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篇 熬(得分52) 寶安區新安中學 陳麗娟 好湯須熬,小火慢溫,不躁不烈。(開明宗義,獨段專行,是寫議論文的好方法。) 人性亦須熬,溫良恭儉,不溫(瘟)不火,以靜水流深的姿態,面對變化莫測的大千世界。(著一“亦”字,進入文章正途。)人性格的“熬”,本質上是為一種靜默而緩和的堅守。(分論點一。)古有蘇武十二年為完成使命而“熬”在邊塞,今有當代核物理學家朱光亞幾十年如一日遁跡于科學事業,為國家核事業做出貢獻。時間的小火,滋養性靈,將其中的從容與堅守熬成時代濃郁的芬芳。前段時間一則關于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車洪才的報道令人感慨:車洪才老人在36年前授受了國家文化局的一項任務--編纂小語種“普圖什語”的辭典,而當他歷經幾十載春秋,日夜研習考證力求盡善盡美地完成任務之際,卻無人支付他編纂經費。當他將嘔心瀝血之作交給商務印書館時,工作人員早起忘記曾有這么一項編纂任務。36年的堅守與慢熬,就這樣被人遺忘,老人卻說,他不委屈,亦不后悔。(這一段大體是論點+事例式的寫法。而車洪才的例子尤其讓人唏噓:36年慢熬竟被遺忘,芬芳何在?好例證,卻沒有把持住指向。) 這是(“這是”是很好的銜接與過渡,不過,“這”是哪些?)時代里滋養性靈的佳肴,人生的堅守與物欲的橫流激烈碰撞,沖擊著社會利益至上的價值觀。乾隆皇帝南巡時見到江面上千帆駛過,遂問大臣:“因何往來?”身旁臣子言:“世間熙熙,皆為利來;世間攘攘,皆為利往。”當淺薄與逐利成為社會主流風向標,能夠以“熬”的方式溫柔地對抗浮躁是多么難能可貴!(難能可貴,思維上進了一步。) 朱光潛先生說:“慢慢走,欣賞??!”(這是阿爾卑斯山谷一個標語牌,為朱先生引用。)想必是對人心淡泊、寧靜致遠的回歸的呼喚。中國老牌影帝陳道明,拒絕接拍粗制濫造、“猛火快炒”的電影,他在拍戲之余作畫、讀書,用一種“熬”的形式,“熬”出真性情,“熬”出銀幕上傳統知識分子的逼真形象,在《歸來》中成為一大亮點。越寫越慢的金牌編劇劉和平,七年磨一劍,《北平的(無)戰事》一上映就獲得一片掌聲。所謂慢火細熬,方能出精華。(陳道明和劉和平例用得好,能緊扣“熬”字,分析得到位,這是用例證的上好寫法。) 汪曾祺在其散文中談到,自己在西南聯大求學時常常約同學一起“泡茶館”,花一整天的時間閱讀經典,從中得到思想的升華。此為益人身心的“熬”,如此之“熬”,可以使聯大學生“保持綠意蔥蘢的幽默感”,可以對付“惡濁和窮困”,使自己免于“平庸”。(汪曾祺的掌故,是“泡”,是不是“熬”?) 當我們處在一個喧囂而急功近利的時代,“熬”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使自己遠離車馬喧囂,而得以在內心修籬種菊的回歸。(這一段語言真是寫得好,可見平時素材的積累和語言句式的積累的益處。) 愿你的人生,熬出自己的滋味。(一個“愿”字,是呼吁,是期待,也是好結尾。) 【點評】文章材料相當豐富,古今名人事例、掌故,名句傳說,不一而足,可見積累的功夫。而且是用核心詞“熬”來引領事例而不相反,這個“熬”字見出文脈浮沉。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陳道明老戲骨的熬,令人唏噓的是車洪才的熬。不過,這也證明,寫好文章也是要積累的,還可以熬得更深些。 “當我們處在一個喧囂而急功近利的時代”,不時見到這種時代評語,其實,哪個時代不是如此,哪個時代沒有修籬種菊之人。或者正因為這樣的時代,更需要熬之精神,這種邏輯的思考,是不是還可以深入一些,也許這會讓文章多一些理的力量。 (點評老師:深圳外國語學校葛福安) 第17篇 熬(得分52) 寶安第一外國語學校 黃璐 ①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少了生活的煎熬,又何來人生的那一碗好湯。(開篇緊扣主題,比喻兼疑問句式,簡潔新鮮而又引人深思。) ②熬是長時間的苦,長時間的磨礪,這種磨礪最終會讓人升華。歷史上,許多名人的成就都是“熬”出來的,(。)司馬遷,史記(《史記》)的創造者,偉大的史學家,(。)(這兩句語序置換,與下文聯系更緊密。)在忍受了難以想象的酷刑后,在牢中的他,并沒有忘記自己的目標,而是吃著牢飯,用汗水和淚水“熬”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史記》),留給后人的,除了這留(流)芳百世的大作,還有他在困境中苦熬的背影,(。)但正是這數年不改的決心和忍受了閑言碎語的信念,使他熬了下去,成為了史學上的一個里程碑。(《史記》不是“在牢中的他”“吃著牢飯”“熬”出來的,注意史料運用的準確性。) ③熬也是一種孤獨,一次寂寞的修行。就像寂寞出學問那樣,長期坐冷板凳也是需要能力和定力的。學者要是奈不住寂寞,也是不能作出學問的,創新者要是學不會熬,也(是)不能有任何新突破的。 ④馬云,阿里巴巴的創始人,現任我國最大的網絡金融公司總負責人,(。)許多人眼紅他今日的成就,但卻不但(知)他是如何憑借汗水和雙手熬過最堅(艱)難時期的。1995年,互聯網在中國剛剛起步,沒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卻不顧家人的反對和朋友的勸阻,果斷投資互聯網市場,經過數年的打拼,才在這個市場里混得如魚得水,最后打入了美國市場,成為中國的“比爾蓋茨”,(。)在此期間,他忍受住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孤獨和寂寞,眾人的不解和冷嘲熱諷并沒有使他倒下,而是成了他人生路上的催化劑,這些各色的“調料”,使他將自己的人生湯熬得更加有滋有味。(“催化劑”“調料”“人生湯”,比喻的妙用如枯樹生花,使語言增色不少。) ⑤熬,是一種難得的人生體驗,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熬得住的,(。)古時的擁有帝王之相的項羽,沒能頂住失敗的壓力,在江邊自盡,留給了世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義氣和正直,也留下了“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惋惜。而能充分享受“熬”這種境界的,才是人生的贏家。蘇軾一生被貶無數,卻也還是帶著“竹杖芒鞋輕勝馬”的情懷,也是十分難能可貴且令人敬佩的。(對比論證運用好,但是立論欠深刻。熬是一種處變不驚坦蕩豁達的人文情懷,浮躁自棄不可能達到熬的境界。) (②至⑤段是論證的主體部分,條理清晰,用例準確,分析都能緊扣各自的分論點,沒有信馬由韁式的散漫,功底較為扎實。并列式結構在邏輯上屬于不盡列舉,容易讓人生出套作宿構的厭棄,慎用之。) ⑥熬和煎不同,煎是時短而劇烈的,熬是時長而較緩的,有些人承受的了一時的重擊卻忍受不了長期的“煎熬”,有的人卻越熬越有味道,也正是這種堅持,才將人生熬出了不一樣的味道。(以解析熬和煎的區別收束全文,構思新穎,顯現出豹尾的深刻性與力道的強勁。) 【點評】“熬”是一個似淺實深的命題,題目出得好,深淺皆能為文,在思想深度上可以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很好的區分。本文整體感還不錯,顯現出小作者較為扎實的作文基本功,如果一定要無限上綱,那么作文思想尚顯稚嫩。 哲學上強調事物具有兩面性特征,這可以作為本次作文的理論指導。 “熬”可以正面立意,強調“熬”的重要性,如“熬藥”“熬湯”“熬粥”乃至“熬煉”“熬出頭”等等,很見火候沉穩或心性耐苦的功力。也可以反面立意,拒絕“熬”。如“熬夜”容易導致疲勞、精神不振,人體的免疫力下降,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等癥狀;“熬鷹” 更是從肉體到心靈對鷹的徹底戕害,一個高傲、自由的靈魂,最終會因悲憤、饑渴、疲勞、恐懼而無奈屈服,成為獵人逐兔叼雀的馴服工具;常言道“苦熬歲月人生”“受盡煎熬”也可以看著是對個體身心的無情摧殘。 當熬則熬,不當則拒。如果能正反結合,全面地分析“熬”字的內蘊,體現出成熟的思辨色彩,作文無疑就具有了獲取高分的底氣。 (深圳外國語學校范前平) 第18篇 熬(得分52) 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 陳俊堅 熬己,方得傲矣。(開篇提出自己的觀點:人只有熬,只有經歷了等待與痛恨,才會傲,才會成就自己。出題人從訓詁學角度入手,解釋了“煎”“熬”二字,而本文首段恰好迎合題目風格。傲,從人,從敖,敖亦聲。“敖”意為“抬升”、“抬高”。“人”與“敖”聯合起來表示“人抬頭”。同時,這樣寫還運用了語音修辭中的“諧音修辭”,以及字形修辭中的“聲旁對”。恰到好處的從字音、字形、字義三個方面來展示自己的觀點,頗有語言學天賦。) 熬與煎,看似皆用火熱之,實則大有不同,一是慢火細熱,一是猛火直燒,后者似省力省心,而效果所差無幾,何故需熬之?費神又費力?(欲揚先抑,從反面提出疑問,吸引讀者,展開下文。從本段中能夠看出作者靈活運用文字的功底,“看似”對“實則”,“慢火細熱”對“猛火直燒”,“省力省心”對“費神費力”。) 猛火直燒雖省力,卻只釋食材之表,不及其精華所在,一鍋猛火煎湯,雖有一定味道,愈飲愈寡,最終淡如白水。而慢火細熬,精華方得全部展現,欲飲愈飲,愈飲愈醇,香氣四溢。(承接上一段的疑問,從內在的角度對比論證,從而否定疑問,提出“熬”才更有其精華。)讓人愈(欲)罷不能,文學作品,亦是如此!閱《唐詰訶德》(疑為《浮士德》),初覺精彩,愈讀愈愛,甚至不忍卒讀,字字細斟,恐失一言!方閱畢,復思從頭再來!此書乃歌德畢身(生)投入,伏案六十年之大作,可似慢火細熬之濃湯? 而猛火直煎之作,如《小時代》,乍眼一看繽紛多彩,內容動人,而閱之愈深,愈覺其平淡無奇,忽忽(匆匆)信手翻閱,一目十行,閱畢,束之高閣,任灰塵便(遍)布。其可似煎之水乎?(聯系文學作品的產生過程,進一步論述唯有“熬”出來的東西才是經典。筆調文縐縐而老成,方顯其思想成熟、語言干練,怎料,錯字太多。) 當今社會,熬者已稀矣!(筆鋒轉換,“熬”出的雖是經典,但是快節奏的生活模式,愈加商品化的社會,致使“熬”變得愈加稀少。)大街小巷布滿了“XX”速成班之廣告,電視網絡,更是所謂“一周學好英語”,“三天變身達人”之教學視頻。急功近利者十之七八,而作家,時代的守望者亦加入了“煎湯”大軍,揮筆既(即)寫,不懼思想與知識的缺失,只想如何盡快財源滾滾,縱觀今日雜文,可有能與《彷徨》(?《彷徨》是魯迅的小說)相比肩者?視今日小說,可有能與《羊脂球》相上下者?今日大多作品,乍一看內容飽滿充實,應有盡有,實則只觸表面,不及內里。熬者依舊存在,不多矣!《你在高原》當屬一鍋慢熬之高湯,(雖已轉入舉例論證,但時刻不忘緊扣“熬”的字眼。)背景宏大,人物豐富,讀之有暢快,亦有不舍!(閱讀量廣闊。) 本應站在時代前沿的科研人員又如何?弄虛作假者不在少,對某些實驗不加以深入分析,便匆匆繪成實驗報告遞交以升職加薪。似法拉第千日如一在磁鐵間擺動金屬棒的有幾何?似焦耳忘記年分(份)一如既往測定通電后的溫度變化又有幾何?似童周第(應為“童第周”)幾千小時盯著青蛙卵變化致了眼疾的又有幾何?(理化生知識量爆棚,完全hold住文科老師,不明覺厲。)圖快圖省,所發現的只能是表面,不及內里,徒具樣式。只有具有了熬的精神,方才可能有所作為,就成一番事業。(總結事例,點明中心論點。) (本文舉例豐富??缭绞兰o,中西結合,雅俗共賞,文理縱橫。) 熬,是一種耐心,是一種堅持,而不是急功近利。(提出“熬”的本質。)只有肯熬,才有可能像華羅賡(庚)那樣用幾麻袋的演算紙將數論推向新的顫(巔)峰。只有肯熬,才有可能如福樓拜那樣將幾十份草稿扔入火爐中后寫出《包法利夫人》。只有肯熬,才能像居里夫人那樣從幾噸礦渣中提取出改變世界的鐳。(運用排比,結合事例。) 煎,交非不能有所成就,不過僅是不成小就,不足掛齒。 只有熬,只有經歷了等待與痛恨,才會大成大就。 熬已,方得傲矣。(首尾呼應,再次點明自己的觀點。) (點評老師:深圳外國語學校高琳娜) 第19篇 熬(得分51.5) 深圳中學 雷浩宇 熬,緩和,用時長,是以間接方式加熱食物。“煎”,猛烈,用時短,是以直接方式燒制食物。較之于“煎”,我更喜愛“熬”。(這段引材料的話,值得學習,看似壓縮語段,卻是擇我所需要,在比較中表明自己的傾向,下文出論點也就自然而然了。)因為不僅是好湯,好的東西都是熬出來的。(亮出觀點,簡潔得法?。?/SPAN> 誠然,煎魚、煎雞蛋、煎小籠包都是美味,但它們都是歷經了猛火,快速烹制出來的,香氣太嗆人,沒有什么回味的余地。熬出來的東西則不同。品一鍋好湯,你能咂摸出母親熬湯時的心意,想象她向鍋中加鹽試味的場景;品一碗糖水,你能喝到辛苦做好這碗糖水的喜悅;甚至,品一口苦藥,你都能感受大夫的叮囑、熬這碗藥的心情。熬,意味著更豐富的情感,更深厚的情意,盡管平淡卻滋味綿長。(請注意這一段里加點的連接詞!尤其是寫三品的內容,從湯到糖水再到苦藥,熬的意味寫透了。第二段把材料基本寫透,下文就可盡情拓展開去了。) 然而,(“然而”,思維一轉)現代人(前面未寫古人,現在批“現代人”,讓人有些錯愕。)卻喜歡上了煎,因為熬費時,煎省時;熬費火,煎省火;熬費力,煎省心??旃澴嗟亩际猩钪?,現代人不再有像從前那么多的心情去品嘗、去欣賞、去回味那“熬”的滋味。他們流連于“煎”重口味的刺激中,沉醉于短時間的感官享樂中,漸漸地,熬的平淡味不能滿足他們的味蕾,最終----他們失去了“熬”的能力。 于是乎,熬過困境的決心沒了,急功近利的心思有了;熬過難關的準備沒了,各處“打關節”的行為有了,熬過寂寞的耐心沒了,四處搞關系、拉關系的浮躁有了。所以復旦大學的黨委書記秦紹德要說“寂寞出學問”,說不經受寂寞便做不出成果;(高考題的閱讀也可以寫入文章,給人提供了一種可能。)“布鞋院士”李小文會受眾人稱頌,得到世人敬仰……(這個材料用得好,但李小文與熬之間的關系,還要深究。不如去掉秦紹德而多分析李小文。)被功名“煎”得躁動不安的世間,期待“熬”的回歸。 然而,我們還有恢復“熬”的能力的可能。我們有埋首書叢的“何妨一下樓”評價聞一多;我們有潛心鉆石的錢鍾書先生;我們有投身科研事業、默默無聞幾十載的鄧稼先……有前人“熬”的精神的鼓舞,我們還擔心沒有“熬”的能力嗎?(“熬”的能力的恢復,文章的思維推進的層次可能清晰地看出來。用的是排比式例舉的例子。) 愿世間少一點煎,多一些熬。熬出情感,凈化心靈;熬出耐力,抵(砥)礪人生;熬出精彩,充實人生。(以“愿”作結。只是結在“情感”“耐力”“精彩”三處,與上文的層次有些不搭,聰明的結尾還可再進一步。) 【點評】全文是在用思維來推進文章的寫作,這是考場作文寫作的正確方向。文章能把對材料的分析部分寫得透徹充分,成為論證的基礎,文章的拓展和深化,以這個為前提,就顯得文章與材料貼切入里。 只是全文以“熬出情感”“熬出耐力”“熬的能力”三層為架構文章的層次,它們的邏輯連接點在哪里呢?值得再思考。 (點評老師:深圳外國語學校岳 強) 第20篇 熬(得分51.5) 坪山新區坪山高級中學 左可賓 好湯都是熬出來的,人何嘗不是如此?長時間孤獨冷漠的煎熬,那一定是成功的奠基石。(開篇點題,提出自己的觀點,頗有眼前一亮之感,但“一定”一詞并不妥,不如換成“多半”,模糊點反而表意確切。) 那是在商紂的統治下,民不聊生。一個邊遠小國在煎熬中醞釀著。終于,周王室興起,而商朝轉瞬沉入了歷史之中。那是一種長期受壓迫的煎熬,誰能說,無周武王在,商朝便不會覆滅? 熬,在圣人的眼中未必是苦難。春秋時期,孔子樂學于禮樂之中,竟“三月不知肉味”。我想,那一定是一種煎熬吧?但是,直到我看到《宋東陽馬生序》那句“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才明白,有這煎熬,只是一種習慣而已。為了磨礪自己,更多的是,為了學到學識。(這兩段從歷史取例,從一個國家的興盛到一個偉人的崛起,似乎都離不開“煎熬”二字,可孔子也好,宋濂也罷,他們潛心學習,也許并非以此來博取前程,而只是出于對知識的渴望而已,既“此中有足樂”自然就可能并非“煎熬”了。) 熬,是成功的奠基石。(再一次伸張觀點,可取。)追溯今日,馬云一介草根而興起了“阿里巴巴”,心中的煎熬不言而喻。從一開始僅有50萬資金,不斷拉人入伙,甚至信以為是搞傳銷的。那般的煎熬,卻讓他雄心更甚。毫無疑問,最開始受到的冷落是他成功的奠基石。(倒也不是冷落成就了他,是他忍受得住這種長長的煎熬才走向了成功。) 熬,才能出別一番風味。性格如詩仙李白一般狂放,又才高八斗的蘇軾不免遭同行嫉妒。好一個“烏臺詩案”!將子瞻徹底打入了“冷宮”。荒涼之地,無人問津,那般孤獨,只能游于赤壁之下,對影成三人了。是赤壁成就了子瞻,更是“烏臺詩案”成就了子瞻。心有郁結而不得發,只有以景抒懷,那才是子瞻文學的高峰。(也許作者不能真正理解苦難,這才牽強附會,頗有“為賦新詩強說愁”之感。) 許多人盼望今生一帆風順,厭惡努力,投機取巧??墒窍胂胫茉獾娜耍舴翘熨Y聰穎,如何優勝于他人?運動員訓練時的煎熬,是為了更高、更快、更強;IT人員將自己鎖進電腦的世界之中,那是為了創造出驚人的程序;科研專家將自己封閉在實驗室中,誰知他們又搞出什么玩意?(本段可取,能夠正面談“煎熬”的本質,所舉幾例都具說服力。) 有個詞叫“閉門造車”,以前我不太懂,為什么造車要閉門呢?懵懂地看了字典的注釋。但是,現在我認為它一定是個褒義詞。造車閉門,那是為了煎熬自己,為了發揮所能。那樣造出的車,一定會是自己所能的最好。(能反出其義,也算得有想法,有思想,但沒能說清為什么要這樣“反出其義”,駕馭語言的能力顯見稚弱了點。不過,“閉門造車”可以這樣反其義嗎?) 湯,不經過熬,是無法做到極盡美味的;人,不經過熬,是無法窮盡其所能的。你要堅持,你現在所遭受的一切冷眼、漠視、苦難、不公……那一定是讓你攀向高峰的一塊塊墊腳石,如此,又有何可懼。(結尾能再一次堅定闡述自己的觀點,布局謀篇的能力可觀,好。) 熬,一定是成功所必經之路,我如此堅信著。 (末一句仍算得強音,可取。) 【點評】總體上看,本文作者布局謀篇的能力不錯,掌握了寫此類文章的基本章法,而行文中也顯見作者文史方面的閱讀廣泛,積累亦可觀;不過,語言駕馭能力尚待提高,更可能是因為缺少深刻思考,如果能夠將已有知識重新整合,提煉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就可能寫得出生氣勃勃、耳目一新的好文章來。 多多培養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力,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吧。拭目以待! (深圳外國語學校田 峰) 第二部分:作文述評 2015年深圳一模50以上優秀作文綜合述評 深圳外國語學校 葛福安 20篇高分作文,指向兩個題目,16篇寫“熬”,4篇寫“彼得的故事”。這種選擇結果,也在意料之中。“熬”,一字題目的作文,給了大段材料,命題不命意,可寫之處很多;“彼得的故事”,出自《圣經》,學生知識背景少,已讓不少學生退卻。知難而進者有五分之一,也算正常比例。 20篇在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自然可以成為高三學子作文分數的理想追求;很多高三語文老師也會把它們選擇為指導學生考場寫作的一種標桿參考。我們從點評這20篇文章的過程中,獲得很多啟發,后生可畏,有思想的學生在每一屆都會顯現出才華。另外,這20篇考場作文,大致可以體現出高三學生在第一輪復習中對作文的理解與把握,也能看出閱卷老師們對材料作文寫作高分標準的認識與把握。在點評之余,筆者綜合一下總體感覺,來與這些高分作文的寫作者和賦予這些高分的評卷老師進行溝通交流,不當之處或有不同意見,期待溝通交流。 一、體現出的不少亮點 (1)找到寫作的入口 不論命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寫作內容和寫作方向的確定,都是順暢寫作的重要環節??焖俅_定寫作中心、主旨,確定寫作文體,都是考場應該具有的基本能力。在這方面,有幾篇文章是相當出色,也能看得出來,確定出寫作方向之后,寫作就變得非常順暢,文章也寫得通達清晰。如3號文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的萬宇晨的《熬》,就定位于寫中國的“熬文化”,寫“熬文化”的表現與實質,并分解為“不抗爭”“不做事”“支配(欲)”,這種并列,是邏輯的并列,就顯出作者的力度了。這樣一個“熬文化”的入口,就如同《桃花源記》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文章也“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寫作就變成一種暢快順達的表達。再如10號文深圳外國語學校陳鏡先的《熬》,開篇即引梁啟超“做學問,既要猛火燉,又要慢火熬”的名言,確定“做學問要熬”的中心,然后把文章分解為(1)使學者將知識消化得更透徹,從而獲得更有深度的思想;(2)熬能帶給社會更多有內涵的精神財富,催生杰作。分析論證透徹,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也言之有序。 (2)有對象感的寫作 給人印象最深的當屬1號文紅嶺中學肖思琪寫的《主,請赦免我的罪》。這篇文章把此次一模考試的作文變成一次向主祈求贖罪的禱告文,自己就是彼得,自己有著三聲雞鳴而三不認主的罪。加上“專業”的祈禱者的身份表白,使得文章有一股感神動人的力量。這就是傾訴的力量!寫作,從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傾訴,一種表白,或一種說服。沒有對象感的寫作,文章的眼神是飄忽不定的,文章的思維有可能是游移的,作者的態度也可能是無關痛癢的,文章的語言更可能是枯燥乏味,缺少活力的。我們可以從這20篇文章找一些批判現實的段落來看,有著現實針對性的文段,大都帶著一種情緒,一種氣勢。如6號文深圳中學夏商周的《熬》中的一段: 雖說只有“熬”才能烹料出意味雋永的精致菜肴,但總有人心急想吃熱豆腐,想以快餐模式過一場“轟轟烈烈”的人生。自網絡時代全面到來以降,“芙蓉姐姐”、“鳳姐”、“百元哥”等流,借并不光彩和令人愉悅(取悅于人)之事博取一炮打紅的機會,以此獲取浮名與錢財。不料只能曇花一現,貽笑大方。此類人等不妨比作猛火煎炸的廚子,不會把握倒把自己成名的夢想煎糊得面目全非。 作者把筆觸指向時下那些不熬而博取浮名與錢財的網絡紅人們,語言極盡諷刺與調侃之能事,如有畫像眼前,見出雜文筆法。 再如18號文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陳俊堅的《熬》。“當今社會,熬者已稀矣!大街小巷布滿了“XX”速成班之廣告,電視網絡,更是所謂“一周學好英語”,“三天變身達人”之教學視頻。”……“本應站在時代前沿的科研人員又如何?弄虛作假者不在少,對某些實驗不加以深入分析,便匆匆繪成實驗報告遞交以升職加薪。”這種針砭時弊的文字,能看出作者關心現實,又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歸納總結的功夫。這種功夫的背后有著關心現實的情懷。 怎樣讓你的文章顯出一種情懷?讓你的文章的對象感強化清晰起來。有了對象感,文章有人在,有情懷在,焉能不會打動閱卷者? (3)體現出思維能力 當今考場作文是議論文的天下,議論文是以思維取勝的。簡單的事例疊加無法顯現出一顆思想的大腦,而思維能力的背后是善于思考的大腦,這恰恰是高考作文要考查的目的。在材料作文寫作上,思維能力首先體現于對材料的分析上。20篇文章中有不少篇就是如此。 11號文深圳第二高級中學程淑婷《熬》有這樣一段:“熬的精髓在于執著。執著于夢想的人,都該具備熬的精神。在追逐夢想的途中,很多困難挫折讓人難以接受,也許在空泛的道理面前,執著的普遍性讓人驚訝,它也許不能包治百病,但確定在一定程度上它洗滌了我們的心靈?!?/SPAN>這一段細析熬的精髓之理,大有“格物致知”的味道。句子之間構成一種嚴密的邏輯關系,句子的內容就是講理,不去求助事例(并不是不能)。這樣的段落是有思維力量的段落。雖然一篇文章中并不需要都是這樣的段落,但是,這樣的段落成為文章的支撐,才顯出一個人的思維能力。 (4)文章結構有邏輯 議論文的結構有多種,這么多種的文章結構背后的東西是什么?是什么推動文章寫下去而形成一種文章結構?在議論文寫作中,有邏輯力量應該是其中一個要素。所以,以邏輯推進論證,結構自然形成。如運用歸納法,會易成并列或總分結構;運用演繹法,易生成以三段論為主的說理結構;運用歸謬法,易形成破立結合的駁論結構。總之,文章的結構自有其原因。如第19號文深圳中學雷浩宇的《熬》,文章觀點是“好的東西都是熬出來的”,第二段寫“熬為什么能出好東西”;接下來寫“現代人不喜歡了熬,所以少了好東西”;再接著寫“不過我們要恢復熬的精神,才可以有好東西”。這三層個層次,互為關聯,互為遞進,能從中看出思維的推進過程。這種文章結構,在文章家那里可以看出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其中用正反論證強化“為什么”。再如3號文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的萬宇晨所寫的《熬》,總論“熬文化”,自然可分解為“不抗爭”“不做事”“支配(欲)”,也自然形成總分式的邏輯結構。 (5)書寫眉清目秀 20篇高分文章,看著照片打成文字,倒也并不艱難,大都書寫還見些力道,卷面可用眉清目秀來形容。不管是想得清楚才能寫得清楚,還是讓閱卷老師看著舒服才能高分給得甘心,反正,書寫在作文得分上,不是小小幾分的問題。記得程少堂老師講過的一個掌故:北京四中特級教師顧德希老師曾講,四中哪一年的學生書寫抓得好,哪一年考北大清華的就多些。話雖絕對些,但此中道理是不虛的。 二、反映出來的一些問題 但是,即便是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在點評時仍覺得,有些作文并不值這個分數。或者說,換一個評卷人或評卷場合,這個分數就會降下來。尤其是如果放到全省的評卷場上,在多評之下,有些文章不經讀,只是初步印象不錯,就怕回頭看,頻頻回頭中,分數會越評越低。主要問題有: (1)結構生硬死板 最主要的是一些觀點(分論點)+事例的文章,看了一段就知道后面所有段落的寫法。整篇文章可以一覽無余。像寫《熬》就寫“面對挫折,‘熬’出希望”;面對成功,‘熬’出平淡;面對夢想,‘熬’出輝煌”之類。這三段之間缺少關聯的必然,換一個說法也行。這樣的文章結構就缺少邏輯說服力。如果說學生苦于文章段落結構的建構,用這樣的結構容易寫成完整的文章,那么,這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也算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是,對于高水平的學生,就應該讓他們有所超越。當然,這樣的文章能得到50分以上的高分,還可能與閱卷老師對于考場作文的認識有關。但是,這種缺乏邏輯力量的文章不能得到50分以上的分數,這一點應該有清醒的認識的,也要讓學生明白好的文章,不是這樣隨便就可以寫出來的。 (2)事例陳舊乏味 學生說理的方法,最為擅長的還是事例論證。事例首先要能說理,事例與論點之間必須有必然的聯系。但是,不少高分作文仍然只是與論點之間的“粘貼”。其次,事例要有點新鮮感,即便不能,也要舊瓶裝些新酒。而新酒并不是出廠時間新,而是要么出新見,要么分析出更深一層的意思。這一點上,這20篇作文中,有不少文章還是有待改進的。 (3)語言少些生氣 中學生寫作,語言本應該有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語言背后的面孔,應該是極富表情的。然而,我們的中學生作文雖說沒有到面目可憎的地步,起碼是面目模糊不清。再就是不少學生的文章“古文氣”太重。有學究氣,暮氣沉沉。如果學古文學得到,用得好自有一種好的文章味道,但是,學到這一步,要讀多少古文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要吃掉多少啊! (4)文體不限成空 文體不限,這個考場作文的自由,幾乎成為空設。這與考場寫作這一特點有關。此次20篇高分文章,只有一篇接近于議論性散文,至于其他文體,都付之闕如。作為一次近三萬人的考試,只剩一支花開,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
|