陽,除胸中痰涎。湯洗七次,干用。 白術 氣溫味甘,能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除胃中熱。〔《主治秘要》云∶性溫味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九∶溫中一也。去脾胃中〔濕〕二也。除〔脾〕胃熱三也。強脾胃,進飲食四也。和〔脾〕胃,生津液五也。 主肌熱六也。〔治〕四肢困倦,目不欲開,怠惰嗜臥,不思飲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 蒼術 氣溫味〔甘〕,主治與白術同。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濕,力少。《主治秘要》云∶其用與白術同,但比之白術,氣重而〔體〕沉。〔治〕脛足濕腫,加白術。泔浸,刮去皮用。 橘皮 氣溫味苦,能益氣。加青皮減半,去滯氣,推陳致新。若補脾胃,不去白;若理胸中〔滯〕氣,去白。《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辛,氣薄味濃,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三∶去胸中寒邪一也。破滯氣二也。益脾胃三也。〔少用同白術則益脾胃〕;其多及獨用則損人。又云∶苦辛,益氣利肺,有甘草則補肺,無則瀉肺。 青皮 氣溫味辛,主氣滯,消食破積。《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五∶〔足〕厥陰、少陽之分,有病〔則〕用之一也。破堅癖二也。散滯氣三也。去下焦諸〔濕〕四也。〔治〕左脅有積氣五也。 藿香 氣微溫,味甘辛,療風水,去惡氣,治脾胃吐逆,霍亂心病。《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氣濃味薄,浮而升,陽也。其用,助胃氣。又云∶甘苦,純陽,補胃氣,進〔飲〕食。去枝莖用葉,以手搓用。 檳榔 氣溫〔味〕辛,治后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主治秘要》云∶性溫,氣味苦,氣薄味濃,沉而降,陰中陽也。其用,破滯〔氣下〕行。 又云∶辛,純陽,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 廣術 氣溫,味苦〔辛〕,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 癖〕氣最良。火炮開用。 京三棱 氣平味苦,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氣,〔治〕老癖 瘕結塊,婦人血脈不調,心腹刺痛。《主治秘〔要〕》云∶〔味〕苦,陰中之陽,破〔積〕氣,損真氣,虛人不用。火炮制〔使〕。 阿膠 氣微溫,味甘平,主心腹疼痛,〔血〕崩,補虛安胎,堅筋骨,和血脈,益氣止痢。《主治秘〔要〕》云∶性平味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能〕補肺〔氣〕不足。慢火炮〔脆〕搓細用。 訶子 氣溫味苦,主腹脹滿,不下飲食,消痰下氣,通利津液,破胸膈結氣,治久痢赤白、腸風,去核,搗細用。 桃仁 氣溫,味甘苦,治大便血結、血秘、血燥,通潤大便,七宣丸中用之,專療血結,破血。湯浸去皮尖,研如泥用。 杏仁 氣溫,味甘苦,除肺中燥,治風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苦而甘,氣薄味濃,濁而沉降,陰也。其用有三∶潤肺氣一也。消〔宿〕食二也。升滯氣三也。麩炒,去皮尖用。 大麥 氣溫味咸,補脾胃虛,寬腸胃。搗細,炒黃色,取面用之。 紫草 氣溫味苦,主心腹邪氣、五疳,利九竅,補中益氣,通水道,療〔腹〕腫脹滿。去土用茸,銼細用。 蘇木 氣平,味甘咸,主破血,產后血〔脹悶〕欲死者。排膿止痛,消癰腫瘀血,婦人月經不調,及血暈口噤。《主治秘〔要〕》云∶性涼,味微辛,發散表里風氣。又云∶甘咸,陽中之陰,破死血。銼細用。
氣之薄者氣之薄者,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 茯苓 氣平味甘,止〔消〕渴,利小便,除濕益燥,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治小便不通,溺黃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損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損元氣,夭人壽。醫〔言〕赤瀉白補,上古無此說。《主治秘〔要〕》云∶性溫味淡,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五∶止瀉一也。利小便二也。開腠理三也。除虛熱四也。生津液五也。刮皮,搗細〔用〕。 澤瀉 氣平味甘,除濕之〔圣〕藥也。治小便淋瀝,去陰間汗,無此疾服之,令人目〔盲〕。《主治秘〔要〕》云∶味咸性寒,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入腎經一也。去舊水,養新水二也。利小便三也。消腫瘡四也。又云∶咸,陰中微陽,滲泄止渴。搗細用。 豬苓 氣平味甘,大〔燥〕除濕,〔比諸〕淡滲藥,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主治秘要》云∶性平〔味淡〕,氣味俱薄,升而微降,〔陽也〕。其用與茯苓同。又云∶甘苦,純陽,去心〔中〕懊 。去黑皮,里白者佳。 滑石 氣〔寒〕味甘,治前陰竅澀不利,性沉重,能泄氣,上令下行,故曰滑〔則〕利竅,不比與淡滲〔諸藥〕同。白者佳,搗細用;色紅者服之令人淋。 瞿麥 氣寒,味苦〔辛〕,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治癰腫排膿,明目去〔翳〕,破胎墮胎,下〔閉〕血,〔逐〕膀胱邪熱。《主治秘〔要〕》云∶陽中之陰,利小便為君。去枝用穗。 車前子 氣寒味甘,〔陰癃氣閉,利水道,通小便,除濕痹,肝中風熱沖目赤痛,搗細用。〕 木通 氣平味甘,主小便不通,導小腸中熱,刮去粗皮用。 燈草、通草 氣平味甘,通陰竅澀〔不利〕,利小〔便〕,除水腫、〔癃閉〕、五淋。《主治秘〔要〕》云∶辛甘,陽〔也〕,瀉肺,利小便。銼細用。 五味子 氣溫味酸,大益五臟氣。〔孫真人曰〕∶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之氣。遇夏月季〔夏〕之間,令人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 、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柏,銼〔煎〕湯服之,使人精神、元氣兩足,筋力涌出。生用。 白芍藥 氣微寒,味酸,補中焦之藥,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黃芩;若惡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藥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藥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一〔錢〕半,水二盞,煎至一盞〔服〕。《主治秘〔要〕》 云∶性寒味酸,氣濃味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利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又云∶酸苦,陰中之陽,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引經,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桑白皮 氣寒,味苦酸,主傷中五癆羸瘦,補虛益氣,〔瀉〕肺氣,止吐血、熱渴,消水腫,利水道。去皮用。 天門冬 氣寒,味微苦,保肺氣,治血熱侵肺,上喘氣促,加人參、黃 ,用之為主,〔神效〕。《主治秘〔要〕》云∶甘苦,陽中之陰。湯浸,曬干,去心用。 麥門冬 氣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二〕味,為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須用之。《主治秘〔要〕》云∶甘,陽中微陰,引經酒浸,治經枯、乳汁不下。湯洗,去心用。 犀角 氣寒,味苦酸,主傷寒、瘟疫頭痛,安心神,止煩渴霍亂,明目鎮驚,治中風失音,小兒麩豆,風熱驚癇。〔鎊〕∶末用。 烏梅 氣寒味酸,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調〔中〕,治痢止渴。以鹽豉為白梅,亦入除痰藥。去核用。 牡丹皮 氣寒味苦,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藥,是犀角地黃湯中一味也。《主治秘〔要〕》云∶辛苦,陰中之陽,涼骨熱。銼用。 地骨皮 氣寒味苦,解骨蒸肌熱,主消渴、風濕痹,堅筋骨。《主治秘〔要〕》云∶陰,涼血。去骨用皮,碎用。 枳殼 氣寒味苦,治胸〔中痞塞〕,泄肺氣。《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濃味薄,浮而升,微降,陰中陽也。其用有四∶破心下堅痞一也。利胸中氣二也。化痰三也。消食四也。然不可多用。又云∶苦酸,陰中微陽,破氣。麩炒,去〔瓤〕用。 琥珀 氣平味甘,定五臟,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主治秘〔要〕》云∶甘,陽,利小便,清肺。 連翹 氣平味苦,主寒熱瘰 ,諸惡瘡腫,除心中客熱,去胃蟲,通五淋。《主治秘〔要〕》云∶性涼味苦,氣味俱薄,輕清〔而浮〕升,陽也。其用有三∶瀉心經客熱一也。〔去〕上焦諸熱二也。瘡瘍須用三也。手搓用之。 枳實 氣寒味苦,除寒熱,去結實,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氣,脅下痛。《主治秘〔要〕》云∶氣味升降,與枳殼同,其用有四∶主心〔下〕痞一也。化心胸痰二也。消〔宿〕食,散敗血三也。破〔堅積〕四也。又云∶純陽,去胃〔中〕濕。去〔瓤〕,麩炒用。
味之濃者味之濃者,陰中之陰,味濃則泄,酸、苦、〔咸〕、寒是也。 大黃 味苦氣寒,其性走而不守,瀉〔諸實〕熱不通,下大〔便〕,蕩滌腸胃中熱,專治〔不大便〕。《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去實熱一也。除下焦濕二也。推陳致新三也。消宿食四也。用之須酒浸煨熟,寒因熱用也。又云∶苦,純陰,熱淫所勝,以苦瀉之。酒浸入太陽,酒洗入陽明,余經不用。去皮銼用。 黃柏 氣寒味苦,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腰〔腳〕無力,于黃 湯中〔少〕加用〔之〕,使兩足膝中氣力涌出,痿軟實時去矣。蜜炒此一味,為細末,治口瘡如神,癱瘓必用之藥也。《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 其用有六∶瀉膀胱龍火一也。利〔小便熱結〕二也。〔除〕下焦濕腫三也。治痢先見血四也。〔去〕臍〔下〕痛五也。補腎〔氣〕不足,壯骨髓六也。二制〔則〕治上焦,單制〔則〕治中焦,不制〔則〕治下焦也。又云∶苦濃微辛,陰中之陽,瀉膀胱,〔利下竅〕。去皮用。 黃芩 氣寒,味微苦,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藥,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也。《主治秘〔要〕》云∶性涼,味苦甘,氣濃味薄,浮而〔降〕,陽中陰也。其用有九∶瀉肺經熱一也。夏月須用二也。去諸熱三也。上焦及皮膚風熱風濕四也。婦人產后,養陰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及脾諸濕八也。安胎九也。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又云∶苦,陰中微陽,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去皮銼用。 黃連 氣寒味苦,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郁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味〔俱〕濃,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其用有五∶瀉心熱一也。去上焦火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赤眼暴發五也。去須用。 石膏 氣寒,味辛甘,治〔足〕陽明經中熱、發熱、惡〔熱〕、躁熱、〔日〕晡潮熱,自汗,小便濁赤,大渴引飲,身體肌肉壯熱,苦頭痛之藥,白虎湯是也。善治本經頭痛,若無此有余〔之〕證,醫者不識而〔誤用〕之,〔則〕不可勝救也。《主治秘〔要〕》云∶性寒味淡,氣味俱薄,體重而沉降,陰也,乃陽明經大寒藥,能〔傷〕胃〔氣〕,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宜輕用。又云∶辛甘,陰中陽也,止陽明頭痛,胃〔弱者〕不可服,〔治〕下牙痛,用香芷為引。搗細用。 草龍膽 氣寒,味大苦,治〔兩〕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為主,〔龍膽〕為使,治眼中疾必用藥也。《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辛,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四∶除下部風濕一也。〔除〕濕熱二也。臍下以至足腫痛三也。寒濕香港腳四也。其用與防己同。又云∶〔苦〕,純陽,酒浸上行。去蘆用。 生地黃 氣寒味苦,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人胃氣。《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薄味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涼血一也。〔除〕皮膚燥二也。去諸濕(熱)三也。又云∶陰中微陽,酒浸上行。 知母 氣寒,味大辛,治〔足〕陽明火熱,大補益腎〔水〕、膀胱之寒。《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氣味俱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瀉腎經火一也。作利小便之佐使二也。〔治〕痢疾〔臍〕下痛三也。又云∶苦,陰中微陽,腎〔經〕本藥,〔欲〕上頭引經,皆酒炒。刮去毛,里白者佳。 漢防己 氣寒,味大苦,療胸中以下至足濕熱腫盛,香港腳,〔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主治秘〔要〕》云∶辛苦,陰〔也〕泄濕氣。去皮凈用。 茵陳蒿 氣寒,味苦平,治煩熱,主風濕風熱,邪氣熱結,黃膽,通身發黃,小〔便〕不利。《主治秘〔要〕》云∶苦甘,陰中微陽,治傷寒發黃。去枝莖,用葉,手搓。 樸硝 氣寒,味苦辛,除寒熱邪氣,六腑積聚,結固血癖,胃中飲食熱結,〔去血閉〕,停痰痞滿,消毒。《主治秘〔要〕》云∶芒硝性寒味咸,氣薄味濃,沉而降,陰也。其用有三∶〔治〕熱淫于內一也。去腸內宿垢二也。破堅積熱塊三也。婦人有孕忌之。又云∶咸寒,純陰,熱淫于內,治以咸寒,正謂此也。 栝蔞根 氣寒味苦,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通月水,消腫毒、瘀血及熱癤毒。《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陰〔也〕,能消煩渴。又云∶苦,純陰,一心中枯渴,非此藥不能除。 牡蠣 氣寒,味咸平,主傷寒、〔寒〕熱、溫瘧,女子赤白帶,止汗,〔止〕心痛,氣結大小腸,治心脅痞。《主治秘〔要〕》云∶咸,軟痞積。燒白搗用。 玄參 氣寒味苦,治心〔中〕懊 ,煩而不能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 苦〔參〕氣寒味苦,足少陰腎經之君藥也,治本經須用。《主治秘〔要〕》云∶苦,陰,氣沉逐濕。 川楝子 氣寒,味苦平,主傷寒大熱煩〔躁〕,殺三蟲疥瘍,通利大小便之疾。 《主治秘〔要〕》云∶入心,止下部腹痛。 香豉 氣寒味苦,主傷寒頭痛、煩躁、滿悶,生用之。《主治秘〔要〕》云∶苦,陰,去心〔中〕懊 。 地榆 氣微寒,味甘酸,主婦人乳產,七傷帶下,經血不止,血崩之病,除惡血,止痛疼,療腸風泄血,小兒疳痢。性沉寒,入下焦,治熱血痢。《主治秘〔要〕》云∶性微寒,味微〔苦〕,氣味俱薄,其體沉而降,陰中陽也,專治下焦血。又云∶甘苦,陽中微陰,治下部血。去蘆用。 梔子 性寒味苦,氣薄味濃,輕清上行,氣浮而味降,陽中陰也。其用有四∶〔去〕心經客熱一也。除煩〔躁〕二也。去上焦虛熱三也。治風〔熱〕四也。又云∶苦,純陽,止渴。
〔續添〕巴豆 性〔熱〕味苦,氣薄味濃,體重而沉降,陰也。其用有三∶導氣消積一也。去臟腑停寒二也。消化寒涼及生冷硬物所傷三也。〔又云〕∶辛,〔陽〕,去胃中寒〔積〕。 白〔僵〕蠶 〔性微溫〕,味微辛,氣味俱薄,體輕而浮升,陽也,去皮膚間諸風。 生姜 性溫,味辛甘,氣味俱濃,清浮而生升,陽也。其用有四∶制濃樸、半夏毒一也。〔發〕散風邪二也。溫中去濕三也。作益胃脾〔藥〕之佐四也。 杜仲 性溫,味辛甘,氣味俱薄,沉而降,陰也。其用壯筋骨,及足弱無力行。 以上諸藥,此大略言之,以為制方之階也,其用有未盡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