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廣大精微,無所不包?!捌浯鬅o外,其小無內”(《呂氏春秋》),這兩句話大家非常熟悉。大到沒有外面,夠大的吧!小到沒有里面,夠小了吧!我們今天很喜歡講系統,而世界上最大的系統,就是《易經》。因為所有能列舉出來的大系統,像太陽系、銀河系等等,都不可能大到“其大無外”;所有能列舉出的分子、原子、質子、電子等等,都小不過“其小無內”。那么,《易經》為什么能夠那么神?我們用一個神字就表示它很神奇,很神妙,很高明,就是因為它有三個特性?!兑捉洝烦搅怂猩駥W、哲學、科學,它涵蓋了那么多東西,是因為它有這三個特性。
說起來真的是外國人所講的,很好笑,它很模糊,因為就那么幾個系統,就幾個花樣,幾個符號,其他都沒有,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你怎么想它都有道理。因為它簡單明了,才能夠作用這么大,如果它本身就很明確,它就只能適用于某一個領域,其他領域就說不通了。它的模糊性影響了中國人很深。我們講話經常不喜歡講得非常清楚,都是點到為止。大致如此,這四個字很重要,對中國人影響太大,大致如此,其他的你自己去想。為什么?因為我們知道一切都在變,如果事先都說得非常清楚,又說不能變,那一定行不通的。這就是制度化沒有辦法應變的最大的苦惱。這樣我們才知道,小孩要出門了,中國的父母只講一句話,小心一點,就這一句話,永遠不會錯的,因為我們無法預料得到未來的變化。
周文王所寫的卦爻辭,我們這樣解釋也對,那樣解釋也對。所以《易經》非常靈活,怎么講怎么對,怎么講怎么不對;對的里面有一些不對,不對的里面有一些對。道理是活的,《易經》是講道理的。
這一點對中國人影響太大了,大家真的要花點心思去想一想。西方人right is right,wrong is wrong,不可能說對里有錯,錯里有對。因為西方是講分的,對、錯就是分開的。中國人沒有,我們知道絕對對的部分太少了,圣人有時候也會犯錯的,神仙打鼓有時候也會打錯的;絕對錯的人太少了,終歸有一些道理的。所以清官難斷家務事,哥哥打弟弟,誰對誰錯真的搞不清楚,因為一個巴掌拍不響,能說誰對誰錯呢?而且就是因為不清楚,所以我們才要慎斷是非。是非要慎斷,而不是明斷。我們今天很喜歡用明斷是非,那是很難的。
關于唯心、唯物,我們中國人是不會去爭的,我們會認為兩種都有道理。但西方人要爭的,有外國人問我:“你們是什么主張呢?”我跟他們講:“我們很少在這方面去琢磨,因為這都是你們西方弄出來的學問,如果要我們講,中國人只有一個論,叫唯道論。唯道里面有唯心,也有唯物,只是輕重不同?!?/p>
你看西方人畫畫,他一定全張都要涂得滿滿的,否則就是未完成的作品。中國人哪里有?中國人一張紙上,這里畫一只鳥,那里畫一朵花,旁邊點幾點,就是下雨。然后蓋個圖章,簽個名,留下很多空白。我們會不會覺得中國人這樣子是偷懶?不會,我們覺得這樣才有想象的空間,如果全部都布滿了,那我們還想什么?那就只是看了。
一張有空白的畫,西方人認為沒有畫完,要把它補全。我們卻認為這個畫家尊重看的人,所以一張國畫的意境是怎么樣,十個人來看,就有十種意境,這才是符合自然的。
這樣,我們就慢慢更深一層地了解《易經》,以及它對我們中國人的影響。可是,這套學問在很早很早以前,民智未開,知識不普及的時候,如果這樣講,誰聽得懂?所以《易經》本身的命運也是很坎坷的。這跟《易經》里面所講的一切事物變化過程中都會不斷地出現險阻、艱難,是一樣的道理。艱難險阻,不是很艱難就是很危險,常常受到阻礙,這樣好不好?看起來不好,實際上這樣才是好的,因為這樣人類才能夠學習,才能夠磨煉,才能夠增進自己。一個人從小到死都很順,他等于白活了,他來這一趟,就只學會了四個字:吃喝玩樂,其他什么都沒有,這算什么人生?人生經過更多的磨煉,才會更成熟。《易經》本身也是經過磨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