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清熱止利方,適用于以腹痛、下利而脈數為特征的疾病。 【經典配方】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傷寒論》) 【常用劑量】黃芩15g,白芍15g,生甘草10g,大棗20g。 【煎服法】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經典方證】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172) 【體質要求】肌肉較堅緊,唇紅舌紅目紅,煩躁身熱,失眠多夢,或潰瘍周邊紅腫、淋巴結腫大者,或腹痛、腹瀉、小便灼熱、月經淋漓者,其人黏膜易于充血發炎,如有出血則血色多鮮紅而質地黏稠,舌紅唇紅,脈滑數。 【適用疾病】痢疾、急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直腸炎;肛裂、痔瘡、子宮內膜炎、盆腔炎、附件炎、月經過多、痛經、胎動不安、先兆流產等。 【加減法】腹痛拒按者,加制大黃;腹瀉、煩熱者,加黃連;出血多者,加阿膠;嘔吐者,加半夏、生姜。 【注意事項】倦怠,脈沉緩者慎用。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50.黃煌教授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